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腎衰竭是由于腎髒自身、腎外因素在短時間内引起腎髒生理功能急劇下降,導緻無法排出體内的代謝廢物,從而使毒素、廢物、水分在體内堆積,引起體内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繼而引起多系統損傷的一種非常嚴重的臨床綜合征。患兒通常表現為氮質血症、水及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大部分患兒表現為少尿,部分甚至無尿,但有些患兒尿量不減少,僅有氮質血症。
病因多種多樣,可分為腎前性、腎性和腎後性三類。腎前性指由各種因素導緻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造成腎髒灌注下降,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而出現的急性腎衰竭。由于腎髒本身無器質損害,病因及時消除後腎功能可恢複。如急性血容量不足、心輸出量降低腎灌注不足、全身末梢血管擴張、腎血管阻力增加等。腎性原因指各種腎實質病變所緻的腎衰竭,或由于腎前性腎衰竭未能及時去除病因,病情進一步發展所緻。如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小球疾病、急性小管間質性腎炎、急性腎實質壞死、腎血管疾病、移植腎的急性排斥反應等。腎後性指腎以下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礙引起的急性腎衰竭。如尿道梗阻、膀胱頸梗阻、輸尿管梗阻等。
最早出現的臨床表現是尿量減少,相繼出現水腫、惡心、嘔吐、虛弱、心律不齊、呼吸困難或高血壓。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除腎髒功能問題外,腎排洩障礙使各種毒性物質在體内積聚,從而出現全身各系統的中毒症狀,引起一系列并發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嗜睡、谵妄、昏迷、神經系統症狀等。
急性腎衰竭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減輕症狀,改善腎功能,防止并發症的發生。預後與原發病病因、腎髒損害程度、少尿持續時間、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透析、并發症等有直接關系。輕度的腎功能衰竭患者,發現較早,治愈率也相對較高。如果患者近期出現大量的惡心、嘔吐、血容量不足,短期内出現肌酐迅速增高,通過補充血容量,大多數患者可改善,治愈率可達50%以上。少數患兒可遺留不可逆性腎損害,發展成慢性腎髒疾病。
新生兒急性腎衰竭,經及時治療成功獲救
據報道,患者xxx,新生兒,出生3天,雲南昆明人。一産婦于11月在昆明某醫院生下一名男嬰,體重3900克。患兒出生時即有明顯水腫,生後三天沒有小便,出現體液過載等情況,結合化驗室檢查,被診斷為新生兒急性腎功能衰竭。
該患兒入院24小時即開始腹膜透析治療,但經過48小時搶救後,患兒腎功能情況仍在持續惡化,有實施持續性腎替代指征。
醫生與家屬充分溝通,同意實施床旁腎替代治療。充分評估後,反複讨論模拟透析方案,在專家的指導下,最終确定了透析方案。經多學科通力協作,最終成功實施了68個小時不間斷新生兒床旁持續性腎替代治療。
醫生表示,由于新生兒的腎髒發育不成熟,比年齡更大的嬰兒和兒童更易發生急性腎功能損傷。而腎替代治療是治療急性腎功能損傷的重要治療手段,可預防和糾正急性腎功能損傷所帶來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并發症。
新生兒急性腎功能損傷的病死率高,由于新生兒的發育和個體特殊性,腎替代治療成功案例較少。新生兒持續腎替代技術在國内僅有少數先進發達地區能開展,國内這方面的資料很少,沒有現成的成熟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給治療帶來困難,風險增大。該患兒替代治療成功,為危重症新生兒的治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新生兒為何會發生腎衰竭?
專家表示,新生兒在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所存在的各種緻病因素,均可引起其患上急性腎功能衰竭這種疾病。在臨床上,按新生兒腎損傷性質及部位不同,新生兒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因分成三大類:
一、腎前性。新生兒期凡能使心搏出量減少或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均可能引起腎血流灌注低下,導緻腎前性腎功能衰竭。新生兒腎血流灌注不足,最常發生在生後48h以内的多種病理狀态,如窒息缺氧、呼吸窘迫綜合征、心力衰竭、低血壓、嚴重脫水、大量出血、敗血症、低體溫等。
二、腎性。由腎實質損害引起,又稱為真性腎功能衰竭。主要包括:1、腎缺氧。窒息缺氧嚴重或持續時間延長可緻不同程度的腎髒損害,主要見于圍生期缺氧;2、腎缺血。大量失血,腎動脈(或腎小動脈)血栓形成、栓塞及狹窄,腎皮質或髓質壞死,腎梗死,腎靜脈栓塞(嚴重脫水、循環不良、糖尿病母親嬰兒)等腎血管病變,均可使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管供血不足。3、腎中毒。包括腎毒性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多黏菌素、兩性黴素等和易腎損害的藥物,如吲哚美辛、妥拉唑林等;4、其他腎疾病。如:先天性腎發育異常,包括雙腎不發育、雙側腎囊性病變、新生兒型多囊腎、先天梅毒病、弓形體病、先天性腎病綜合征、腎盂腎炎等。
三、腎後性。主要是尿路梗阻引起的腎功能衰竭,各種先天泌尿道畸形,如後尿道瓣膜、尿道憩室、包皮閉鎖、尿道狹窄、輸尿管疝、神經源性膀胱等,也可因腎外腫瘤壓迫尿道或醫源性手術插管損傷緻的尿道狹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