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國外發展得好,有些人在國内也能打開局面。
而他就是将其海外經驗帶回到國内,奉獻更多具有價值的工作,從而赢得有關各方的認可和認同。
他回國直接被評一級教授,于回國半年後就被增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稱為院士)。
他一生隻在祖國工作9年,是一個中年回國效力的華人科學家。他沒有獲得過任何科技獎項,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國工作就坐直通車。
他是最幸運的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他就是微生物學家王善源先生。
回國前,這位科學界名流一直在海外學習、工作和生活。
1907年11月,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祖籍福建福州的華人家庭。
後來,他去了歐洲上大學。
22歲的時候,他從荷蘭萊登大學醫療系畢業,獲得令人羨慕的醫學博士學位。
31歲那年,他從法國巴黎沙邦奈大學物理數學系畢業,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
在其41歲的時候,他拿到了英國倫敦EMI學院電子儀器系的電子工程學學士學位。
後來,他曾回到風車故鄉,擔任過荷蘭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長,當時已發表論文約57篇。
在歐洲多個國家學習深造與工作,他練就了學識淵博、眼界開闊的科學素養,研究工作涉及很多科學領域,尤其在醫學生物物理方面,造詣頗深,還精通美、法、德、日、荷蘭、意大利、西班牙和馬來亞8國語言。
但是,身居異國他鄉,他卻心向北京,思念從未謀面的祖國,關心國内發展,渴望為國家建設出力,甚至說服自己的荷蘭籍妻子随他遷移。
49歲的時候,這年11月,他帶着荷蘭籍夫人,帶40餘箱精密儀器,回國定居。
回國,他就受到了領導的接見,而且時任中科院郭院長還多次宴請他,讓他倍感榮幸。
随即,他的工作就有了好安排: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另說:衛生部流行病學研究所)聘他為一級研究員。
僅僅半年後,也就是1957年5月底,他被增選為中科院生物學部的學部委員(院士)。這些極高禮遇激發了他獻身科學事業、報效祖國的強烈意願和堅定決心。
經過認真的考慮,他确定了流行性感冒、肺結核及腫瘤的發病機制、防治對策及有關基礎理論研究作為科研課題。
在長期工作中,他視時間為生命,除在單位安排實驗外,并在家中設有實驗室,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對各項實驗都親自參加配液、實際操作、記錄整理和論文撰寫的全過程,始終把握着第一手材料。
他不僅重視實驗室工作,還特别注重調查研究。在1957~1965年期間,先後親赴雲南、河北、山西等地,不辭勞苦,在海拔2600~3100米的高山上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獲取了大量實驗室得不到的寶貴材料和觀測數據,确保了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
他對中醫中藥有特殊的感情,他邊學邊幹,開展了中藥對流行性感冒、結核病的病原抑制和防治效果的實驗研究,先後初篩了的2400種中草藥,找到了對上述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的藥物;并進行了有效成分的分析,初步證實柴胡注射液對流感、貓爪草油對結核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為了将高空輻射線應用于疾病防治,他開展了“宇宙輻射線與腫瘤”的實驗研究。
自回國以來,他相繼發表了《流行性感冒感染的機制》、《流行性感冒接種》、《中藥對于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等數十篇論文。
58歲那年,在國内工作了9年左右,他帶着妻子一同回去荷蘭探親。
從此永别,他就沒有再踏上回國的路,而是一直呆在荷蘭,直到步入生命的終點。
可以說,正因為如此,有人評說他成功避開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時期。
74歲那年的1月1日,他在異國他鄉離開了這個精彩的世界。
盡管,他的成就多是在國外完成的,但是在回國後不到10年的時間内,他也是與時間賽跑,奮力拼搏,深入鑽研,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一些貢獻。
不過,作為一名一級研究員和中國院士,他後來沒能回來給國家做更大的貢獻,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1] 王善源.中國科學院學部 [引用日期2019-10-11]
[2] 王善源.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引用日期2019-10-11]
[3] 王善源. 來源:福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2016-08-2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