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碗面、足以慰風塵”。
不管去了哪裡、走了多遠,能讓人往往是最念想的那一口,最能撫平内心、最能寬慰生活的,就是那魂牽夢繞的那一口好面。
面條起源于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曆史。面條是一種用谷物或豆類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團,之後壓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壓,再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條狀(或窄或寬,或扁或圓)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一種食品。
面條作為東方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花樣繁多,品種多樣,不僅北方面條種類繁多,南方也有很多特色的面條,好吃的面條種類實在太多了,幾乎每個省份每個地方都能找出來幾樣拿得出手的面條做法,下面整理了從北到南30個具有特色的面條,看看哪個是你家鄉的面條,哪個面條勾起了你的回憶?
1 、【甘肅蘭州牛肉面】蘭州牛肉面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面,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是享譽全國的面條品種,沒有哪一種面比它的普及率更高。
蘭州的牛肉面從面條的粗細上來分有大寬、二寬、韭葉子、二細、三細、細、毛細等若幹品種。無論那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蘭州牛肉面的身影。
蘭州牛肉面以“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著稱,其中一清指的是湯清,二白指的是蘿蔔白,三紅就是辣椒油紅,四綠則就是香菜、蒜苗綠,最後的五黃就是面條要黃亮。
不同面館的蘭州牛肉面口感差别比較大,如果有幸去蘭州,一定要嘗一嘗真正的蘭州牛肉面。
2、【新疆拌面】新疆拌面就是人們常說的新疆拉條子,在制作時不用擀、壓手法,而是面團和好後直接用手拉,面條筋道有嚼勁。俗話說“新疆主食有三寶,烤馕抓飯拉條子”,其中烤馕樸實,抓飯厚實,而拉條子則風情萬種,既可以搭配碎肉、野蘑菇,又可與小炒菜、大盤雞相搭,真是無所不包,不過最地道還是要屬過油肉拌面,那吃着真叫一個過瘾。
3、【吉林延吉冷面】延吉冷面是我國朝鮮族的傳統美食,原料是用荞麥粉、小麥面粉與澱粉三合一制成的,有時也會用到玉米面、高粱面等,口感與小麥面制成的面條相差很大,而且正宗的延吉冷面在做好之後,面條上會覆蓋上牛肉、辣醬、泡菜等,上桌前從大桶中舀一勺冰涼酸甜的湯料,滿滿的一碗涼爽。
4、【山西大同刀削面】山西作為“世界面食之根”的省份,有據可查的面條就有280多種,烹饪手法更是多樣,如蒸、煎、燴、烤、爛、貼、拌、攤等讓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刀削面揚名海内外。刀削面全憑刀削,因此得名。
刀削面的制作過程很具觀賞性,廚師手持一把形狀獨特的瓦形刀,立于盛滿了滾水的大鍋前,另一隻手托着塊筒狀的面團。開始削面以後,面條從上向下,一條連着一條,恰似流星趕月,在空中劃出一道弧形白線,面葉落入湯鍋,湯滾面翻,又像銀魚戲水,煞是好看,熟練的廚師,每分鐘能削到一百多刀,每條面葉的長度,恰好都是六寸。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内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吃起來滑爽筋道、越嚼越香,不管是澆上番茄鹵、羊肉湯還是木耳雞蛋鹵,鮮美的滋味都讓人回味無窮。
