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娃娃菜、大白菜、毛白菜都煮不爛,放了很多水,水燒幹了菜也不爛,絕對是噴灑了防腐劑,多半是含甲醛。”
“我買的娃娃菜,剝下來洗的時候,每一片都滑滑的,真是不敢吃啊”
剛從菜市場回來的劉大姐和王阿姨讨論起了蔬菜安全問題,兩人憂心不已。
其實,不少人跟劉大姐和王阿姨一樣,有着相同的困擾,對于一些喜歡吃的蔬菜,猶豫再三,不敢購買。
近年來,關于蔬菜有毒、緻癌的傳言不在少數,很多被提及的蔬菜都是老百姓一日三餐必吃的,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呢?
網上傳言,很多國内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都被“誤殺”,成為了謠言的犧牲品,但是迫于健康的考慮,老百姓也不能完全無視傳言,關于這4種食物的傳言,并不完全正确,别再被騙了。
1.新鮮的蠶豆會誘發過敏性溶血綜合征?
醫學研究發現,人體紅細胞在進行糖酵解過程中必須利用到紅細胞酶——G-6-PD酶,但是有一部分天生體内就缺失G-6-PD酶,醫學上叫做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這類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會在受到化學、藥物和食物的外來刺激後,體内紅細胞結構被破壞、加速凋亡,發生溶血,也就是過敏性溶血綜合征,食物因素有蠶豆、蠶豆制品(豆腐、醬油)等。
但是要清楚,蠶豆對具有G-6-PD酶的人群是無害的,即便是缺乏G-6-PD酶的患者也隻有少部分有可能會被蠶豆引發病情。一般出生後做好“新生兒足跟血篩查”,就可以發現這種情況,所以不需要擔心存在潛在風險。
2.扁豆不能吃,否則會中毒?
四季豆和扁豆等食材中存在一種植物凝集素,大量生吃達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引發人體中毒反應,但是在充分加熱後,植物凝集素就會被破壞,對人體是無害的。因此扁豆隻要做熟了,還是可以吃的。
3.未成熟的西紅柿,會緻癌?
西紅柿未成熟以前内部存在一種名為番茄堿(龍葵堿)的生物堿,當人體大量攝入後就可能引發中毒反應,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無力、腹瀉腹痛等症狀。醫學上認定番茄堿的風險攝入量是0.2-0.4克,一般達到這個範圍就可能引發中毒。
但是番茄堿會随着西紅柿的成熟而消失,所以吃熟透了的西紅柿是很安全的,即便是未成熟的西紅柿隻要不大量攝入,一般也不會存在健康風險。
4.新鮮的木耳不能吃,會導緻皮炎、呼吸困難?
很多食材中含有一些感光物質,比如光敏蔬菜芹菜,而新鮮木耳中含有卟啉,人體攝入後在陽光照射下,很可能由于感光特性引發皮膚炎症、瘙癢、水腫,嚴重時皮膚壞死,可能增加緻癌風險。
但是這要求的卟啉攝入量是比較高的,畢竟葉綠素、血紅蛋白中也存在卟啉,如果微量就能緻病、緻癌,那人類早就滅絕了。
其次木耳在曬幹的過程中,卟啉也會被分解,所以幹木耳中未必含有卟啉。目前醫學界并未有普通人吃新鮮木耳緻病、緻癌的病例,不過患有卟啉病的人對此類物質敏感度較高,要稍微注意。
關于蔬菜有毒、緻病、緻癌的謠言本身就很可怕,如果這個謠言有了權威組織的加持、專家的認可,那便非常容易引起大衆恐慌,比如“世衛組織的緻癌名單,4種蔬菜上榜”?小妙特意去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查看,根本沒有這份名單!别再信了。
娃娃菜本身沒有任何有害物質,之所以會有緻癌的說法,是早前有一些不法商販為了保證娃娃菜的新鮮度和賣相,會用甲醛浸泡,而世界衛生組織将甲醛判定為一類緻癌物,因此有了娃娃菜緻癌的說法。
