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月亮灣的幸福生活

月亮灣的幸福生活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5 21:18:38

月亮灣的幸福生活(卯家灣的幸福生活)1

扶貧車間

卯家灣安置區一角

本報記者 蔡侯友 通訊員 莫娟 文/圖

驕陽灑落大地,魯甸卯家灣安置區内近百棟高樓聳立,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格外壯觀。走進安置區内,道路寬廣筆直,綠意盎然,社區服務中心、學校、醫院、超市、銀行等各種民生工程一應俱全。

“搬出大山天地寬,幸福生活卯家灣。”在這裡,來自昭通市5個縣區高寒貧困山區3萬多搬遷群衆的幸福新生活展現在眼前。

建家 從一片荒坡地到一座新城區

一年前,魯甸卯家灣還是一片荒坡地。

昭通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全市629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184.37萬人,其中8.44萬戶36.24萬人居住在高寒冷涼、交通極為不便、石漠化嚴重等不适宜人居住的六類地區,是雲南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和“最硬的骨頭”之一。

“搬不動山就搬人!”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局,按照“能搬則搬”的原則,昭通把易地搬遷作為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的“鐵齒銅牙”,打破縣、鄉、村行政區劃,按照“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的思路,在全市興建集中安置區28個,其中萬人以上安置區9個,把住在不具備發展條件的貧困山區、生态脆弱地區的群衆搬出大山,實現挪“窮窩”、斷“窮根”。

作為全國第二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魯甸卯家灣安置區秉持“不是建一個安置區、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理念,堅持“建檔立卡貧困戶與随遷戶同步、住房建設與各類綜合配套同步、人員安置與産業就業同步、硬件建設與建立完善社區管理機制同步”的四同步原則,在縣城北郊卯家灣選址,一次性規劃用地3.31平方公裡,建設安置房66棟8866套,配套新建2所學校、4所幼兒園、1所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室,用時17個月,完成卯家灣安置區占地3700畝施工建設。在昔日的荒坡上建起了一座新城,承接安置魯甸、巧家、彜良、永善、鹽津5個縣的搬遷群衆8400餘戶近3.6萬人。

搬家 從山區貧困群衆變身城市居民

“這裡條件跟我老家比好太多了。老家條件艱苦,氣候惡劣,隻能種洋芋荞子麥子。”寬敞明亮的客廳、陽光充足的卧室、幹淨舒适的衛生間、現代化的廚房……66歲的向天才在新房子裡走來走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他樂呵呵地說,“我們以前住在大山裡,做夢都想住上樓房。現在好了,在黨的關懷下,我們一家3口住進了新房,附近學校、醫院、超市配套齊全,實在是太幸福了!”

搬到春熙小區後,在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的幫助下,向天才的二女兒和老伴被分别安排在理世食品公司和小區保潔公司上班,小女兒就近在文屏鎮中學就讀,向天才也在新家的樓下找到了保安的工作。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他說:“搬遷到卯家灣後,我們一家三口都成了上班族,光工資收入超過6萬元,從山區貧困農民一步變成了城裡人,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這輩子想都不敢想。”

“現在的生活真方便,小孩上學走幾分鐘就走到學校,出門打工坐公交車幾分鐘就到了。”2020年4月份從魯甸縣梭山鎮高山上搬入安置區的盧升鳳,談起生活的巨大變化,高興得合不攏嘴。

據介紹,為讓群衆搬得進、留得住,自2019年12月以來,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成立了臨時黨工委,組建36個網格黨支部、76個樓宇黨小組,開展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把黨建工作下沉到安置區、院落、樓棟。同時創建了“團連排班”志願服務工作模式,組建了1支志願服務團、20個志願服務連,共2000多名志願者提供“駐點服務、輪換服務、跟蹤服務,6家社會組織進駐社區,幫助居民更好融入社會、為老人和小孩提供社會融入、心理疏導等服務。

安家 構建現代社區治理網格平台

“我們齊心攜手,共創和諧雨露社區”,這是記者在雨露社區服務中心大廳看到的标語。

雨露社區是卯家灣易地搬遷安置區最大的社區,共有安置房19棟,安置有魯甸、巧家、永善、彜良和鹽津5個縣2693戶12693名搬遷群衆,有漢、回、彜、苗、布依等10個民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28戶12633人,其餘為同步搬遷群衆,有勞動力6466人。

