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個國家的崛起的根本就是教育,這個理念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在我國古代同樣極重視教育,科舉制度的産生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從電視劇中經常聽到一個詞,“窮酸秀才”,那麼在我國古代,秀才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水平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讀下我國古代科舉考試。
科舉制首創于隋唐時期,一直到明清時期才徹底完善。以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為例,考試總共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這六級。
童試
童試主要是先進行大規模的篩選,将不懂文化或者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淘汰下去,光是這一項考試就能刷掉90%的讀書人。童試分為三場,分别為縣、府、院三次考試,當考生通過縣以及府的考試,這個時候就可以稱呼考生為“童生”。别看隻是最低的童生,有很多讀書人到了六七十歲依舊是童生,與我們現代社會相比,縣試相當于中考,府試相當于高考,過了府試基本等同于現在的大學生了。
院試
童生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秀才。要想通過院士的考核成為秀才,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按照今天的考試體制來看,秀才相當于本科或者研究生畢業了,在我國古代能達到這個水平的讀書人就已經十分稀少了。如果考上了秀才,好的可以成為一個縣衙的師爺,差的也是一位教書先生了。
鄉試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如果考試通過的秀才就會成為“舉人”。“範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範進中了舉,都開心的要瘋了。舉人與秀才最大的區别就是正式的邁入了仕途,可以直接當官了,在現代相當于縣城的處級領導了。雖然考中舉人有着多多好處,可三年一次的鄉試通過人數,全國也就1000多人,這個難度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會試
會試的考試場地就不在是各個地方了,而是在天子腳下的京城。中舉後的讀書人往往會走上半年或者一年的路程來到京城參加會試,而會試的主考官都是皇帝下旨欽定的大學士,含金量可以說是全國最頂尖的。1000多的舉人最後能考上的也就兩三百人,而這兩三百人便被稱為“進士”。
殿試
殿試是古代無數學子的最終目标,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滿朝的文武大臣共同監考。在經過激烈的選拔後,前三名分别為狀元、榜眼、探花,到這裡考試也就正式結束了。那麼如果在古代有幸考進了前三甲會有什麼樣的獎勵呢?在古代會直接進入翰林院做官,翰林院相當于現代最高部門書記處,進入了這裡,可以想象以後的仕途會有多麼光明,前途不可限量。
那麼各位看官,您在古代相當于是哪一級别的讀書人呢?歡迎讨論!
(關注我不迷路,下期更精彩,留下您可愛的點贊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