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男子跳下懸崖走上人生巅峰

男子跳下懸崖走上人生巅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3:13:36

男子跳下懸崖走上人生巅峰(男子失去雙腿和一條胳膊後明白)1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2016/2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409天

不知道大家看過沈騰的小品《39》沒有,沈騰飾演的是一個得了“話癌”的患者,從醫院回到家,離死亡隻剩下 39 個字,對媳婦是愛在心,口難開。

如果是你,你的生命與死亡的距離,已經近在眼前,你會怎麼去度過每一天呢?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我要去瘋去玩,去做自己曾經不敢嘗試的事,去選擇一段與過去不一樣的人生。

有些朋友也可能會想:現在科學技術這麼發達,醫療水平一日千裡,我要去嘗試各種治療。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

“死亡”可能會給自己注入某種勇氣,來掙脫現世的枷鎖;

“死亡”也可能讓自己産生恐懼,去治療去嘗試,來拖延走向死亡的腳步。

對于“死亡”這個話題,我們多數情況下是茫然的。

而《人生除此無大事》這本書,會幫助我們來消除這種茫然。

它更趨向于一本工具書,以時間為順序,圍繞死亡有關的過程,幫助我們從身體、心靈到經濟上都做好萬全的準備,來面向死亡。

男子跳下懸崖走上人生巅峰(男子失去雙腿和一條胳膊後明白)2

01

為什麼要思考“死亡”?

《立論》中,魯迅先生描述過一個現象:一家人生了個大胖小子,高興極了。辦滿月酒時,來的親朋好友都說這孩子以後一定能升官發财、步步高升,主人家非常高興。結果有一人就說“這孩子将來是要死的”,被主人家一頓痛打。

自古以來,我們對“死亡”的話題都唯恐避之不及。

馬東在《奇葩說》說過:

“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所有漢文化裡面的人,缺的一課。”

在中國主流思想中,孔子把哲思更多地放在人生和俗世上,對死亡現象并沒有多加關注,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對于莊子,我們知道在妻子死後,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對待死亡的态度,他要更認真一點,但對他來說依然是次要的。人生問題才是他研究的主要方向。

莊子覺得是生命才使得死亡具有意義。他說:“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然而,我們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

親近之人遲早會走向生命的終點,我們要學會接納和釋懷,而不是沉浸在傷痛中;

我們自己的生命遲早也會畫上句号,我們要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死亡,而不是痛苦地等待死亡。

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幫助你離去,而是讓你在生命終結之前盡可能多地享受生命的自由。”

02

直面死亡

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一書中提到:“死亡就像刺眼的陽光,直視驕陽不免帶來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讓它自動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籠罩着你的時時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驅使着你的行為、選擇。”

直面死亡,我們才能選擇如何更好地活。

本書作者之一B.J.米勒,在他大學時候從死神手裡搶回一條命,卻也永遠失去了雙腿和一隻胳膊。

曾一度瀕臨死亡的他,看見了死亡的樣子,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寫下此書。

本書主要聚焦于兩個主題:

(1)如何有尊嚴有品質地渡過生命的最後階段

這部分用了4個部分去介紹,分别是:

提前計劃

主要考慮到身後事,處理好物質遺産和精神遺産,不給家人留下一堆爛攤子。

比如:我同事她爸去世後,銀行賬戶的密碼沒有交代好,走了好多程序,幾兄妹才拿到這筆錢。

再比如,我們現在網絡賬戶那麼多,一個人臨死前如果不處理好這些賬戶,一些持續性地計費服務可能就會不斷地對他家人進行騷擾,而他的家人們可能要花費數倍的時間才能去注銷這些賬戶。

應對病痛

這一塊講的是,當知道自己病了,從心理上去接受,再到如何去抉擇今後的人生。

其實就是對醫療決策的權衡利弊。

如果“堅持治療,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就是你的最終抉擇,即使會剝奪你的進食吞咽能力等等也在所不惜,那麼就這麼去做,因為這是你深思熟慮下的抉擇。

如果“拒絕治療,不想餘下的生命都在化療室、急診科裡消耗殆盡”就是你的最終選擇,你也可以放手去做。

疾病和治療都會影響你,你應該在自己能選擇的情況下權衡利弊,去接受治療效果的不确定。

一路相助

安甯療護和緩和治療,對大部分人來說不甚熟悉,這一塊有進行詳解。

同時,從專業角度出發,圍繞住院生活的攻略和常見症狀與感受給小白患者進行科普。

臨近死亡

這一部分講的是計劃自己的葬禮和處理自己的遺體,以及肉體生命最後幾小時到幾天的時間,會是什麼樣子。

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的話,更多地是為照顧者而寫的。

(2)如何接納親友的離世

親人逝後,在人生這一趟列車上,他已經下站,但是作為親友的自己,如何有條有理有步驟地去處理親人的死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悲傷的情緒可能會時時圍繞,因為我們都會抗拒與親人的永别。

其實這也是珍惜的表現。珍惜過去,珍惜生活,珍惜你們的回憶。

悲痛的過程也是一個改變自我的契機。

克服悲傷,找到對生活的熱愛,好好活下去,才是對逝去之人最好的告慰。

03

接納死亡

近年來,大家談論死亡沒有那麼避諱了。

就像瓊瑤阿姨在個人臉書上給兒子和兒媳的公開信,她希望在未來,孩子們不要因為對自己的愛而強留住自己的軀殼。

她說:“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着”。

她不要動大手術,不想進ICU,一再強調“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着,意義重大!”。

她希望有尊嚴地死去。

這其實就是書中所說的“生前預囑”。

還有樊登老師的父親,因為新冠離世,他們也沒有選擇做有創搶救,因為他的父親不喜歡痛苦。

電影《環屋巡遊記》裡說:每個人都會經曆2次死亡。一次是肉體死亡,靈魂還在亡靈界。一次是被活着的人永久遺忘後,靈魂在亡靈界中消亡。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遺忘才是。

有的人死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正确地看待死,才能更好地活。

電影《人生大事》裡,男主莫三妹的父親說:“人生就像一本書,有人的結局是句号,有人的結局是省略号,人生除死,無大事。”

正如書中所說:“無論死亡的存在會幫你專注目标,還是助你放下執念,你都應該擁抱一切:每一個想法和每一種感覺,從無限光榮到無地自容,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每一種情況。

因為一切終将過去,沒有人可以躲避死亡。完全接納是在死亡面前保留尊嚴的核心原則。”

看完本書,跟随作者一起觀看死亡的每一個階段,讓我對死亡有了一個具象的認知,不再是模糊的,也不再恐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