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預防地震安全日記

預防地震安全日記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7 22:49:07

預防地震安全日記(地震安全知識廣播稿)1

廣播稿一:

  同學們:大家好!

  今天是第XX個全國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主題是:普及安全知識,提高避險能力。為了使全校師生掌握應急避震的正确方法,熟悉地震發生時緊急疏散的程序和線路,确保在地震來臨時,我校地震應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進行,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全校師生的生命安全,特别是減少不必要的非震傷害,學校安排利用今天下午班會課的時間進行地震應急避險疏散逃生演練,共有兩項内容,下面逐項進行:

  第一項:組織全體學生學習《地震防範知識》及演練程序

  1、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指出,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區,從地震發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鐘左右的時間,作為個人,應當保持冷靜,并在12秒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擇。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因為地震強烈振動時間充其量隻有十幾秒鐘至一分鐘左右,而從打開門窗到跳樓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特别是人在地震過程中站立行走困難,如果門窗被震歪變形開不動,那耗費時間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腳,急不可待,用手砸破玻璃,結果把手也砸壞了。另外,樓房如果很高,跳樓可能會摔死或摔傷,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樓頂倒塌下來的東西砸死或砸傷。所以,地震時不要跳樓跳窗,如果遇到強烈破壞性的地震,一定不能跳樓,不能奪窗而逃,而應保持鎮靜就地避震。

  地震時,暫時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床下、教室内的課桌下、或牆角處是較為安全的。另外也可轉移到承重牆較多、開間較小的廚房、衛生間等處去暫時躲避,因為這些地方房體跨度小而剛度大,加之有管道支撐,抗震性能較好。同時,最好找一個枕頭、沙發墊、書、書包等物品墊在頭頂,進行自我保護。室内避震不管躲在哪裡一定要注意避開牆體的薄弱部位,如門窗附近等。曆史經驗表明:就近躲避可以把傷亡人數減少到最低限度。

  2、地震發生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鎮靜态度,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地震知識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遠震常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震動小,一般有感地震和遠震不必外逃,因為這種情況震害都比較輕,對人身安全不會造成威脅。

  3、若被埋自救與互救

  震時被壓埋的人員絕大多數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築物壓埋的人,隻要神志清醒,身體沒有重大創傷,都應該堅定獲救的信心,妥善保護好自己,積極實施自救。

  自救原則包括:

  要盡量用濕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頭部,防止灰塵嗆悶發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築物進一步倒塌造成的傷害。

  盡量活動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和壓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圍可以挪動的物品支撐身體上方的重物,避免進一步塌落;擴大活動空間,保持足夠的空氣。

  幾個人同時被壓埋時,要互相鼓勵,共同計劃,團結配合,必要時采取脫險行動。

  尋找和開避通道,設法逃離險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寬敞的地方移動。

  一時無法脫險,要盡量節省氣力。如能找到食品和水,要計劃着節約使用,盡量延長生存時間,等待獲救。

  保存體力,不要盲目大聲呼救。在周圍十分安靜,或聽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動時,用磚、鐵管等物敲打牆壁,向外界傳遞消息。當确定不遠處有人時,再呼救。

  互救原則:

  互救是指已經脫險的人和專門的搶險營救人員對壓埋在廢墟中的人進行營救。為了最大限度地營救遇險者,應遵循以下原則:先救壓埋人員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後少;先救近處被壓埋人員,也就是先近後遠;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員,也就是先易後難;先救輕傷和強壯人員,擴大營救隊伍,也就是先輕後重;如果有醫務人員被壓埋,應優先營救,增加搶救力量;找尋被壓埋的人。

  4、 演練程序及要求:

  ①教室内應急避震演練

  當播音室發出地震警報信号(警報音),上課教師(演練時為班主任)立即告知學生地震來了,不要慌,并指揮學生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或課桌旁,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并盡可能用書包或書保護頭部;最後一排靠裡的同學面向牆,蹲在牆角處。演練時間為1分鐘。

  ②緊急疏散演練:播音室模拟提示,強震已過,現在準備撤離教室,進入緊急疏散演練環節,各班即做好緊急疏散演練的準備。

  當播音室發出緊急疏散信号,每班靠前後門的兩位學生立即把門打開,教師迅速組織全班學生分别從前後門有秩序出門,在本班正對走廊面朝疏散方向列好三路縱隊,并立即在老師帶領下有秩序從樓梯向下撤離,并按照預定的疏散路線,迅速撤離到事先指定的地點整隊。學生疏散下樓梯時的要求做到:有序疏散、嚴禁擁堵、不能推撞、不能停留、不準起哄,不準喧嘩吵鬧,不準返回。疏散過程中學生如有掉鞋、掉東西等事項,均不得撿拾停留,可過後撿回。

  第二項:老師們,全體同學,和林一中地震應急疏散逃生演練馬上就要開始,請大家做好準備,各就各位。

  廣播稿二:

  甲:敬愛的老師們!

