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喪文化産生原因

喪文化産生原因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5 08:01:24

喪文化産生原因(喪文化在學生中蔓延)1

對“喪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是杞人憂天嗎?“喪文化”的蔓延和低齡化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嗎?作為教師和家長,應多花點時間關注孩子,及時了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并及時進行疏解。

喪文化産生原因(喪文化在學生中蔓延)2

青少年談

圓圓 小學生 天津

我已經看透了,不在乎老師的表揚

我不知道什麼是“喪文化”,但我們平常也會用“擺爛”這樣的詞,網上很多人都這麼說,挺好玩的,喪應該就是不高興、不幹活的意思吧。生活中我還是蠻快樂的,但感覺學習挺煩的。上課、寫作業都挺累的,如果得不到老師的表揚,那偷點懶也挺正常的吧。其實我覺得努力好像沒什麼用,有時候逼自己努力了,但是老師還是沒關注到我,也沒表揚我,而别的同學就能得到表揚,我就有點生氣,也有點不屑。不過不表揚也沒什麼,我已經看透了,反正就是嘴上誇一誇,也沒什麼實際的獎勵,得不到就得不到呗。我感覺小學不是很需要努力,比如我們一年級的時候會給發紅領巾、入少先隊,其實隻有第一撥戴上紅領巾的同學是真的表現好。反正到最後大家都能戴紅領巾,還要那麼努力争取幹什麼呢?心情好的時候,老師表揚了,努努力也行,但是如果沒有什麼明顯的成果,那就算了吧,我也不在乎。

曦曦 初中生 山東

我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

我總是莫名其妙“emo”(網絡用語,意指情緒不高,不開心),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了。我五年級時,爸爸媽媽離婚了,我跟着媽媽回了她的老家,離開了親人,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同學和老師,我感到非常難過。但我要裝作堅強,不能讓媽媽擔心,因為她比我更難。她在生了我之後一直照顧我的生活和學習,沒有出去工作,但是離婚後,年近40歲的她不得不重新找工作,所以我不能拖她的後腿。

回到媽媽的老家後,我們先住到了姥姥姥爺家,同住的還有舅舅、舅媽。雖然他們對我們很好,也很照顧我們,但我總覺得沒有歸屬感。在新的學校,我也不愛說話,沒交到幾個朋友。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孤單,每天很難熬。有時夜裡醒來,我總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還在原來的家,還在我的公主床上。

在我快上六年級時,為了給我一個更加安靜、舒适的環境,媽媽在學校附近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帶我住了進去,我又有了屬于自己的房間。媽媽買了跟原來差不多的公主床,盡量給我跟原來一樣的生活條件,可我卻仍然開心不起來。我不知道原來的自己去哪兒了,不知道該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

“喪”,是有原因的。突然的家庭變故讓我覺得人生跌入了谷底,雖然爸爸、奶奶、姑姑還是會偶爾聯系我,每年也能見上幾次面,但那種感覺不一樣了。我覺得自己變得很敏感、很“玻璃心”,我再也回不到從前,我怎麼快樂得起來呢?當我感到“emo”的時候,我會去玩“吃雞”網絡遊戲,有時玩到很晚。并不是因為遊戲有多好玩,隻是為了讓自己不孤單,麻痹自己,累了、困了,自然也就睡着了。

劉路 中專畢業 河北

生活很“喪”,卻不知該如何自救

去年夏天,我從中專畢業了,沒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想回到農村的老家,就在縣城租了房子,找一些臨時的工作幹着。後來經叔叔介紹,我到了一家公司當保安,用他的話說“至少這是一份安生工作”。

說實話,我感到特别壓抑,感覺自己的未來一片灰蒙蒙。保安工作沒幹幾個月,我被同學叫去賣二手車了,但因為疫情,加上近幾個月油價大漲,二手車市場越來越不好幹。每個月我的工資都不夠花,還要爸媽補貼兩三千。雖然縣城離農村老家隻有不到半小時的車程,但我也很少回去,畢竟身上沒錢、臉上無光。

我爸是做彩鋼闆房的,有一陣子,爸媽想讓我跟着一起幹,但我拒絕了,因為我覺得自己吃不了那份苦,害怕再次嘗到失敗的滋味。而且我也不想在爸媽身邊,在他們身邊,我常常會有一種負罪感,但卻沒有勇氣和能力改變自己的現狀。對于未來,我感到非常迷茫,生活很“喪”,又不知該如何自救。我周圍的同學中,像我這種狀态的不在少數,來自農村,不想回農村,可在城裡又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經常嘲笑自己連“廢柴”都不如。

