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初,電視劇《西遊記》試播,過年才演一集,後來有了連續的十一集,到“智激美猴王”結束,最後孫悟空扯着豬八戒,說了聲:“八戒!走!”一個定格,就“太監”了。任憑觀衆比猴都急,也沒用。
小時候,能見滿滿一桌子菜,八個盤子四個碗,比看到《西遊記》第十二集都難。隻有跟着大人去“坐席”,才有機會。
所謂“坐席”,就是參加紅白事,老家稱之為喜憂事,事後必然要有宴請。當年,大部分人都不會去飯店操辦,而是選擇在家裡請客,桌椅不夠,去鄰居家借,擺得滿屋滿院,從雞籠狗窩,到廁所豬圈,隻要有空,都會像“俄羅斯方塊”一樣塞滿。最重要的,是必須請專門的“焗匠”,從趕集采購,到煎炒烹炸,要忙活兩三天。丸子炸上幾臉盆,黃面肉整上半缸,饅頭蒸出十幾筐,燒好了的豬肘子在籠屜裡焖着,炸透了的鯉魚在鐵鍋裡咕嘟着,平底鍋用大油擦出薄薄的雞蛋皮,竈台邊的大碗裡裝滿切碎了的蔥姜蒜,等待着一聲令下,就往炒瓢裡跳,盤子裡盛,桌子上擺,筷子裡鑽,嘴裡攮。
那時的坐席,大都是流水席,一桌走了,又來一桌,客人如流水,也都流口水,不管是什麼菜,“焗匠”都拿捏的到位,絕不會有一點閃失。否則,丢得不光是主人的面子,“焗匠”的名聲也會一落千丈。一名好的焗匠,承包了方圓一二十裡的席面,四鄰的舌頭就是點評網,口碑就是“焗匠”的飯碗。所以,我一直覺得“焗匠”是一種值得敬佩的職業。比起廚師,“焗匠”的名稱似乎天然帶着一份匠心。沒有星級和職稱,沒有總廚或大師的級别,在水火之中,湯料之間,“焗匠”能治“大鍋”,可烹小鮮,更了解民間的甘苦鹹淡、水深火熱。
多年前,我認識一名學架子鼓的少年,他父母都是“焗匠”,自己偶爾也跟着幫廚。也許是遺傳的天賦,他練習敲鼓時,速度和節奏都有剁餃子餡的神韻。我嘴饞,常出十塊錢,讓他買肉和土豆來炖,簡簡單單,他一鼓搗,就是一鍋神仙美味。
“焗匠”的大席,是有秘密的。最重要的秘密,隻有“忙客”才知曉。“忙客”,都是主人最熟絡的親友,也算客人,但要幫忙幹活,迎來送往,收錢記賬,端盤子端碗,抹桌子掃地。别的客人都走了,“忙客”才能吃飯,吃的,是燴在一起的剩菜,稱之為“雜燴”。雖然,“雜燴”看起來不太衛生,但有肉有湯,有丸子有菜,原本在不同碗碟裡的食材,經“焗匠”重新的加工,成了大席的精髓。“忙客”吃得滿頭大汗,“焗匠”也吃得不亦樂乎。
縣城的“雜燴菜”,靈感就來自于此。大鍋煮沸的高湯,加上丸子、黃面肉、牛羊肉片、芹菜等等,雖不是剩菜,卻生生熬出了農村大席的味道。如今最有名的一個店,當年離我家不遠,出門走過去,最多十分鐘,那時候,我去吃過幾次,除了環境差點,味道還是不錯的。當時,他們生意并沒那麼好,去年回縣城,發現火爆得很,中午飯點,不排上十幾分鐘隊,根本吃不上,隻能在鍋邊幹着急。前些天再回老家,想吃這口,一個熱情的同學說包在他身上,我以為他有什麼過人的能耐,結果,他的方法隻是——安排個人提前過去,排隊占張桌子等着……
雜燴菜越來越火爆的原因,是因為老味道越來越珍稀。别說在縣城,就是農村,按照傳統做法一步步親手操辦大席的“焗匠”也越來越少,更不會再有吃“雜燴”的“忙客”了。就像網上的一些視頻,三百塊錢的農村大席,滿滿一桌,所謂“硬核”,不過是有肘子、燒雞等一些“硬菜”,看上去極其實惠,讓人對物價産生懷疑。其實,用的不過是一些批發過來的半成品,簡單加工一下,看起來有那個樣子,吃起來沒那個味道,甚至,菜越“硬”,越難下口。
當所有的食物都像是雜燴,好吃的“雜燴”反而沒有了。
幾個月前,有個老鄉找我,說要在濟南開店,賣老家的“雜燴菜”。開始,我有點不太相信,“雜燴菜”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好,是非常難的,做到老家那個店的水平,幾乎不太可能。說實話,我自己也嘗試做過,用骨湯加上種種食材,隻得其形,“形不散而神散”。所以,對老鄉要做的“雜燴菜”,我沒有抱太大希望。
前幾天,看楊柳風學堂的宗恒老師發朋友圈,去吃“雜燴菜”,才知道,這個老鄉店已經開了,地點就在經七緯一,過去的濟南日報大廈西邊,那天是試營業,我正巧在附近,就過去蹭了一碗。老鄉親自端上來,我先用勺子喝了口湯,就隻想說:“管,真管。”
老鄉做的“雜燴菜”裡,丸子、牛肉、羊肉、五花肉、芹菜俱全,還有“黃面肉”。和濟南這邊的酥肉不同,“黃面肉”挂着一層厚厚的炸黃了的“面”,過去肉貴,不舍得放,把面做出肉味,也是“焗匠”的本事,今天吃起來,反覺得面比肉香了。
不過,這個老鄉沒有做餐飲的經驗,小店到目前為止,沒有介紹,甚至也沒有菜單。收銀台上的“雜燴菜”照片是從網上找的圖片,雖然高清,但完全不是“雜燴菜”。老鄉隻知道盯着一個個客人走後留下的大碗,露出欣慰的笑容:“都吃光了,都吃光了。”
我也吃光了。還給他提了不少意見,這些意見和雜燴菜沒有關系,主要是讓店看起來更像店,比如“曹縣名吃”可以改為曹縣小吃,盡管除了雜燴菜,目前還有來自曹縣的燒牛肉、羊肉垛子,曹縣人低調,“小”就可以,不需要“名”。
好多年沒有吃過老家的大席了,但是,吃雜燴菜的時候,依然能感受到大席的滋味,不光是味道,還有那種複雜又單純的熱情,像大鍋上的熱氣,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也”雜燴“在一起,如親人重逢。
最後,友情推薦一下老鄉這家店的地址。
沒錯,就在這家魚館旁邊。這家魚館也開了很多年了,剛才看了一下,他們的地址竟然還有(近老憨豬蹄),那也曾是我常去的一家館子。
時光飛逝,願家鄉的“雜燴菜”能夠留住曾經的老味道。
看了點“ 在看”,點了真好看。
轉發朋友圈, 更多朋友看。
所發文章,多為原創
更新緩慢,保證質量
喜歡作者,歡迎贊賞
如有意見,請多見諒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