“有事您找我,有話您請說。”為讓搬遷各族群衆安居樂業,社區将204名黨員組織起來成立黨總支,下設6個黨支部,織密黨的組織、社區服務、産業發展、社會治理、幹部群衆“五張網”,共同建好一個家。社區黨總支書記、總網格長介紹,按照現代社會治理結構,将社區分成6個片區(網格),選舉和指定了25個責任心強、熱心社區公益的黨員擔任網格長和樓棟長,努力探索“組織更有力、幹部更有為、服務更有心、治理更有效、群衆更有愛”的現代社區治理“網格平台”。

39歲的吳光武是6棟的一名樓棟長。從低保戶就業,到幫忙照看孩子、維修水電……他每天入戶走訪、上傳下達,忙忙碌碌卻樂此不疲。

吳光武老家在永善縣大興鎮駱丘村,3月15日,他搬到了安置區,因父母年事已高,家裡的孩子還小,無法外出務工,為方便照顧一家老小,他選擇了在家附近務工。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他成了首批“走馬上任”的樓棟長之一。雖然“上任”沒多久,但雨露社區6棟142戶600餘人,每家的情況他都如數家珍。

“老人家要多曬曬太陽,散散步,不要一天都待在家裡。”

“要照看好小孩,過馬路一定要牽着孩子的手。”

“有什麼困難直接來找我,不要怕麻煩。”

……

每當聽到熟悉的話語,大家都知道是老吳又在樓棟巡查了,聽到他的親切囑咐,大家心裡暖暖的。

雨露社區工作人員熊煜介紹,雨露社區建立了“紅綠燈”管理服務體系,對居民進行分類、分級、分策的标簽化識别管理,對生産生活有保障的11938名群衆“亮綠燈”,對生産生活基本有保障、需要适當幫扶的50名群衆及家庭“亮黃燈”,對生産生活有困難需要重點幫扶甚至兜底保障的363名群衆及家庭“亮紅燈”。針對“黃燈”與“紅燈”群體,因人因戶施策,全面實行“雙樓棟長制”,開展“雙包保、日随訪”服務管控,落實基本生活物資、基本生活照料、就醫需求、就學需求和日常安全的“五保障”關愛機制,确保群衆生活正常有序。

吳光武特别關注“亮紅燈”的群衆。特别是老人和困境兒童的生活情況、身體狀況,他每天都要上門了解,并為他們代購生活物資并送到家。家住6棟的盧生鳳家裡有一個智力障礙的兒子,她還要照顧一個8歲的小孫子,吳光武對她家格外關心照顧。盧生鳳說:“老吳隻要有什麼好的政策都會想到我們,油、米、面經常幫我們買了送來,還幫我照看小孫子。”

像吳光武這樣的樓棟長在安置區有76個,他們隻是卯家灣安置區全面推行“133454”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開展精細化管理、提供保姆式服務的一個縮影。安置區建好社區治理“網格平台”,構建四級組織網保駕護航、五級幹部網履職擔當,确保安置區管理有機構、隊伍有人帶、工作有人抓。

每個社區背後都有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每名群衆背後都有一名堅定的共産黨員,社區黨工委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實踐“133454”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織密起“安家”服務網,确保搬遷群衆築夢美好生活。

興家 實現新房屋新社區新生活新發展同步推進

打好興家組合拳,讓搬遷群衆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

在雨露社區居委會辦公室的牆上,挂着一張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作戰圖。圖上,19棟樓房居民的勞動力情況、就業情況等數據每天實時更新。

如何讓搬遷群衆住得慣、能融入?雨露社區支書周連衛說:“搬遷群衆多是在家種地務農的村民,基本沒什麼技能,為确保搬遷群衆穩定就業,針對搬遷群衆技能差、崗位少、就業難等問題,社區通過建立搬遷勞動力台賬、建立檔案,開展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崗位,開展就業指導,幫助實現就業。”