5、【山西岐山臊子面】臊子面是隴東、關中地區的一種傳統特色面食,曆史悠久,尤其以岐山臊子面最為著名。賈平凹說:“岐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挂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僞,一觀臊子燣法和面條擀法便知。”
岐山臊子面的好壞,就看兩點:一看臊子,二看面。岐山臊子面制作時以大肉“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黃花、木耳,烹湯澆面而成。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應該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點,講究起來有九字令: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薄筋光是指面條的質地,薄而不哝、光如遊魚。酸辣香是指臊子的味道,煎稀汪是指湯水溫度要高,面少湯多,油、肉要多。岐山臊子面與一般面條不同,薄如蟬翼,細如絲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入碗中一窩絲,澆上臊子湯,隻吃面條不喝湯。
6、【陝西臊子面】臊子面是陝西漢族的特色小吃,集薄、筋、光、酸、辣于一身,面條細長、薄厚适中,臊子吃起來鮮香,面條口感柔韌爽滑,吃上一口便令人回味。相傳周文王幼年喪父母,一直由哥嫂撫養成人,有一次出征時淋雨後染得傷寒,服藥無數也沒有好轉,卧床數日,嫂子得知情況後,便下廚為他做了一碗熱騰騰的面,周文王吃完後不久精神煥發,後來周文王為了紀念嫂子,就将這種面條取名為“嫂子面”,而“臊子面”可能與“嫂子面”諧音,大家逐漸便叫成了臊子面。
7、【陝西油潑面】關中名諺“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陝齊吼秦腔,一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嚷嚷”。“粘”在陝西方言念“燃”,和四川宜賓号稱油重無水引火即燃的幹燃面不同,陝西的粘面,就是指油潑面。
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面。油潑面最重要的是油潑,一定用上等的菜籽油,舀出滾沸的一勺熱油,猛地澆潑在辣椒面及面條上,耳聽得“嗞啦”一聲,眼見一道火光閃過,頓時将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蔥香、辣椒香、花椒香混合的氣味撲鼻而來,令人食欲大增。吃到嘴裡面條筋道爽滑有嚼頭,小油菜、綠豆芽清脆爽口味道美,辣子蔥蒜鮮辣可口餘味長。
8、【陝西 Biang-Biang面】“油潑辣子Biang-biang面,越吃越美賽神仙。”biang biang面,也叫褲帶面。它有最大的個頭,最多的筆畫,用最大的碗,也就最大限度地填滿了對飽足的定義。
9、【北京炸醬面】人們在說北京炸醬面時通常會加上一個“老”字,這樣才顯得面有曆史更正宗。
這碗由面條、蔬菜和炸醬組成的面,必須使用六必居的黃醬搭配五花肉制作的炸醬,那才叫一個香,與面、蔬菜拌勻後吃起來入口爽滑、筋道還不膩口。
炸醬面中所用的蔬菜,也會根據時節的變化而有所調整,豆芽、黃瓜、蘿蔔、青菜等都是常用的。
10、【天津撈面】天津自古有“起身餃子,落身面”的民俗,天津的撈面可謂是“鐵打的撈面流水的鹵”,春季有嘗着鮮美的皮皮蝦鹵,夏天有吃着爽口的麻醬鹵和花椒油鹵,到了中秋又有應景的蟹肉鹵,此外還有不分季節都常吃的三鮮鹵、面筋鹵、西紅柿雞蛋鹵等等。
不過這其中最講究最有名的還要屬撈面席,不過撈面席并不是像滿漢全席那種固定好的一席菜,它最講究的地方還是在于随着季節更叠而變換菜色,無論炒菜還是面碼,都是什麼鮮吃什麼,什麼應景吃什麼,讓吃主們百吃不厭,常吃常新。就單拿這蝦仁舉例,春天吃炒晃蝦仁,夏天吃鮮豌豆炒蝦仁,秋天吃炒青蝦仁黃瓜,冬天吃蝦仁韭黃銀針面筋絲。
