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周馨介紹自己的作品《“神獸”宅家日記》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7月24日報道:“疫情期間,張文宏說過‘宅在家也是戰鬥!’作為攝影師、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一直關注宅在家的生活狀态,網課和超長寒假成為孩子們難以忘懷的特殊記憶。”作品《“神獸”宅家日記》的攝影師周馨說。她用鏡頭記錄下孩子在家上網課、模仿綜藝節目裡的明星等場景。
2020年初,中國遭受新冠肺炎侵襲。一群來自武漢、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14個城市的24位拾城攝影師,在大家抗疫宅家期間,在複産複工之時,用影像記錄了這段不同尋常的曆史。正在上海市群衆藝術館展出的“拾城記疫”——我們的新冠時期紀實攝影展,從“戰”、“防”、“空”、“宅”、“複”五個闆塊呈現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讓觀衆在光影藝術中體會疫情前後不同的感受,引發思考。
圖左為2020年2月16日,武漢,賴鑫琳的自拍照。圖右為2020年3月10日,武漢,白渺在武昌方艙醫院采訪遭遇“高反”。
走進群藝館一樓大廳,“拾城攝影師奔赴記疫的路上”幾個大字特别突出。這是展覽的特别環節,以往躲在照片背後的攝影師以工作照的方式與觀衆見面。“賴鑫林的護目鏡被霧水彌漫,憑感覺在拍;白渺在武昌方艙醫院遭遇‘高反’,經過短暫的休息再工作……大家戴着口罩記錄下珍貴的畫面,足迹遍布火車站、地鐵、隔離病房、發布會等。”周馨說。
春運的高鐵列車載着寥寥無幾的乘客;交通不在擁堵,街道上連行人的身影也難尋;夜色中,武漢空寂的城市裡一處大樓LED屏閃爍着“武漢加油!”這些空空的影像,是最直觀的視覺紀錄。城市的“空”和人們的“宅”在視覺上形成互補。攝影師朱駿坦言:“個體的記錄和觀看,往往會受限于空間和認知水平,影像有時也會顯得單薄而又孤獨。但當這些照片被串聯在一起時,會形成一股觀看和思考的合力,幫助我們更宏觀且真切地認知新冠肺炎疫情到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
2020年5月25日,妹妹也要去幼兒園了,兩個孩子在外婆家做“最後的瘋狂”。 (周馨攝)
“展覽中有些是我們經曆過的,比如‘神獸’在家,感覺很親切;有些是電視上看到過的,比如醫護人員;還有一些是我們不知道的。這個展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國家抗疫的更多細節,尤其是百姓生活細節。我們需要了解這些,因為我們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市民蔡女士說。6歲的朱雲印象最深的一幅方艙醫院送走最後一個人,醫護人員如釋重負地倒在病床上休息的照片。“我覺得醫務人員太累了!”
在嘉峪關的村路上,在西安的醫院門口,在武漢小區的進出口,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們在為出入市民檢測體溫,不同的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值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拾城攝影師們記錄了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國人生活的點滴。雖然空間隔離,雖然身處不同城市,但人與人之間以不同的方式關聯起來。
白渺在武漢拍攝的《擋》
2020年4月2日,武漢前進二路,街坊鄰居在圍擋内外站着聊天。(白渺攝)
2020年4月2日,武漢西馬路,圍擋裡恢複做生意的商販出示微信收款碼,等待顧客支付。(白渺攝)
展覽中有一個系列主題為“擋”的作品,這是攝影師白渺在武漢拍攝的。疫情期間,武漢街頭最有特色的是各式各樣的圍擋,有紅、黃、藍、綠多種顔色。圍擋分隔出了兩個世界——圍擋外是“自在、自由、方便”的生活,圍擋内是“有些約束、不那麼自由、不怎麼方便”的生活。圍擋内人們曬衣服,跳一個人的廣場舞;圍擋内外亦有交流,圍擋外的人給圍擋内的親人送菜,快遞隔着圍擋送貨,外面的人隔着圍擋向圍擋内的商家買東西……這是普通武漢人真實的生活片段,也是很難再有機會重現的一種社會場景。“當你細細品味圍擋邊的人與事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那些市井的、接地氣的、生活化的東西,以及某些民間的‘智慧’與‘機巧’。”白渺說。
清明節的夜晚,空空的得勝橋街巷裡,一位居民在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遠處是被夜燈照亮的黃鶴樓,“在拍完這個瞬間後不到一分鐘,黃鶴樓的燈熄滅了……”白渺記憶猶新。經曆過疫情,讓我們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體驗,那些習以為常的生活和場景變得可貴。
本次展覽由中國首個紀實攝影師聯盟拾城和上海市群衆藝術館共同主辦,将持續至8月30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