  乙:親愛的小夥伴們!

  合:大家中午好!

  甲:今天是X月X日,星期X,大氣之聲小廣播現在開始。

  乙:本期節目主題:《防震減災知識》、

  乙:我國幅員遼闊,經常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影響我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地震、洪水、台風、熱帶氣旋、冰雹等,今天我們在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些防災自救小知識。

  甲:大地震時災難預防和簡易自救常識

  自救是指被壓埋人員盡可能地利用自己所處環境,創造條件及時排除險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時如被埋壓在廢墟下,周圍又是一片漆黑,隻有極小的空間,你一定不要驚慌,要沉着,樹立生存的信心,相信會有人來救你,要千方百計保護自己,要積極采取措施,為自己生存而努力。

  精選精選地震後,往往還有多次餘震發生,處境可能繼續惡化。為了免遭新的傷害,要克服恐懼心理,堅定生存信念,穩定下來,盡量改善自己所處環境,設法脫險。此時,如果防震包在身旁,将會為你脫險起很大作用。如一時不能脫險,不要勉強行動,應做到:

  (1)有堅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懼心理,相信能脫離險地。

  (2)不能脫險時,應設法将手腳掙脫出來,消除壓在身上的物體,盡快捂住口鼻,防止煙塵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頭腦清醒,不可大聲呼救,用石塊或鐵具等敲擊物體來外界聯系,保存體力,延長生命。

  (4)想方設法支撐可能墜落的重物,若無力自救脫險時,應盡量減少體力消耗,等待救援。

  乙:遇到火災時的應急自救措施

  生命是最寶貴的,假如遇到了火災,應首先懂得如何逃生和自救。在火災中造成人員傷亡的往往不是災害本身,而是由于人們缺乏自救常識,錯過了逃生機會。

  第一、保持5秒鐘的鎮靜

  第二、防煙毒是火場逃生第一要素

  第三、疏散到地面最安全

  當火災已經發生,你不要嘗試着去撲滅,應該盡快選擇一條切實可行的逃生路線,如經常使用的門、窗、走廊、樓梯、太平門、安全出口等。在打開門、窗之前,必須首先摸摸門、窗是否發熱,如果發熱,就不能打開,應選擇其它出口。如果不熱,也隻能小心地打開少許并迅速通過,然後立即關好。

  當你熟悉的通道被煙火封鎖後應該先向遠離煙火的方向疏散,盡量避免向樓上疏散。同時,一旦到達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決不要停留在原地,應迅速采取措施,向着火層以下疏散。當然,最好是能到達地面。

  第四、選擇最佳的自救方式

  自救是在火災現場使自身免于受害的疏散行為。在火災發生時,可以選擇利用緩降器、自救繩,建築本身的疏散設施,以及利用自然條件進行自救。受難者應當根據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條件,選擇最佳自救方式。

  第五、等待消防隊救援。

  乙:今天的紅領巾小廣播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廣播稿三: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早上好,星星火炬廣播現在開始,我是廣播員鐘寶儀。今天我廣播的内容是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

  上星期,學校開展了地震演練活動,同學們都認真對待,積極配合老師,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學嘻嘻哈哈,認為地震根本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地球每天都在發生地震,一年約有500萬次。地震,它就像刮風,下雨一樣平常,是一種經常發生的自然現象,但是它破壞力很大,往往發生在瞬間。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防患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多學習掌握一些抗震技能。

  如果我們在上課時發生地震,怎麼辦我們要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背向窗戶,用書包保護頭部。服從老師指揮,有組織地撤離,防止發生踩踏,不可慌亂沖出教室,不可跳窗逃生。

  如果我們在家發生地震,怎麼辦我們要躲在堅固家具附近,内牆牆根,牆角,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如果我們逛書店發生地震,怎麼辦我們要選擇結實的柱子邊或内牆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櫃台,不要慌亂,聽從現場工作人員指揮。

  如果我們不幸被埋壓,怎麼辦設法用磚頭、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防止周圍雜物進一步倒塌,以防餘震時再被埋壓,不要随便動用室内設施,包括電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聞到煤氣及有毒異味或灰塵太大時,設法用濕衣服捂住口、鼻,不要亂叫,保持體力,用敲擊聲求救。

  防患于未然,同學們,中午回家就自己動手做一個地震包吧。先找一個書包(可以是以前使用過的舊書包或背囊),裡面放一些防災用品:如口哨、手電筒、急救藥品、火柴、蠟燭、毛巾、繩索、毛毯、寫有家人血型的卡片等等,可以再放兩瓶礦泉水及一些固體食品(譬如餅幹、花生)。記得這些食品每隔一段時間更換一次,因為放久了會過期的。接着把這個地震包放在家門口一個醒目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災難真的發生時,這個地震包或許會挽救我們的生命。

  星星火炬廣播到此結束,請大家明天繼續收聽,謝謝大家!

碼字不易,歡迎各位親們關注小編,小編将繼續為您帶來更優質的模闆範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