11、【山東濟南涼面】濟南人稱涼面又叫“麻汁面”,是山東濟南的傳統面食之一。
濟南涼面的做法簡單,而好不好吃的關鍵是在菜碼上,所謂菜碼就是各種和涼面一起拌的蔬菜等,再配上醋、蒜泥和芝麻醬等多種調料,吃起來清涼爽口,鮮香無比。
12、【河南燴面】河南燴面是河南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曆史。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
燴面湯頭極鮮,老話說“唱戲的腔,燴面的湯”,燴面的湯頭需要用羊骨、羊肉久熬制成,燴面按配料不同可分為:羊肉燴面、牛肉燴面、三鮮燴面、五鮮燴面等等。鄭州的滋補燴面更是河南燴面的代表,輔料繁多,善用中草藥。
13、【安徽正宗牛肉闆面】安徽正宗牛肉闆面雖冠以“安徽”二字,卻是河北石家莊市的特色小吃,其原因可能歸咎于兩點,一是安徽正宗牛肉闆面起源于安徽太和縣,引進河北之後加以改善,又寬又大的面條加上炸好的辣椒,很符合河北人的口味,二是河北在之前面條品種不多,安徽闆面引進後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久而久之便成了河北的特色。
14、【江蘇昆山奧竈面】奧竈面是江蘇省昆山市的傳統面食小吃之一,是蘇式面的一塊金字招牌,以紅油爆魚面和白湯鹵鴨面最為著名。紅油爆魚面,面條細白,湯色醬紅;白湯鹵鴨面,白面白湯,原色原味。
奧竈面,也簡稱“奧面”,現解讀是“奧妙在竈頭”,即奧妙的竈頭煮出風味奇特的面。當初,得名“奧竈”是諧音“懊糟”,“懊糟”是昆山音,意為“肮髒”。因為最初經營奧竈面的老太太,為經營面館,經常來不及梳洗,蓬頭垢面,店面也狹小簡陋,極不起眼,但是老太太制作的面,卻深受食客的追捧,加之老太太為人和善,食客們也就不追究就餐環境了,美味的面被食客戲稱為“懊糟面”。奧竈面色澤清亮,在琥珀色湯中彙集了多種食材,鹹鮮中帶有一絲甜,細細的面條被浸入湯中,微微向外隆起,猶如浮出水面的魚兒,甚是誘人。
15、【江蘇鎮江鍋蓋面】鎮江鍋蓋面源于公元1751年。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江蘇省鎮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傳統美食。成品的鍋蓋面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一道老少鹹宜的小吃。
鍋蓋面所用的面條制作方法比較特别,名叫“跳面”,跳面需要用固定在案闆上的竹杠,一人坐在另一端,像壓跷跷闆似的一上一下,似舞蹈又像雜技,面團經過反複的碾壓成一張薄面皮,然後用刀切成面條。相傳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在一家面館吃面時,由于店家準備不充分,做面的場面比較慌亂,煮面時不小心将小鍋蓋扣進了大鍋裡,但這樣煮出來的面卻被乾隆連連誇贊,于是鍋蓋面便漸漸傳開了。
16、【江蘇南京皮肚面】皮肚面屬于南京特有的“物種”,大火燒水,大竈下面,大團的面條扔進去,大瓢的肉湯潑進來,金黃的皮肚、細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在鍋裡“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穿行”。倏忽間,湯沸騰、面浮起,臉盆般碩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着,“嘩啦啦”連湯帶面倒進去,端起來,足有數斤重。
皮肚的制作過程非常講究,先悉心剔淨肉皮上的每一塊肥膘,把淨肉皮用大鍋清水煮到半透明狀,然後撈起在通風處晾幹,丢入用緊貼肉皮的肥膘熬制的豬油中煎炸。如此炸出的皮肚,才會金黃脆香的口感。
17、【上海蔥油拌面】蔥油面(蔥油拌面)是上海非常著名的小吃,地位就像廣州的雲吞面,作為老上海的早點,蔥油拌面是最經典的一道美食記憶。一碗蔥油拌面對講求樂惠的上海人而言,是再妥帖不過的了。