首先,甲醛是一種有揮發性很高的刺激性氣體,可溶于水,但不穩定。其次,現階段甲醛已經被禁止應用于食物,在食品監管流程中是無法通過的。最後,娃娃菜即便經過浸泡,在運輸、出售過程中也會揮發、減少。
食品工程博士雲無心表示:隻要是從正規渠道購買的食物安全性都有保障,購買蔬菜時可以聞一聞味道,含有甲醛必然會存在刺激性味道,如果聞不到就表示不含甲醛或甲醛含量很低,隻要充分清洗、加熱、做熟後,也就不用擔心甲醛了。
有學者在歐洲蕨中發現了名為原蕨苷的物質,世界衛生組織将其認定為2B類緻癌物,也就是有可能緻癌的物質,但缺乏相關證據。
上海辰山植物園蕨類植物多樣性研究組組長嚴嶽鴻表示:中國的蕨菜也屬于蕨類,是國内100多種可食用蕨類中唯一有毒的植物,但是其主要毒性來源——原蕨苷會在加熱過程中被分解,所以隻要充分加熱、做熟後,安全性還是有保障的,而其它帶蕨的食材本身就不含有害物質。
西葫蘆本身不含有害物質,但是在經過高溫炒制後,會産生丙烯酰胺。世界衛生組織旗下的癌症研究機構将丙烯酰胺判定為二類緻癌物。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表示:丙烯酰胺是美拉德反應的産物,隻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肪等物質的食物,在高溫後均會産生丙烯酰胺,比如:油炸谷物、速溶咖啡、薯類油炸等。但是目前醫學界對其緻癌機制、緻癌時間、緻癌劑量等尚未明确,也缺乏相關證據。
紅鳳菜中含有吡咯裡西啶類生物堿,其含有60種以上化合物,一部分可能存在潛在肝毒性或緻癌風險。
範志紅副教授表示:紅鳳菜,也叫血皮菜,确實含有PA(吡咯裡西啶類生物堿),而這種物質在高溫下容易被分解,所以在食用前一定要潮水、高溫加熱或者爆炒,隻是這樣做并不能完全祛除PA,因此日常要控制食用量。
緻癌物就像會“隐形的殺手”,隐藏在各種食物之中,這些食物原本沒有緻癌風險,但可能因烹饪、存儲不當,滋生緻癌物。這4種才是真正有緻癌風險的食物,要注意觀察食物發出的警報信号。
緻癌物丙烯酰胺,誕生于高溫,澱粉類食品在>120℃的溫度下容易産生丙烯酰胺。而高溫下食物會顔色加重,所以食物發黃、發褐時,含有的丙烯酰胺也就越多。注意烙餅、油炸饅頭片等不要烤到太黃,盡量少吃烤制、煎炸類食品。
蛋白質在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下會産生雜環胺,尤其是變焦的物質中,含量較高,這是一種緻癌性很高的物質。因此油炸、烤制含有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時,要注意把握溫度和時間,盡量少吃燒烤、油炸小黃魚等變焦變糊的食物。
海米和蝦皮等食物儲存條件不合适時,微生物會将其所含蛋白質轉變成低級胺和氨氣,聞起來就有氨水味。這類物質一旦遇到亞硝酸鹽,就會産生亞硝胺,緻癌性很高。常見于幹貝、魚幹、鱿魚絲等。
一部分食物所含的油脂氧化後可能産生酮類、醛類物質,聞起來有哈喇味,食用後會引發消化不良症狀,長期食用增加緻癌風險。常見于堅果、食用油等。
緻癌物給人們帶來的健康風險很大,但是謠言未經分辨,肆意傳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給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重視食品安全本是好事,但也需要注意理性分辨。謠言止于智者,希望大家都能夠不信謠、不傳謠,科學防癌。#健康真知計劃#
參考資料:
[1]《不敢相信!這些蔬菜竟是"緻癌菜"?很多人都不知道…》. 科普中國.2020-07-04
[2]《食物也分“緻癌等級”!很遺憾,你愛吃的這幾種都上榜了》.生命時報.2017-10-15
[3]《吓傻!這種常吃的菜竟是緻癌菜?别怪我告訴你晚了…》. 科普中國.2021-01-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