卯家灣安置區黨工委積極為搬遷後無業可就的群衆解決生活單調和“離開了土地不習慣”之憂:投資8000萬元,引入粵旺集團1000個食用菌大棚,可提供崗位1100個;投資1億元,配套菌棒加工廠;投産5000畝香蔥種植基地可提供崗位900個;投産10000畝萬壽菊種植基地;建成投入使用一期扶貧車間,扶貧車間全部建成後預計可解決就業8000人。讓搬遷群衆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此外,安置區制定前5年免租金、後5年減半收取租金的“5免5減半”的優惠政策,通過精準招商,引進箱包、皮具、藤編、電子加工等11戶企業入駐。配合理世實業集團、昊龍集團等本土企業用工,可提供就業崗位4000餘個。

59歲的楊秀芬3個月前從巧家崇溪鎮搬到雨露社區,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她被推薦到了香蔥基地務工,一天能掙六七十元。她說:“每天去幹點活貼補家用也是好的,總比閑着強。”

打好興家“組合拳”,安置區将勞動力轉移就業、産業發展納入安置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在大力實施和高度組織化轉移勞動力,實現80%以上勞動力外出務工轉移就業的基礎上,配套建設了2200畝綠色食品加工園、3000畝現代物流園和10000畝蔬菜基地、10000畝蘋果基地的“兩園兩基地”産業園,目前已經建成裝配式建築産業園、馬鈴薯種薯組培中心、10000畝蘋果、10000畝蔬菜基地,500個食用菌大棚和1000個蔬菜大棚,讓每戶搬遷群衆家家有人就業,實現新房屋、新社區、新生活、新發展的同步推進。

愛家 融入新生活 服務大民生

“搬遷不是目的,最終還是要實現人的改變。”安置區通過完善配套設施、産業就業支撐、服務管理保障,讓搬遷群衆住得下來、富得起來、穩得下來,廣泛開展住進新社區、感恩新生活、樹立新風尚、愛護新家園、發展新産業活動,吟唱好愛家“大合唱”,在關懷和自強中,讓搬遷群衆活出精彩人生。

搬出來是第一步,關鍵還是要融入。要讓搬遷群衆安心過上新生活,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一定得跟上。

最近幾天,卯家灣衛生院的大門前格外地熱鬧,擠滿了前來免費體檢的搬遷群衆。這幾天卯家灣衛生院為安置區内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體檢,并與安置區内的搬遷群衆進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家門口就能體檢,還不用花錢,檢查費用全免,查出的小問題還可以當場治療。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71歲的黃大爺體檢完後樂呵呵地說。過去“小病忍,大病拖”的無奈狀況已成回憶。如今安置區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體檢納入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穩穩地托起了百姓的健康夢。

雨露社區是卯家灣安置區6個社區中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社區。為了給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群體提供讀書學習、休閑娛樂的場所,讓他們業餘多交流、多鍛煉、多發揮特點特長,安下心來,雨露社區通過社區黨群服務陣地,開辟了婦女兒童之家、老年活動中心、鄉愁書院、紅色影院等功能場所,實現将亭廊、廣場等整合打造成黨群服務驿站,通過兒童樂園、四點半課堂等載體,開展經常性琴棋書畫培訓或活動,為搬遷群衆提供讀書學習、休閑娛樂的場所,引導群衆積極融入新家,開展新生活。

一大早,10歲的康山志迫不及待拉着哥哥康山勇往雨露社區婦女兒童之家裡鑽,在那裡他們可以進行五子棋大戰。他和哥哥這兩天放假在家,做完作業後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婦女兒童之家,康山志說:“我以前讀書要很早起床,一路小跑去學校都要半個小時,現在我們家離學校近,環境也好,我和哥哥都能安心讀書了。”

為方便安置區居民閱讀學習,新華書店在婦女兒童之家旁開設了鄉愁書院,裡面擺放各種類别的書籍。正翻閱養殖圖書的王女士說:“以前沒有條件去學習,現在要多學習知識豐富自己,學會一門技術走到哪裡都能找得到飯吃。”

雨露社區的室内活動室則是村民的“快樂大本營”,大家在這裡讀書看報、唱歌跳舞……業餘生活過得豐富多彩。

自2019年12月20日魯甸卯家灣安置區啟動首批搬遷以來,近3.6萬搬遷群衆已經入住新家園半年多了,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靠山吃山的貧困戶,如今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以前隻靠政府救濟的村民,如今在幹部們的努力和大家的帶動下,也有了自己動手闖一闖的動力……

華燈初上,暑氣漸消。一張張幸福而滿足的笑臉,三三兩兩的搬遷群衆悠閑地散步、拉家常、談變化,充滿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