食材簡單、滋味豐富,更有蔥香萦繞一餐。蔥油拌面的做法大緻是,取細支香蔥入油熬至蔥黃味香備用,烹成面澆頭,澆煮熟細面,滋味鮮美,滑爽可口,品種包括開洋蔥油面、蔥油肉絲面、蔥油三蝦面(參考三蝦面)等品種。三蝦為河蝦蝦仁、蝦腦、蝦籽。
18、【上海(揚州)陽春面】陽春面又被稱為光面、清湯面等,正宗的陽春面則是白湯中,加入豬油、蔥花、香菜、胡椒粉、鹽、白糖,不添加任何澆頭和鹵汁,溫潤的豬油慢慢的溶于白湯中,看起來湯清亮,吃起來味鮮美,在江滬地區頗受歡迎。
19、【浙江杭州片兒川】杭州片兒川是杭州的一種著名湯面,已有100餘年曆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其特色在于雪菜和筍片的鮮美。
由雪菜、筍片、瘦肉片等做成的澆頭,與面條拌在一起,吃起來面滑湯濃、鮮美可口,吃完後讓人回味無窮,在杭州當地還流傳一句俗語“來到杭州不吃片兒川,等于沒有遊過杭州”,可見杭州人對片兒川的鐘愛。
20、【湖北武漢熱幹面】武漢熱幹面面條纖細根根有筋力,色澤黃而油潤,滋味鮮美。拌以香油、芝麻醬、五香醬菜等配料,更具特色。
武漢熱幹面算是兩極分化,喜歡吃的人每天不吃一碗熱幹面總感覺缺點什麼,不愛吃的人對這種幹巴巴的面條很難下咽。吃法也有講究,隻聽名字就知道這種面條與“熱”和“幹”脫不了幹系,熱幹面要趁熱拌勻之後,在在6分鐘左右的時間将其吃完,如果冷卻後再吃面就會坨掉,變得索然無味,而且不添加湯汁直接用麻醬,加上酸豆角、榨菜等制成拌面,這就形成了幹且熱的特色。
21、【湖北宜賓燃面】清代光緒年間,燃面雛形“油條面”應運而生。當時水碼頭上的挑夫們将水葉子面(也稱“水面”)甩幹後,拌上豬油與辣椒油(紅油),便可大快朵頤。燃面雖不求登大雅之堂,卻仍是調和多種作料,口味複合,有麻、辣、鮮、香、脆、韌等重疊豐富的香味與口感,在味蕾上滑行流連。
燃面之“燃”有兩層含義,一指燃面中紅油多闆油多,色澤紅亮,像火焰欲燃一般;二是燃面需要煮得幹、甩得幹,又富含油脂,所謂“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據了解,燃面需要宜賓糧食做成的水葉子面,久煮不混湯,其作料更需本土出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宜賓芽菜有一百多年的曆史,小磨麻油有八十餘年制作曆史,辣椒最好是高縣特有的辣椒,花生是本地的瘦地花生,口味芳香;連蔥,最好都是宜賓小香蔥……小小一碗燃面,融會着的是宜賓本地物産之精髓。
22、【貴州紅油脆哨面】脆哨面是貴州畢節的漢族傳統名小吃,它的外形和口感有些類似于四川的宜賓燃面,但是畢節脆哨面以貴州特有的脆哨而著名,而且吃法也很有特色。湯、面分開,吃法獨特。面條細脆味濃,哨子脆香回甜,湯鮮不渾。
脆哨面整體看起來很像臊子面,一攪拌每根面條上都裹上了醬汁。乍一看感覺有點油油的,入口就讓人吃出了驚喜。面條表面一層吃起來有些酥脆的感覺,細細一嚼肉的香味兒就出來了。
23、【貴州腸旺面】腸旺面始創于晚清,是貴州極負盛名的一種傳統風味面食,有山西刀削面的刀法,蘭州拉面的勁道,四川擔擔面的滋潤,武漢熱幹面的醇香,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具有血嫩、面脆、辣香、湯鮮的風味和口感,以及紅而不辣、油而不膩、脆而不生的特點。
“腸”即豬大腸,“旺”則是豬血,輔以面條,三者相加便相得益彰。 “腸旺”是“常旺”的諧音,寓意吉祥。
腸旺面的特色還在于它的面條制作工藝有些特别,整個操作過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說,正宗的腸旺面是一碗一煮,從不一次煮一大鍋。
24、【四川擔擔面】四川擔擔面是著名的成都小吃,又說自貢小吃,起源于自貢。用面粉擀制成面條,煮熟,舀上炒制的豬肉末而成。過去擔擔面是由小販挑着一頭挂着煤球爐,一頭挑着水桶的扁擔搖搖晃晃地在沿街叫賣而得名,現在雖已經很少見走街串巷的擔擔面,但很多店鋪裡的擔擔面口感和味道依舊保留原本的特色,集麻辣、鮮香于一身,吃起來非常過瘾。擔擔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41年,由自貢一位叫陳包包的小販挑着擔子沿街叫賣而得名。