半夢半醒的莎圖溫 高中生 “A站”用戶

我們推崇的,是喪完後依然有勇氣往前走

最近在網絡上,“網易雲”變成了“網抑雲”,朋友圈文案從風景畫逐漸變成了奇奇怪怪的語錄,仿佛整個世界都變得“喪”起來了。我覺得從日本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喪文化”流行的大概原因。他們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想負債買房。他們覺得自己無力承擔談戀愛的高昂成本以及結婚的各種責任。他們不想工作,選擇在家每天看漫畫、打遊戲,成為父母痛斥的廢物——也就是網絡上經常說的“平成死宅”。

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狀态”,是經濟長期蕭條的結果。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子和貸款,純粹是因為經濟壓力大,還有階層壁壘的存在使得平等越來越難以實現。年輕人無力掙脫自己原有的處境,才選擇以“喪”的方式應對。但他們不是一開始就“喪”,而是經過努力,發現努力無用後,才變得“喪”。每一個“喪”的年輕人,曾經都是經曆過不止一次痛擊的“拼命三郎”。

我們也是如此。如今社會宣揚的都是高考改變命運,底層年輕人往往會拼命努力,想要改天換命,社會的宣傳讓年輕人相信上了大學就能實現階層流動。然而尖銳的詞語不斷地刺痛我們的内心。在這些沉重的信息面前,我們已不堪重負,卻又有太多的聲音要我們時刻端正坐姿,展示正能量的一面。

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失去目标和希望,隻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屍走肉”。我絕對不同意這話。世界上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什麼是“喪”?是當一個人想做某件事的時候,遇到了挫折,一時間喪失了堅持下去的動力。但這隻是一時的,因為“喪”完後他們會繼續往前沖。在“喪”的背後,你都不知道他們在什麼時候拿到了第一,參加了什麼比賽,甚至在假期裡連寫三篇作文參加征文比賽。

你能說我們是“廢柴”嗎?不,我們活得很明白,比任何人都明白。“喪”不是因為沒目标、無所事事,而是因為太清楚想要什麼,太想變優秀,太渴望成功。正因為這種強烈的欲望,以至于在遇到困境時才會顯得如此“喪”,如此狼狽。畢竟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喪文化”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我們對現實生活的解讀及對現狀的自嘲。我覺得“喪文化”其實是一種面對絕望的緩沖,相比于把憤怒訴諸社會,這種自嘲難道不是更負責任的選擇嗎?我們所推崇的“喪文化”,是在“喪”完後,依然有勇氣往前走。正如一句歌詞所說的:“荊棘叢生中,萬千利刃懸脖,也不曾退縮。”

張一 大學畢業 江蘇

不斷降低自我預期

第一次聽到“擺爛”,是在一局手機遊戲中,那是一款極其強調團隊配合的遊戲,有的隊友玩得比較差勁,浪費了團隊建立起來的優勢。這時一個玩得相當厲害的隊友宣稱:“随便了,擺爛了。”于是不再好好玩,出工不出力,最終我們輸掉了遊戲。遊戲和現實是一樣的,現在把“躺平”“佛系”挂在嘴上的年輕人,要麼是覺得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要麼是覺得努力是為他人作嫁衣,正所謂“隻要我是廢物,就沒人可以利用我”。不過我覺得,他們隻不過是發洩情緒而已,說完之後該忙碌還是忙碌。

2018年大學畢業至今,這4年于我而言是一個不斷降低自我預期的過程,經濟下行、疫情發生,我對未來抱有的期待越來越少。我的确感到“喪”,和朋友在一起大家都會抱怨“生不逢時”。有的早早背上了房貸,為了工作忍氣吞聲;有的立志不結婚,自诩超脫于世間;有的三番五次考研不成,無奈接受現實……

不過,抱怨歸抱怨,我們沒有“躺平”和“擺爛”。身邊的同學和朋友都在努力着,有的讀了博士,有的升職加薪,我為他們高興,也真切地感到奮鬥永遠是年輕人的底色。

俞德霖 碩士研究生 福建

“喪”不能增加成就感,但或許可以減少痛苦感

在我看來,與“喪”最接近的詞語可能是頹廢,這或許會讓我們想到竹林七賢或者嬉皮士等文化現象。對應到當下,可能就是一些年輕人不願意參加工作,或者工作态度比較消極,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說,其實一些年輕人的“喪”,主要是在勞動上消極,但在娛樂上積極,這實質上是生活動機的轉移。

作為00後,同時也是一名心理學的研究生,我個人認為“喪文化”蔓延的原因有兩點。首先,我們這一代人,生存與安全的需要已基本得到滿足,但無力追尋更高層次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很多長輩都堅信“窮啥不能窮教育,苦誰不能苦孩子”,所以我們的“喪”都有“餓不死”的心理兜底。但我們又始終處在社會比較的陰影之下,存在一種相對剝奪感,感覺到社會利益的分配不均。00後們進入職場發現,現在就算賣命地“996”,還不如在某些平台上做網紅、幹直播、搞微商掙得多,既然努力的結果依然是被比下去,那就不如不比了。在滿足生存需要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因努力而帶來的成就感不能超過身心的痛苦感時,就會不自覺地傾向于“躺平”,進而有點“喪”。

