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最有名的一部長篇小說,書名取自甲殼蟲樂隊的歌曲《Norwegian Wood》,發表于1987年,距今已有33年的時間。
為了寫出這部讓日本全國少男少女流幹紅淚的小說,村上春樹搬過幾次家,可無論他搬到哪裡都無法靜心創作,最後他決定出國,由此開始了長期旅居南歐的生活。
《挪威的森林》在世界範圍内都有廣大的讀者群,僅在我國就被重印了70多次。美國華人學者李歐梵将《挪威的森林》列為20世紀對中國影響最大的十部文學作品之一。
故事以渡邊徹和直子、綠子兩個女生的感情糾葛為主線,用洗煉優美的語言将青春時期的我們都曾經曆過的迷茫、彷徨與無力感表現得淋漓盡緻。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暢銷不衰是因為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愛情小說,它有自身的獨特性。村上春樹在作品中所探讨的除了愛情與青春,還有人生。
總得來說,這是一本層次感豐富的小說。不同年齡層的人讀《挪威的森林》,因為有着不同的心境和閱曆,自然會生出許多專屬的閱讀感受。
于我而言,感觸最深的是以下三點。
01百分之一百任性的愛情隻屬于青春歲月《挪威的森林》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林綠子那番關于真愛的見解,她說:
我跟你說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丢下一切,跑去給我買,接着氣喘籲籲地把蛋糕遞給我,然後我說‘我現在不想要了’,于是你二話不說就把蛋糕丢出窗外,這就是我說的真愛。
有許多人和故事裡的渡邊徹一樣,無法理解這種愛情觀,但仔細想一想哪個女孩子沒有過類似的戀愛幻想呢?在十幾二十歲的年紀,誰不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呢?
青春年少時,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作家筆下或偶像劇裡的主人翁,期待着未來的某一天與命中注定的人意外邂逅。
甚至,兩個人不用多說什麼,就雙雙确定了彼此的心意,情投意合,心有靈犀。
在那個人面前,你可以撒嬌、賣萌、耍小脾氣、擺臭臉,而他總是百分百地包容你、寵着你。就像網絡世界裡流傳的那句,“最美的愛情是你在鬧他在笑。”
可年歲漸長,才慢慢明白童話是童話,生活是生活,不可混為一談。美好的憧憬可以有,但若把愛情放進那個條條框框裡,恐怕有單身一輩子的可能。
20歲時那樣說,在别人眼裡是天真爛漫;40歲還那樣說,就成了不切實際。因為,有的愛情隻存在于青春歲月。
02走出傷痛的最佳手段唯有時間如果你問我,有什麼東西能讓人快速成長起來?我想答案不是喜悅和成功,而是傷痛與挫折。
人生就像一趟有去無回的旅程,途中變換的不隻是兩側的風景,還可能是同行的夥伴。
我們都希望好朋友能做一輩子,都希望和心愛的人從青春走到白頭,可現實遠比願景殘酷得多。
有的人連一聲再見都沒說,就再也不見了。
木月死去的前一天,還和渡邊徹一起打過桌球;直子明明承諾過要拼盡全力活下去,卻選擇在森林裡自我了結;初美那樣完美無瑕的女子終究也沒逃過悲慘的結局。
這三個人的死對渡邊徹而言是一次又一次的痛擊。為了掙脫徹骨的傷痛,他試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去外地念大學、對往事絕口不提、背起行囊遠行、憋在房間裡醉酒等等。
但事實證明,如此種種終究無濟于事,能撫平傷痛的東西唯有時間。
待時間一點點拉長,傷痛也會在悄無聲息中愈合,當然前提是你要學會與傷痛和解,你要有一顆想要痊愈的心。
03死亡不是終結,而是生的一部分“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這是渡邊徹在木月死後認識到的深刻哲理。
從前的我,總是把生和死看作一對反義詞。讀完《挪威的森林》才明白,在我們來到人世的那一瞬間,死亡就已經包含在生之中了。
就像餘華在《活着》中所寫的:“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
死可以讓一切過往瞬間定格,成為不褪色的永恒。
所以,木月照舊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因為他們都在最美好的年華離開了人世。
唯有渡邊徹要繼續他的人生旅途,既要去享受鳥語花香的明媚春光,也要去迎擊未可知的疾風驟雨。
因為,人生本來如此。
讀完《挪威的森林》,不禁感歎村上春樹太擅長以文字撩撥人心了。
他的筆觸細膩,情感真摯,講起故事來不慌不忙,娓娓道來,總能輕而易舉把你帶入他營造的氛圍與意境之中。
他會讓你切身感受到什麼是孤獨,什麼是青春,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他會帶領你穿過迷霧森林,探尋生活的可能和意義。
原創不易,喜歡就點個贊吧,小女子在此謝過!
(圖片源于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系,将立即删除。原創文章,歡迎轉評贊,抄襲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