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0 09:47:34

漢字不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積澱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同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離不開漢字。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過:“依照今日訓诂學之标準,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可見我們中華文化能有五千年的曆史而延綿不絕的局面,漢字功不可沒。

相傳,漢字是由倉颉創造的。當時,倉颉是遠古時期黃帝的史官,黃帝在統一華夏後,覺得使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當時的生産和生活需求,就命倉颉想辦法造字。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漢字文化源遠流長)1

據說,倉颉在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于文字的産生有着極強的神秘感和神聖感,在宋代一些小官吏還尊稱倉颉為“文字之神”,當然倉颉也被後人尊為“造字之聖”。

其實,漢字由倉颉一人創造隻是傳說,漢字這樣龐大的文字系統是廣大民衆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一點一滴發明積累起來的。

我們現在見到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有3200多年。從河南安陽殷墟甲骨文發現至今,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經累積到十多萬片,此外還有很多無字的蔔甲和蔔骨。據《甲骨文編》等書統計,甲骨文所用單字約有四五千個。

戰國和秦漢時期是漢字形體大變動的時代,篆書變為隸書,再到楷書,都是在這段時間内完成的。由古代篆書到近代漢字隸書的隸變是質的飛躍。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漢字文化源遠流長)2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實行了“車同軌,書同文”的重大舉措,在大篆的基礎上把繁複的字加以省改,成為小篆。不過,小篆通行不久,民間出現了更為簡便、定型的新書體,就是隸書。

隸書的出現可以說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随着秦王朝的覆滅,小篆退出了曆史舞台,隸書就成為社會首要書寫字體和書法的典範。

到東漢後期出現了楷書,從此字體才穩定下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形體正是在漢代定型的,從漢代一直使用到今天,算下來差不多已經使用了一千八百多年。

從古至今發展下來,保存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教人識字的曆史資料,例如,李斯的《倉颉篇》、西漢史遊的《急就篇》,秦趙高的《愛曆篇》和胡母敬的《博學篇》。在當時,它們都為識字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提高了教育水平。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漢字文化源遠流長)3

縱觀漢字的發展曆程,有一條規律就是“化異為同,化同為異”,這有什麼說法呢?

“化異為同”就是将原來不同形體的字用相同筆畫來表示,如“馬”、“鳥”、“魚”在繁體字中它們都帶有四個點,這四個點代表不同的事物,在隸書以前,這幾個字形态各異,但在後來漢字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形态都用四個點來表示了,漢字簡化後,這四個點就都由一橫來表示。

“化同為異”就是将相同的形态化為不同的筆畫,如“燒”、“然”、“赤”原本它們都是帶有火字的,但是“然”的“火”變成了四個點,“赤”字也慢慢發生了改變,這就是化同為異了。

漢字從古時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簡化漢字經曆了許多次變化和改革,所以漢字才越積越多,越來越簡化。

據史料記載,秦代的《倉颉篇》《博學篇》《愛曆篇》共有3300字,漢代揚雄作《訓纂篇》有53400字,到許慎《說文解字》就有9353千字。

同形求異的漢字特點(漢字文化源遠流長)4

晉宋以後,文字日漸繁多,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文字篇》記載晉呂忱作《字林》有12824字,後魏楊承慶作《字統》有13734字,梁顧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

唐代孫強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馬光修《類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歐陽博存等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17年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

随着時代的發展變化,收錄在字典中的字也越來越多。到1990年徐仲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時,已經收錄了54678個。1994年冷玉龍等主編的《中華字海》收錄多達85000字。近來,根據北京漢字庫公布,共收入有出處的漢字多達91251個。

由此,我們現在使用的方塊字看起來簡單,書寫起來省略,實則裡面一橫一點、一撇一捺都蘊含着大學問。

正是因為有漢字的積累和發展,才能記錄下曆史,見證我們曆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為後世留下珍貴的曆史記憶,樹立傳統文化的典範。

本文參考自:《語言常識全知道》《說文解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