其次,還有後悔“做”與“不做”的效應,從不同的時間坐标來看,個人後悔的點是不同的。短時間内很多人隻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就會後悔做了某件事,比如“拼死拼活才上專科,費這麼大勁幹什麼”;但從一個長的時間段來看,可能又會後悔當初沒做某件事,比如“當初我再多複習複習不就上本科了嗎”。隻不過,現在各種社會環境讓我們更容易預見自己的“失敗”,如升學失敗、就業失敗、婚姻失敗等,既然“做”注定會失敗,倒不如減少投入、避免後悔。當然,等長大以後,也可能會後悔當初自己沒有投入。

對于“喪文化”,也要辯證地分析。我們已經進入工業4.0時代,是否還需要年輕一代擁有與過去類似的勞動方式?機器解放雙手,卻沒有解放工作時間,是不是我們沒有正确地利用好現代生産工具?我想,努力消解“喪文化”,更重要的是以當下的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為導向,先解決年輕人該做什麼工作、該怎樣工作的問題。

喪文化産生原因(喪文化在學生中蔓延)3

師長談

艾女士 天津 初二學生家長

看完兒子的朋友圈我震驚了

“什麼破作業,不寫了,擺爛了,這學上不下去啦”“我竟然還會學習”“去你的,會考”“有空的話,喝個爛醉吧,把我所有的委屈講給你聽”……這些都是我在兒子的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來自他的同學。聲明一下不是偷看的哈,兒子允許我看他的手機。我覺得這能讓我更加理解他和同齡人的想法,所以隔三岔五會刷一刷。

說實話,看到十四五歲的孩子在朋友圈留下的這些話,我感到意外和心疼,同時也有點擔心和害怕。我不知道兒子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想法,或者會不會受到影響。我試探性地問了問,他說:“還好吧,更多是發發牢騷,一般這種不良情緒很快就會過去,個别人除外。”

我知道他嘴裡的“個别人”,是班上的三個男生,一個男生從初一開始幾乎就沒醒着上過一節課,每天到學校倒頭就睡,因為他整夜玩網絡遊戲。就連會考,都敢交白卷,家長和老師都拿他沒轍。他自己常常把“初中肄業也挺好”挂在嘴邊。另外兩個男生則愛上了喝酒,在他倆的朋友圈,經常能看到“曬酒局”“愛燒烤”……在我看來,這都是他們“喪”的表達。

00後這代青少年相比我們80後,年少時對自己的要求沒有那麼高、理想沒有那麼遠大,對于“人生需要不斷努力,生活需要不斷奮鬥”缺少共鳴。作為00後的家長,一方面,我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擁有遠大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孩子“随遇而安”的平常心态沒什麼不好,在心理學上講,這種心态屬于“防禦性悲觀”,凡事先往壞處想,通過降低期望來消除内心的慌亂不安。但我認為“防禦性悲觀”要有度,過度則會引發不良情緒,因此家長要多跟孩子溝通,多去了解他們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行為背後的快樂和悲傷,看見孩子的真實想法,接受孩子真實的表現。

徐海鷹 上海市同濟初級中學心理教師

“喪文化”,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作為上海市一所普通公辦初中的專職心理老師,近兩年的确是感受到“喪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蔓延,學生日常會把“網抑雲”“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挂在嘴邊,當然大部分學生是自我解嘲,但也有個别同學受到“喪文化”的侵蝕,産生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有自傷行為,形成了危機個案。可以說“喪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蔓延給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青少年處于角色同一性和角色混亂階段,是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個體開始考慮“我是誰”這樣的重要問題。随着時代的發展,特别是信息技術的發展,青少年的學習和表達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在網絡的影響下,00後的青春期崇尚“我要成為獨一無二的我”,10後更是要勇敢地表達自我,對“做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嗤之以鼻,以“我要成為我自己!我的人生不設限!”為榮,這既是青春期叛逆的一種具體表現,也是獲取網上資源的便捷性與青少年選擇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有些學生因為對現實世界缺乏理性平和的認知和感受,甯願相信網絡而不相信真實的世界,沉浸在虛拟世界中。

面對“喪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蔓延,我們可做的工作有很多。第一,加強健康的三觀教育。“愚蠢的觀念導緻悲慘的人生”,青少年積極正向三觀的建立是重中之重。第二,信息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必須控制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防止其誤入歧途。第三,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有些家長接納不了孩子的平凡,家中充滿高壓氣氛。此外,核心家庭小型化,隔代親的缺失,獨生子女的孤獨感也容易造成孩子在現實世界“喪”。

“喪文化”不是主流,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孩子們能夠遠離陰霾,向陽成長。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年7月刊第2期,原标題《當青少年談論“喪”的時候,他們在談論什麼》

文 | 本刊編輯部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

喪文化産生原因(喪文化在學生中蔓延)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