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04:45:49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1

初喜盆景,愛得沒頭沒腦,先生戲谑不過是愛上一團花抑或一團綠而已。

确實如此,在他眼裡,凡經我手買回來的花木皆枝繁葉茂沒型沒狀,想要下手修剪成氣候,那可不是一般行家能做到的。

當然,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鄰居有一老者嗜好盆景數十年有餘,一日進我院落,見我一株貼梗海棠開得花枝亂顫,忍不住動手掐掉幾枝,并囑咐我如此這般那般,恨得我咬牙切齒卻又不便翻臉,再見到他絕口不提花事,打聲招呼立馬開溜。

先生自是聰明不惹是非,隻管幫我澆花淋水,任由我的花木蓬勃向上茁壯生長,直到有一天我覺出一點倪端。

自封拙居名号“半閑居”亦有十載,除了收有繁多的茶品瓷器用于經營,更有不少字畫盆景于日常平添雅趣。唐人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半閑居雖處在空中樓閣,看山有山,看水有水,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因此受惠諸友受益匪淺。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2

友中習畫愛茶侍花者頗多,我亦雜好,久而久之各種熏染學習,逐漸有了立場。塗鴉丹青時懂得了墨分五色的運用,知曉了遠近虛實的關系,弄清了構圖與留白的魅力。突然地一個轉身間,看到了我那些繁茂無比的花木的淺薄幼稚,畢竟,我曾一直都當它們是我最得意的盆景。

又想起了膠東籍著名畫家蘇耕老師講過的一段話,大意是自從他學會了彈古琴,才知道自己從前畫過的高士仕女撫琴時手放置的位置都是錯誤的。藝術跟生活如此相通,怪不得要說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我終于開始對我的盆景下手了。先生早我幾年入門,勉強可當師父一用,大多時候我還是有着自己的固執任性,不肯服氣他們那些什麼派系和造型。在我看來,那些固定模式的臨水式、懸崖式、叢林式、雙幹式、直幹式、曲幹式、斜幹式、卧幹式、提幹式等等等等,總是容易産生雷同,加之盡量借勢修剪,修着修着兩棵曲幹式或斜幹式就有點重複的味道了。

這也許就是繪畫裡的臨摹過程?我是個急性子,對于臨摹缺少耐性,如果要被批判的話,就是不知天高地厚那種。初學國畫那陣子,天天臨大師吳昌碩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菊花,沒有哪次我能耐心地一筆不改地臨下來,也因此直到今天,我還是一個跨着畫家門檻裡外張望的混子。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3

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新生事物的探尋研究,其實也是玩心不死玩興不衰。說實話,在下手第一棵盆景時,我還是于心不忍,左看右看覺着哪條枝丫都不多餘,都是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戰戰兢兢中先是對着殘存的枯死枝丫一剪刀咔嚓,聲響果斷有力,一下子心裡好爽。有了第一剪不愁第二剪,去到每盆盆景上尋找枯枝,咔嚓咔嚓完畢之後坐下來圍觀,一點改變也沒有,心裡明白痛點在哪裡。

再度端詳,從一棵六月雪開始,它茁壯的主幹歪扭向上分叉七八條枝桠,分條的枝桠上又各自長着七八條枝丫,這絕對是一種考驗。首先我要分清取舍,還要胸有成竹它成型後的模樣。這可不像寫作,順着靈感下去,感覺不對路了可以推翻重寫。這一剪刀下去就沒有後悔的餘地了,真是讓人糾結再糾結。

與它對視了整整一個下午沒能下手,起身看到先生的松樹盆景盆裡遺落着一段鉛絲,靈光一頓,拿起鉛絲繞到六月雪的主幹上強行讓它彎個腰,它立馬變得有些風度了。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4

哦,彎腰是一種美德呀!偷偷哂笑,再看彎着腰的它背負那麼多枝桠,忽地感覺到它的吃力了。給它減壓吧,狠心閉眼,剪掉五條細一點的枝桠,留下兩條短一點粗一點的,又将它們身上的細嫩枝丫幾乎都去掉了,哇!我的六月雪一下子變成了清秀儒雅的紳士。一旁指點江山的先生打趣道:心狠手辣夠勁了!這是誇獎嗎?嘻嘻,管它呢,照單收下。随後幾天又有花友來訪,都禮貌性稱贊,不免有些飄飄然。

接下來的日子開始喜歡對着每一株花木動手動腳,常常大喊小叫地讓先生一驚一乍。不過多數時間是惋惜的呐喊,一剪刀下去秃頂一樣難看,手底旋即忍不住比劃該從哪裡再出一枝,敢情當成畫梅了。然,這不是繪畫,誰也沒有回春之術。

萎靡一段時間開始補腦,查看各種盆景制作的視頻資料。記得十八歲的時候在工作崗位有幸邂逅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其中武漢《芳草》雜志社的主編管用和管老給我留下了通聯方式,一直指導我的寫作。他的來信我至今還保存着,他說“文學是大衆的,不是個人的無病呻吟。”他還說“讀不下去了就寫,寫不下去了就讀。”現在想來,我不僅僅在文學道路上受益于他這些教誨,在嘗試盆景創作上也可以拿來所用,這是不是驗證了藝術是相通的道理。

漸漸在腦海裡形成一些模式,到底需要前人的經驗,沒有積累腦海裡是空洞的,任性根本不可能用來創新,偶成一樁那隻能算意外。惟有在固有模式上的改良創作才能體現一種别緻的新意。繼而又聯想到紫砂壺的制作,今人徹底撇開古人那些傳統器型而創新壺型衍生的大師寥寥無幾。各行各業似乎都有一種可供傳承的底蘊法則支撐着這個行業的靈魂,完全的抛棄與完全的照搬都是行不通的,出息不了的。

一路感慨下來,修剪之術涉及得不多,多的是一些旁門枝丫。業餘時間在做一份雜志的散文版編輯,對經手的文章常做修剪,不修不剪似乎手癢,也許跟修剪盆景有異曲同工之妙。第一遍過目多是标點符号與錯别字的修剪。第二遍則煉字煉句,順帶檢測前後邏輯關系。第三遍佯裝是一篇見天的文字擺在眼前,通讀一氣,繼續查漏補缺,實則強迫症到了極點。不知此文是否會遇到跟我一樣強迫症的編輯,他對修剪文章有沒有這樣的感想呢?

盆景的一二三四級枝比例(誰也休想動我的枝丫)5

【作者簡介】王豔秋,女,曾用筆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滄桑-看雲。1972年出生,山東省榮成市人,現經商。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威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威海市詩歌協會會員,榮成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榮成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自1989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已在全國各類報刊雜志發表詩歌、散文、小說、雜文、報告文學等三百多篇。作品多次獲獎,并被選入各種文集。出版有個人散文集《雲深不知處》、《豔陽之秋》、《炊煙裡的日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