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病是不是不可以吃生的蠶豆?這幾天,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接診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今年2歲,這幾天蠶豆開始上市,媽媽變着花樣做蠶豆美食,鮮嫩的蔥油蠶豆、噴香的蠶豆飯、可口的蠶豆泥……可是,第二天孩子的臉色和全身都開始泛黃,拉出來的小便顔色也很深,呈醬油色,整個人無精打采的,飯也不想吃,就想睡覺,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蠶豆病是不是不可以吃生的蠶豆?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幾天,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接診了一位小病人。小病人今年2歲,這幾天蠶豆開始上市,媽媽變着花樣做蠶豆美食,鮮嫩的蔥油蠶豆、噴香的蠶豆飯、可口的蠶豆泥……可是,第二天孩子的臉色和全身都開始泛黃,拉出來的小便顔色也很深,呈醬油色,整個人無精打采的,飯也不想吃,就想睡覺。
媽媽帶着小朋友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小朋友的紅細胞急劇減少,在詢問病史後,醫生診斷小朋友患的是蠶豆病。多虧搶救及時,小朋友現已脫離了生命危險。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蔣春明說,眼下正是蠶豆上市時節,因食用蠶豆而引起的蠶豆病屢見不鮮。每年的這個季節都會接診到幾例因吃了蠶豆或接觸蠶豆花粉後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症患者。
蠶豆病也俗稱胡豆黃,是因為人體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嬰幼兒吃了蠶豆以及接觸了蠶豆花粉等物質,使得紅細胞受損、破裂,導緻溶血性出血,臉色蒼白、皮膚和眼睛變黃、小便顔色變深(紅細胞破裂嚴重甚至會出現醬油色),具有起病急,進程快,不易察覺等特點。此病多發于夏初蠶豆上市時節,其中幼兒發病率明顯高于成人,男寶寶遠多于女寶寶。
缺乏G6PD的小孩子除了常見的蠶豆以及蠶豆花粉不能夠接觸以外,樟腦丸、顔料、薄荷、複發薄荷滴鼻劑等也是不能夠接觸的。
蔣春明提醒,凡患過“蠶豆病”或家族成員中患過該病,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均應謹慎食用蠶豆。
“蠶豆病”的發病原因
患者食用新鮮的蠶豆以及蠶豆制品,或是直接觸摸到其花粉,通常可能于12-24小時内突發溶血性貧血。但是并不會每次接觸後都會發病,也有可能數小時或數天後才出現身體不适。此病屬于x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目前此病症暫無法根治,重在預防。
“蠶豆病”發病的症狀體征
早期有惡寒、微熱、頭昏、倦怠無力、食欲缺乏、腹痛,繼之出現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此後體溫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續3日左右。與溶血性貧血出現的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和腹痛加劇,肝髒腫大,肝功能異常,約50%患者脾大。嚴重病例可見昏迷、驚厥和急性腎衰竭,若急救不及時常于1~2日内死亡。大多食蠶豆後1至2天發病,早期症狀有厭食、疲勞、低熱、惡心、不定性的腹痛,接着因溶血而發生眼角黃染及全身黃疸,出現醬油色尿和貧血症狀。嚴重時有尿團、休克、心功能和腎功能衰竭,重度缺氧時還可見雙眼固定性偏斜。此時如不及時搶救可于一至二天内死亡。所以出現以上症狀的病人,應馬上送醫院診治。
怎樣防治“蠶豆病”?
1.患有此病的孕婦和新生兒可嚴格按照醫囑服用小劑量的苯巴比妥,來預防新生兒核黃疸。
2.如果寶寶有病史,平時要注意日常護理,不能進食蠶豆及其制品(如粉絲、豆瓣醬),在就醫時一定要明确告訴醫生,孩子為蠶豆病患者,請醫生合理用藥。
3.輸血是治療此病最有效的方法,另外還需多補充水分,調節體内電解質平衡,以防腎衰竭或鉀中毒。
“蠶豆病”的用藥禁忌
1.中草藥:如川蓮、珍珠粉、金銀花、臘梅花、牛黃等。
2.慎用退燒藥:阿斯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氯黴素、撲爾敏、秋水堿等。
3.禁用解熱鎮痛藥:乙酰苯肼、乙酰苯胺等。
4.其他禁用藥物:呋喃坦啶、硝咪唑、維生素K等。
注意事項:若是孩子是G6PD缺乏症患者,父母日常應做好保護措施。
1.在蠶豆傳粉和成熟時,家長要注意避免帶孩子到蠶豆地。
2.慎用殺蟲劑,其可能含有容易使血液溶解的成分。
3.購買樟腦丸不選擇含萘的産品,最好不用其來驅蟲,如使用,穿衣以前要曝曬,因為萘也可引起溶血。另外,強力無比膏(無比滴)、冬青油軟膏、臭丸、紫藥水、顔料等用品也應禁止使用。
4. 對有家族史、高危地區、臨床可疑人群要進行G6PD酶活性檢測和/或基因檢測,并醫學遺傳咨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