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馬。一位尋找美食故事的好吃鬼。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多年前老馬想吃又不敢吃甚至覺得可怕的食物——土筍凍。
當然,現在老馬很迷這個東西。
"晶瑩剔透,香脆可口,清淡鮮美,再搭配醋、醬油、芥末等調料配食,風味尤佳。咬一口,爽滑彈牙,整一個充滿夏天的味道"。
不禁流了口水,但是在沒有對土筍凍進行了解和食用之前,老馬曾一度認為這是一種加了筍的果凍,直到我真正的見到這種食物以及在聽聞了它的介紹後深感自己的無知,原來土筍不是筍而是一種蟲子,是一種長在海灘中沙蟲,土筍即塗筍。
關于塗筍,據《閩雜記》記載:"塗筍生于海灘沙穴中,今泉州海崖有産。"
由來提及泉州,泉州,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還是土筍凍的發源地
泉州是一座古城,建城于周秦時期據今有1750多年的曆史。一直以來泉州都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重要的港口之一,宋元時期還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也正是因為其重要性,在古代的航運貿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後來泉州還成為了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然,今天我們的主題不是海上絲綢之路,而是泉州的地方美食土筍凍。泉州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更是今天我們所要說的"土筍凍"的發源地。海港城市,自然離不開海,泉州附近的海灘衆多,海鮮水産自然衆多,土筍凍的原料塗筍就生活在海邊,是一種奇怪的蠕蟲。
這種蠕蟲生活在海邊的沙子中,屬星蟲動物門。
因其黑色和産于海灘的沙子中,所以人們又叫塗筍為"黑蚯蚓",這蟲子野生于江河入海處鹹淡水交彙的灘塗上,外形醜陋,粗的有食指大小,細的隻如稻草莖。若不認真看,其實不一定會知道這是一種動物,但是它們有确實是動物,并且是一種體内含有膠質的海鮮。
這種蟲子要加工成美食土筍凍就必須将蟲子前一晚從海灘中挖出而後泡在水中讓其吐幹淨雜質,再鋪在石闆上碾壓破肚,經過一番清理黑色的土筍才變成我們所食的白色。清理幹淨的土筍經過熬煮,蟲體内所含膠質會溶入水中,冷卻後即凝結成塊狀,就像是果凍一般。而這,就是土筍凍的形成。
其實"土筍凍"一詞最早出現在《閩小記》中,其記載:"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于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
在了解了土筍凍的由來之後我們不禁會想,泉州之地臨海,按理說海鮮水産這麼豐富大家不一定會想到吃這麼一種小蟲子的,那麼就有幾個傳說來告訴你為什麼土筍凍會出現了。
傳說丨土筍凍是戚繼光發明or鄭成功發明的據如今土筍凍的盛産地泉州安海鎮西垵村村民的講述,在當地一直流傳着這樣的一個傳說:
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率領将士們到安海抗倭,當時食物緊缺,為了不讓大家餓肚子戚繼光便派士兵到海邊灘塗捕捉一種海蚯蚓的蠕蟲來煮湯喝。一次戚繼光最後用餐,發現海蚯蚓湯凝結成塊狀,由于太餓,所以他想也沒想便拔劍取下一塊品嘗,萬萬沒想到這比湯的時候更好吃,并且味道冰涼鮮美。于是這種吃法開始廣為流傳,廚師知道後,依照此法加以精制,從此土筍凍便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
然而還有另一個傳說與上面的大緻相同,不過主人公卻不是戚繼光而是收複台灣的鄭成功。同樣是明朝時期,鄭成功領兵到達福建泉州地區,因為糧草不足所以讓大家到海邊挖土筍也就是海蚯蚓煮湯給将士們喝。有一次因太忙沒來得及趁熱吃,湯變冷凝固了,手下的将士要幫鄭成功加熱,但是鄭成功覺得那樣太麻煩了,于是直接吃了土筍,這一吃結果發現這樣比加熱時候更加美味,于是,土筍凍誕生了。
傳說幾近相似,年代也大緻在明代,隻不過這傳說中發明土筍凍的主人公是大家所争議的一部分,但是這二者都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将領,所以我們也不用那麼在意這到底是誰發明,我們隻要知道因為這樣的機緣巧合,又一美食誕生即可。
結語"土筍凍呀土筍凍,最最好吃真正港(正宗),天腳(底)下,籠(全)都真稀罕,獨獨咱家鄉出這項。"如今,土筍凍成為了閩南的特色,也不僅僅在泉州流行,若你到泉州、廈門、莆田等地,你就會發現大街小巷都有賣這種看似"可怕"的小吃。但是,既然來了就請一定要嘗一嘗這個美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