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七大常見疾病應對方法?進入八月,沈陽的氣溫持續偏高,加上伏天濕度較大,悶熱的體感十分明顯,如同開啟了“桑拿天”模式近日,在沈城各大醫院,與高溫有關的“酷暑病”均有所增多,如中暑、曬後皮膚病、心腦血管疾病、急性腸胃炎、“空調病”等等這其中,有幾種疾病尤為危險,嚴重時可能緻命,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溫殺手”趕快來看一看專家給出的防病提醒和健康建議,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冬季七大常見疾病應對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進入八月,沈陽的氣溫持續偏高,加上伏天濕度較大,悶熱的體感十分明顯,如同開啟了“桑拿天”模式。近日,在沈城各大醫院,與高溫有關的“酷暑病”均有所增多,如中暑、曬後皮膚病、心腦血管疾病、急性腸胃炎、“空調病”等等。這其中,有幾種疾病尤為危險,嚴重時可能緻命,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溫殺手”。趕快來看一看專家給出的防病提醒和健康建議。
它是秋冬高發病 夏季卻容易出現“小高峰”
幾天前,68歲的李大爺在家樓下的院子裡打理自家種的花時,突然出現說話不清、右側肢體無力的症狀。家人還以為老人是中暑了,趕緊将其送往醫院,一檢查卻發現,老人不是中暑,竟是“中風”。醫院迅速啟動綠色通道,緊急搶救,終于讓老人轉危為安。桑拿天裡,因氣壓低,人體出汗多,像李大爺這樣突發性眩暈、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病患者明顯增多。當氣溫達到35℃左右時,如果出汗失去的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血液黏稠,就容易誘發缺血性腦卒中、腦梗塞等疾病,搶救不及時就可能緻命。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卒中中心副主任喻博教授介紹,腦卒中的發病也會因氣候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特點。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因出汗、脫水導緻血液黏稠度增加,發生缺血性腦卒中;冬季天氣寒冷,血管的脆性會随之增加,所以更容易發生出血性腦卒中。因此,腦卒中一般在秋冬換季時節高發,但夏季因出汗脫水加重,會出現發病“小高峰”。其中,頸内動脈和椎動脈的閉塞或狹窄容易引起缺血性腦卒中,年齡多在40歲以上,男性較女性多,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在悶熱天氣裡,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應格外警惕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高溫天注意及時補水,同時要定時監測血壓,适當調整降壓藥,出現不适及時就醫。
它是夏日的“高溫殺手”
足不出戶也可能遭遇
今年夏季,我國多個省份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多地發布高溫預警,“熱射病”這一名詞屢次在微博刷屏。沈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健康所主管醫師王欣提醒,熱射病與中暑有關,但并不等同于中暑。“通俗地理解,熱射病就是最危險、最嚴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王欣介紹,熱射病的典型症狀就是高熱,體溫達到甚至超過40℃,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異常,例如精神狀态改變、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損害,嚴重者危及生命。
高溫高濕的氣候和高強度的體力活動,是導緻熱射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它分為兩種類型,其中,勞力型熱射病常見于夏季劇烈運動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參訓的官兵、運動員、消防員、建築工人等;經典型熱射病常見于年幼者、孕婦和年老體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礎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的個體,通常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引起機體産熱與散熱失衡而發病。因此,不要以為隻有戶外勞動者才會發生熱射病,如果體弱者長時間在室内悶熱、不通風的環境中,也可能發生危險。
降低熱射病的病死率關鍵在于預防。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避免高溫(高濕)及不通風的環境、減少和避免中暑發生的危險因素、保證充分的休息時間、避免脫水的發生。如果必須戶外活動,要注意做好防護,最好有逐漸适應的過程,避免從涼爽的區域(如空調房)直接到高溫室外區域活動。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及鹽分,或者是含電解質的運動型飲料。
它是“吃出來”的疾病
上吐下瀉還發熱咋辦
氣溫升高,濕度增大,讓各種細菌到了瘋狂生長的季節,因此夏季也被稱為是緻病菌的“天然培養皿”,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季。緻病菌很容易寄生于食物中,輕則引發腹瀉,重則危及生命。如何預防呢?沈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衛生所副所長劉博提醒,要嚴把食材采購、貯存和加工的各個“關口”,并勤洗手、保持手衛生。夏天注意不喝生水,不吃過期食物,不生吃水産品,盡量少吃涼拌食品,不要食用戶外燒烤食品和去露天街頭小吃攤就餐,也不要去經營手續不全、衛生條件差的餐飲服務單位就餐。加工烹饪食物要做到燒熟煮透,尤其是肉、禽、蛋和水産品。從冰箱中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飯剩菜,在确認沒有變質的前提下,也要重新進行徹底加熱方可食用。烹調好的食物應盡快食用,室溫下存放時間不應超過2小時,對于剩餘的食物,在冷卻後低溫保存(5℃以下)。
一旦出現食源性疾病,部分患者除了嘔吐、腹瀉等,還可能會出現發燒的症狀。患者若發燒程度較低,在38.5℃以下,可以多飲水,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有利于排出體内毒素。同時可以用毛巾将冰袋裹好,放置于腋下、腹股溝、頸部等常見動脈搏動處,可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高熱患者可遵醫囑服用退燒藥降溫。降溫的同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采取催吐、洗胃、灌腸等方式,将體内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腹瀉、嘔吐、腹痛症狀嚴重時,需暫時禁食,有利于胃腸道功能恢複。同時,也要遵醫囑進行補液治療,糾正體内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若伴有感染,必要時還需遵醫囑進行抗炎治療。
教您一招
各類“酷暑病”都需它來防
看似簡單卻有大學問
夏季高溫、高濕,悶熱汗多,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學會正确的“補水”,能有效地幫助人們預防各類“酷暑病”。
沈陽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健康教育五部部長、主任中醫師李涵介紹,夏天如果感覺到口渴,那已經是身體明顯缺水的信号,應該在平時主動飲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夏季如何判斷自己缺水呢?簡便易行的辦法是根據口渴、排尿次數、尿液量和顔色來判斷機體的水合狀态。當排尿次數和尿液量比平時減少時,提示機體可能出現缺水狀态;健康成年人的正常尿液顔色是略帶黃色透明,如呈現黃色、較深黃色和深黃色時,提示機體水分不足或缺少水分。
日常生活中要适量補水,應做到主動喝水、少量多次。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時間, 每次1杯,每杯約200ml。建議成年人飲用白水或茶水,兒童不喝含糖飲料。可早、晚各飲1杯水,其他時間裡每1-2小時喝杯水。睡前和早晨起床後空腹喝杯溫開水,有利于預防夜間血液黏稠,增加循環血容量。進餐前不要大量飲水,否則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身體活動前、中和後都要注意水分的攝入,可分别喝水100-200ml,以保持良好的水合狀态。當身體活動強度較大、時間較長時,需要根據機體排汗量等補充水分,并酌情補充電解質。夏日不宜高脂、葷腥、辛辣飲食,高溫氣候宜清淡飲食。在進行戶外作業前,應喝足水,灌滿水壺,每4小時補充水2升,午間需每1小時至1.5小時補充1升水,或按照氣溫、活動強度和出汗量酌情增減。
有些人尤其是兒童不喜歡喝沒有味道的白水,可以在水中加入1-2片新鮮檸檬片、3-4片薄荷葉等增加水的色彩和味道,也可以自制一些傳統飲品,如綠豆湯、酸梅湯等,從合理膳食的角度應注意盡量不要添加糖。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唐子勻
來源: 沈陽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