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關于許姓來源的調查報告

關于許姓來源的調查報告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5:48:10

許姓(24)|宮女絞殺嘉靖帝,禦醫許紳将昏死的嘉靖帝救活過來

進入清朝後,南方的許姓人和其他姓氏一樣,被卷入了聲勢浩大的“湖廣填四川”運動。如今的四川許姓人,大多是在這次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中,從外省遷入四川的許姓人後裔。在當時,有的許姓人還經曆了從中原到江西,從江西到湖廣、再從湖廣到四川的大遷移過程。

關于許姓來源的調查報告(許姓25)1

大竹縣許帝培後裔遷徙入川情況

祖籍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的許帝培,先祖移居到廣東韶州府乳源縣塘丫山,在那裡,許帝培出生了。

順冶18年(1661),許帝培的父親許上明去世,他跟随祖父許成德,遷移到柳州桂陽縣益将鄉下山田,娶蒙氏為妻,生下6個兒子:許廷輝、許廷學、許廷友、許廷選、許廷仕、許廷宗。

康熙60年(1721),許帝培已經去世,蒙氏帶着6個兒子入川,遷徙到綏定府大竹縣順化鄉仁厚裡何家溝定居。

許帝培的後裔,如今分布在大竹縣觀音、七星、白壩、雙溪、清河等地。

營山一支許姓人是明朝時的遺民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戰亂時,在營山居住了300多年的一支許姓人躲過了一劫。湖廣填四川時,這支許姓人先祖先是遷到渠縣,後來遷到了儀隴。儀隴的大部分許姓人,是廣東韶州府乳源縣許念二郎的後裔,被稱為客家許姓。

據傳,當時從廣東入川到儀隴的同宗許姓有8房人。其中,許偉二郎的4個兒子許廷璋、許廷昌、許廷理、許廷學,在雍正5年(1733)遷到儀隴縣新豐裡柏果壩落業,後裔分布在今興犀角村、周河岐山村、周河神溪村以及武棚、福臨、巴中群樂等地。

仁壽有一支許姓,先是住在福建汀州府長汀縣,後遷徙到廣東長樂縣。

乾隆年間,這支許姓人中的許象麟、許象振、許象和、許象瑸4兄弟,相繼入川,落業在仁壽縣東林鄉五甲、安下鄉三甲徐家灣、盤龍鄉石嘴溝。

這支許姓人的後裔,如今主要居住在禾加、鶴鳴、富加、中龍、石嘴、花房等地。

湖南武岡許道光支系後裔進入遂甯

進入遂甯的,有湖南武岡許道光(明朝初年的五節将軍,有8個兒子)支系後裔的同宗堂兄堂弟八大房人:許應俊、許應忠、許應利、許應試、許應弘、許有甲、許有盛、許有聲。他們分住在安居、會龍、石洞、保山、聚賢、橫山、步雲等鄉鎮。

許道光的入川後裔,分布在珙縣、富順、大英、中江、仁壽、樂至等地。大英(原蓬溪)的一支許姓,是許道光二兒子許德旺的裔孫。

最初,許國祥的夫人匡氏帶着許正良、許正純、許正紀3個兒子,從湖南走路入川,定居在潼川府蓬溪縣(今大英)謝家井大塆。幾年後,許國祥也入川到了蓬溪,與家人團聚。

新都兩支許姓人遷徙入川的情況

新都一支許姓,入川始祖許觀遠,原籍江西南安府崇義縣,是江西蓮花塘始祖許孝康的後裔。

許觀遠10多歲的時候,正逢明末清初戰亂,他獨自一人從江西逃亂,後加入清軍。許觀遠随清軍入川平亂後,插占定居在新都南門外高一甲幹壩子(今龍門)觀音台。

許觀遠是随軍入川,不是移民,因從江西遷來,這支許姓人自稱江西許。

新都還有一支福建許,是唐高宗時由河南随陳政入閩的許陶後裔。

傳到許宣時,他有6個兒子,其中大兒子許仕朝、三兒子許恩伯、四兒子許仕壯遷入四川。一起入川的,還有許宣的族人許石勸。

許仕朝定居在金堂黃家灘,許恩伯、許石勸住在廣漢,許仕壯居在金堂趙鎮舊城子大塘灣。此後,随着繁衍旺盛,子孫分散在新都、金堂、廣漢各地。

新津一支許氏的先祖是許文輔,明未清初時為洪雅縣的武官。在抵抗張獻忠義軍時,許文輔戰死。他的後裔後來遷居到成都府新津縣興義三合。

光緒34年(1908),許文輔的後人在三合為他立碑,至今墓碑保存完好。

清初許姓移民入川的支系還有很多,故事也很豐富。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贅述。

黃勇/文

【下期關注】

請看許姓(26)。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