正宗的擔擔面重在兩個精髓。一是煮面,不能煮太軟,煮的過程中一般需加涼水一次,熟了立馬挑入碗裡。看似簡單,其實大考功力,挑早了口感生硬,挑晚了就勁道不夠且不爽滑。二是制臊,肉須是豬後腿肉,剁成末,入滾油炒制吐油,加姜米、小蔥、老抽等佐料翻炒上色。最後和炒香的芽菜拌在一起臊子就制成了。 一碗好的擔擔面是面條滑爽,根根勁道,面臊酥香,加上細嫩的芽菜和花生碎,香味濃郁撲鼻。
25、【重慶小面】重慶小面狹義上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面。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面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肥腸、豌豆炸醬面等。重慶人對小面優劣的評價的标準,最主要是佐料,小面的佐料是其靈魂所在。
小面家族品種豐富,富于變化,形成個人定制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幹熘”(少水幹拌面)、“提黃”(面條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也可要求店家采用不同粗細、形狀的面身,如“細面”、“韭菜葉”、“寬面”一般店都有這三種面身。
26、【福建廈門沙茶面】沙茶面的妙處,是在湯頭。
采用新鮮的豬大骨、整隻雞及魚頭等熬成鮮美醇厚的高湯;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選用上等的蝦頭,經拌鹽腌制兩個月以上,再磨細,将蝦醬、蒜頭醬按先後順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卻後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
27、【福建福州線面】福州線面起源于南宋時期,它以“絲細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但随着街區改造和傳統工藝的不便産量減小很多。選精白面粉為原料,佐以鹽、薯粉、生油,調勻拌攪,經和面、揉條、松條、串面、拉面、日曬等若幹道工序而成。
成品分為兩種:為“特線面”,稍粗,直徑在 0.7毫米以内,通常用來炒食,為“面尾”。面架上的線面最長可達7米,挽好的福州線面拉開最長長度可達2米,細僅0.6至0.7毫米直徑,挽面時在面頭上紮上紅線,由于線面是面類中最長的面,又叫“長面”和“壽面”。
28、【廣東雲吞面】雲吞面吃過的人其實并不多,但隻要吃過的都會惦記着這碗好吃解饞的面條,廣東人雖不以面為主食,但卻對雲吞面情有獨鐘。
一碗上乘的雲吞面是有講究的,面必須用竹升打出的銀絲面,雲吞使用三分肥肉七分瘦肉,再用雞蛋黃鎖住餡料的肉味制作而成,而湯汁則是用大地魚與豬骨一起熬成的濃湯,将這三種食材混合後,湯鮮味美、面條爽滑。
29、【香港車仔面】材料豐富、價格便宜、味道鮮美是香港車仔面的最大特色。菜全由自己選擇,可選擇的有牛腩、豬紅、豬皮、蘿蔔、花膠、豉油雞翼以及各種丸類及蔬菜等等,再加上牛腩汁、沙爹汁或咖喱汁,口味真正任由自己調配。
衆多電視劇中經常會見到吃車仔面的情節。 在香港幾乎所有茶餐廳都會有車仔面這種速食,這個面已經融入到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是香港飲食文化之一。
30、【台灣牛肉面】台灣牛肉面是當年渡海來台的老兵因思念家鄉而發明的特殊飲食。
可以說是彙集了中華美食精華,比如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還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有着“牛肉面之都”美譽的台北,每年都要舉辦盛大的“台北國際牛肉面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