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學生周報》和你一起來學習,勤閱讀,勤累積。
【走進詩人】
豪放派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軒,山東濟南人,南宋将領,豪放派詞人。
辛棄疾一生屢遭挫折,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他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他的詞作多豪放,抒寫了強烈的愛國熱情,傾訴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他現存的詞作有600多首,代表作有《水調歌頭·盟鷗》《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暮春》《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21歲那年,面對金人的殘暴統治,辛棄疾聚集了2 000多人,舉起了反抗的大旗,加入了起義軍隊伍。次年,他作為起義軍代表渡江南下,與南宋政府洽談合作,結果起義軍裡出現了叛徒,還把統帥耿京給殺了。辛棄疾在返程途中得到消息,怒發沖冠,率領50多人,馬不停蹄回到山東,直奔有五萬之衆的敵營,将叛将張安國五花大綁,奔襲千裡押解至臨安正法。他的詞《鹧鸪天·壯歲旌旗擁萬夫》就描述了這一次英勇果敢的行動。這年,辛棄疾僅22歲,憑着一身智勇,傳奇般地完成了一件轟動整個南宋朝野、連南宋天子都一見三歎的英雄壯舉。這一壯舉,使辛棄疾在南宋朝野名聲大震,同時更為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鹧鸪天·壯歲旌旗擁萬夫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這首詞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小令,詞的上阙氣勢恢宏、慷慨激昂,似是對當年那一幕傳奇經曆仍激情澎湃地無限神往,下阙卻寫得悲涼如水,心傷透骨,深刻地概括了一個抗金名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痛苦遭遇。
是的,他不會想到自己此生居然再也沒有機會回到長江以北,再也沒能踏上山東老家的大地。而在北方的這一段峥嵘歲月,成為他一生最燦爛、最難忘的記憶。
之後,始終想着打回去的辛棄疾不顧主和派當政,熱情洋溢地寫了軍事論文《美芹十論》上交朝廷,然而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他沒有氣餒,又寫了有關恢複大計的《九議》繼續上書朝廷,卻依然激不起任何水花。
沒有一刻不期望能夠馳騁疆場、揮師北伐的他,從南歸以來卻一直被委派各種地方行政官職。受到主和派的排擠和打壓,18年裡調動了16次。辛棄疾既無法實現其“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壯志,又苦于官場的險惡,于是帶着十分抑郁的心情,寫下了《鹧鸪天·離豫章别司馬漢章大監》。
鹧鸪天·離豫章别司馬漢章大監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曆楚山川。但将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
萦綠帶,點青錢,東湖春水碧連天。明朝放我東歸去,後夜相思月滿船。
心情本已十分郁悶的辛棄疾,送别友人後更覺難以為懷,故寫下“但将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之句,感情真實,造語質樸。下阙先描繪春光明媚、翠色撲人,然而無奈離别在即,樂景又反使人增加離愁别緒。全詞篇幅雖短,但作者将身世之感和離别之情置于一處抒寫,以景物為襯托,直中藏曲,吐露出對于被頻繁調動的不滿和報國無門的感慨。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也可能是因為經常上書朝廷,一次次得罪朝廷權貴,辛棄疾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閑居江西上饒,熱血英雄空蹉跎,卻為我們留下了千古名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平樂·村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别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内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的。然而,正是在這看似平淡之中,卻有着作者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我們也可以領略到辛棄疾的詞在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雖然這首詞描寫的是農村和平甯靜、樸素安适的生活,但不能說這是辛棄疾對現實的粉飾。從辛棄疾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複大業來看,正因為他向往詞中描繪的農村生活,所以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複中原的愛國熱忱。
(鐘喜平 供稿)
責編:林 熙
排版:林 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