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曆史源遠流長,
而博物館
就是收藏各個曆史時期
文物珍品的寶庫。
人民日報文創特推出“館藏國寶”欄目,
帶你欣賞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本期探秘的
是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
所處時代:西周
器物規格: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
出土時間:2000年
出土地點: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114号墓
晉侯鳥尊,盛酒器,出土于第一代晉侯燮父墓中。其蓋内側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彜”,說明該器為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晉侯鳥尊是西周青銅藝術的傑作,通過它更是确定了西周時期晉國的國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晉侯鳥尊的整體外型為鳥、象複合之體,以鳳鳥回眸為主題造型,象形為輔。鳳鳥頭微昂,高冠直立,體态豐滿,背上是一隻靜立的小鳥,作為鳥尊器蓋上的抓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揚,與鳳鳥的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完美融合,構思奇特、巧妙,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侯馬盟書
所處時代:春秋
器物規格:絕大多數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
出土時間:1965-1966年
出土地點:山西侯馬市晉國遺址
侯馬盟書,1965-1966年侯馬市晉國遺址出土的玉、石質文物,共有5000餘片,是兩千餘年前晉國人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實物資料。侯馬盟書的發現,對于研究晉國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義。
考古出土的5000餘片侯馬盟書外形多為圭形,最長者32厘米,另有圓形及不規則形。文字可辨識者有656件,多則200餘字,少則10餘字,辭文多以朱筆書寫,少數為墨筆。文字的内容可分為主盟人誓詞、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和詛咒類五大類,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争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
北魏木闆漆畫
所處時代:北魏
器物規格: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
出土時間:1965年
出土地點:山西大同市石家寨村司馬金龍墓
北魏木闆漆畫,1965年出土于北魏貴族司馬金龍與其妻欽文姬辰的合葬墓,同時出土的還有石雕帳座、貼金木獸頭、石棺床等各類珍貴文物450件,木闆漆畫最負盛名。它的出土,對研究北魏前期的繪畫風格,乃至整個魏晉時期中國繪畫成就的探讨,都有獨到的價值。
北魏木闆漆畫系漆畫屏風中的兩塊,木闆之間用榫卯結構連接而成。木闆表面以朱漆為底,以黑漆勾線,以白、青綠、橙紅等色渲染,分上下四層繪制了“列女傳”的故事,旁邊還輔以黃漆為底的題記,色彩濃豔豐富。繪畫風格和技法與東晉著名畫家顧恺之極為相近,題記文字則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氣勢舒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迹,對于探讨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交融具有重要價值。
侯馬董氏墓戲俑
所處時代:金
器物規格:高約20厘米,寬約6.5厘米
出土時間:1959年
出土地點:山西侯馬市西郊董氏墓
侯馬董氏墓戲俑,于1959年山西侯馬市西郊董氏墓出土。出土時位于墓室北壁上部,包含戲台場景及戲俑,結構精巧、裝飾華麗,真實再現了宋金時期的戲台建築形式,為研究宋金戲劇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侯馬董氏墓戲俑一組共5件,5個戲俑并列一排站在戲台上,均施彩繪,色彩絢麗,形象生動,從左至右分别為裝孤、副末、末泥、裝旦和副淨5個角色。其中末泥是主演,這與早期雜劇中以副末和副淨為主演、以滑稽調笑為主要内容不同,表明這一時期的中國戲曲藝術正在走向成熟。在墓葬中出土戲台及戲俑,也反映出戲曲在這一時期的繁榮景象。
玉組佩
所處時代:西周
器物規格:最大璜長15.8厘米
出土時間:1993年
出土地點:山西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63号墓
玉組佩,1993年出土于山西曲沃縣晉侯墓地63号墓,是整個晉侯墓地出土的最大的玉禮器組合,也是目前全國同期墓葬中發現的最大的玉組佩,在我國玉器史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玉組佩由玉衡、玉珩、玉管、料珠、瑪瑙管等各種珍貴玉飾共204件串聯而成,工藝精湛,莊重典雅。玉飾上的紋飾細膩,多為雙線勾勒,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下端有一對晶瑩剔透、栩栩如生的玉雁和玉蠶,為玉組佩增添了生機趣味,也表達了墓主人破繭重生的願望。這套玉組佩背後是古人精湛的琢玉技術,更蘊含着中國古人的智慧與精神。
虞弘墓漢白玉石椁
所處時代:隋代
器物規格:通高217厘米,通長295厘米,寬220厘米
出土時間:1999年
出土地點:山西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
虞弘墓漢白玉石椁,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虞弘墓出土,出土的墓志銘記載,墓主人虞弘為西域魚國人,19歲時出使北齊留任為官,曾在北齊、北周、隋朝曆任顯職。該漢白玉石椁展現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虞弘墓漢白玉石椁由底座、椁身和頂三部分組成,整體呈仿木構三開間歇山頂建築。石椁采用上等漢白玉制成,内外皆有浮雕,且施有彩繪和描金。浮雕的内容包含50多個單體圖案,有宴飲、樂舞、射獵、家具、行旅等,豐富多彩。圖中所繪人物皆深目高鼻黑發,屬地中海高加索人種,而服飾、器皿、樂器、舞蹈及花草等,均具有濃郁的中亞和波斯風格。這說明,早在1400多年前,晉陽與中、西亞就有着緊密的經濟、文化和藝術交流,是一個重要的對外交流城市。
廟底溝彩陶罐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器物規格:高45厘米,口徑35厘米,腹徑43厘米,底15.6厘米
出土時間:1989年
出土地點:山西芮城縣金勝莊村
廟底溝彩陶罐,1989年山西芮城縣金勝莊村出土。該器體型碩大,器形完整無缺,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典型遺物。
廟底溝彩陶罐為泥質紅陶,器表磨光,器口闊大,底部向内收窄,整體呈上寬下窄的形狀。器物上腹部用黑彩繪以弧線和圓點等組成的花卉圖案,為廟底溝文化典型彩陶紋飾。廟底溝文化因首先發現于河南陝縣廟底溝而得名,分布中心在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處。廟底溝文化雖然存在的時間并不很長,但對周邊地區文化的影響卻非常大,尤其是彩陶的傳播掀起了中國史前非常壯闊的一次藝術大潮。
胡傅酒樽
所處時代:漢
器物規格:高34.7厘米,口徑65.5厘米
出土時間:1962年
出土地點:山西右玉縣大川村
胡傅酒樽,于1962年山西右玉縣大川村出土。同時出土的銅器共有9件,尤以這件體型碩大、做工大氣精美的胡傅酒樽最令人歎為觀止。
胡傅酒樽造型别緻,通體鎏金外加彩繪的技法,十分罕見。器身彩繪虎、象、鹿、馬等動物圖案,動物形象逼真,紋彩富麗堂皇,具有濃郁的北方草原文化風格。酒樽口沿處刻有銘文“勮(jù)陽陰城胡傅銅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百廿斤”即一百二十斤,根據西漢時期與今天重量的換算,約合38公斤,屬于罕見的大型酒器。如此碩大的盛酒器出現于漢朝疆域之内,足見當時的北方地區深受草原文化的影響。
出品:人民日報文創
圖片來自山西博物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