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論語·為政篇·第四》中說:“四十不惑。”
經曆過二十歲時的立志求學,三十歲時的立身處事,四十歲時人到中年,為人為事已經懂得。
凡事皆有因果。
再大的風雨不退縮,再大的波折不懼怕,是四十歲的人擁有的底氣。
再重的傷痛不喊疼,再大的困難不氣餒,是四十歲的人擁有的淡定。
明朝思想家洪應明有副對聯這樣寫: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随天外雲卷雲舒。”
人到中年,其實就是這樣的因果輪回,過往不究,來者不懼。
格局:出衆可喜,出局無憂
人人都希望出衆,出衆就意味着自己能夠成為最特别的那個人。
但人到中年更應該懂得不出衆又何妨,我們即使平凡卻也不平庸,我們仍然在拼命拉着生活這輛車往前奔,為社會,為子女,我們總有自己平凡的價值。
姚晨曾在一期《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的演講中說,騰訊找她來演講,是覺得她是獨立、自信、堅韌、成功的女性代表。
然而她自己絞盡腦汁,蹦出來的卻都是彷徨、沮喪、無力、失敗的畫面。
事業鼎盛時期的姚晨,在2013年和2016年先後生下一雙兒女後,雖家庭幸福,但事業不免受到影響,陷入停滞狀态。
怎麼辦?
即将四十歲的姚晨,站在人到中年的關口,是去嘗試不同類型的表演,還是一直待在家裡帶孩子?
在演講中,姚晨講了一句話:
“選擇你能承擔的,承擔你所選擇的。”
明白自己真心熱愛表演事業後,姚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邊開始拍電影,一邊陪伴兩個孩子慢慢長大。
在電影《找到你》獲得第一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年度女演員獎後,姚晨逐漸找回站在巅峰的感覺,但是她的内心早已波瀾不驚。
因為她明白,出衆固然是欣喜的,而出局也沒有什麼可怕,太陽照常從東方升起。
作家陳文茜說,生命沒有輸赢,隻有值不值。
任何事、任何經曆,包括愛情、工作,不是得到,就是學到。
活了半輩子,經曆了浮浮沉沉之後,我們的格局早已經提升,明白人生就是一場經曆,高峰與低谷都是成長,出衆與出局都是曆練。
心态:不看輕自己,不看重自己
讀過一句話:
“自我打敗自我是最可悲的失敗,自我戰勝自我是最可貴的勝利。”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尊重自我,就是不過分看重自己,更不看輕自己。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一時間莫言火遍了全世界。
著名鋼琴家雙焱第一時間撥通了莫言的電話,問他準備怎麼慶祝?
莫言淡定地說:
“我想沒什麼好慶祝的,明天晚上會和家人一起包一頓餃子吧,我最希望的就是包一頓餃子吃。”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沒有因此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想到的還是平常煙火氣的小日子。
普通農家出身的莫言,小時候泥土裡摸爬滾打,吃最簡單的飯菜,過最質樸的生活。
但是他一直醉心寫作,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
直到1985年初,莫言在《中國作家》雜志發表《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
心理學上有個“焦點效應”,意思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其實我們應該放平心态,不看重自己,就是不過于自負,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不看輕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不要過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和非議。
當我們把目光放回在自己身上時,才發現人到中年,懂得平衡會讓我們的心态愈發平和。
走到中年的門檻,我們越發明白,自己才是自己唯一的依靠,而保重自己更是對自己負責。
内在:享受獨處,适應孤獨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
“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其實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活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我們周圍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孤獨是必然的。
知乎上有人提問:“人到中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一位84年出生的答主說,他和妻子都是上海的獨生子女,兩人年收入40多萬,養着一個女兒,還要孝順雙方的父母。
中年的他,朋友圈越來越小,飯局少了,活動少了,更多的時候他總是一個人。
但是他卻并不覺得孤獨,閑時給陽台上的花草澆澆水,看水滴落下亦是一種幸福。
周末和放假時,拎着魚竿去釣魚,看街邊老頭下盤棋,都能夠在平淡中慰藉内心,與自己好好相處。
女作家三毛曾說:
“我喜歡适度的孤獨,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舍不得跟别人共享。”
孤獨并不可怕,更不是洪水猛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日子之外,讓自己的心享受獨處,其實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人生已經過半,越往後越是要面臨生離死别,讓自己适應孤獨,并從孤獨中體味生命的真谛。
正如青年作家獨木舟所說:
“其實一直陪着你的,是那個了不起的自己。”
活在自我的世界中,與孤獨做朋友,才是中年以後的我們,一種人生常态。
價值:釋放負能量,積蓄正能量
情感作家蘇芩說,做人别太喪,低能量的你遇不到高能量的人生!
當我們總在抱怨不如意的時候,機會早就溜得無影無蹤了。
最好的一切,總在你正能量爆棚時,不邀而至。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23歲時就以一篇《飼育》獲得芥川獎,成為日本文壇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在人生最得意時,兒子卻發現頭蓋骨發育異常,即使經過手術,依然是個發育遲緩的孩子。
大江健三郎難以接受,曾在一篇《同情》的文章中,描寫自己帶着6歲的兒子去百貨商場,差點把他遺棄的過程。
找到兒子時,大江健三郎才覺得後怕。
後來,他開始用積極的眼光看待生病的兒子,并在漫長的人生中,找到跟兒子平等的和解方法。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江健三郎在寫作中,更能從正能量出發,用文字帶給讀者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曾有智者告誡我們:
“如果身處順境,千萬不要張揚,要和滿山的杜鵑花一起綻放。
如果身處逆境,千萬不要放棄,要像開敗的白玉蘭一樣,在下一個春天再向世界招手。”
人生總是起伏不定,當諸事不順的時候, 不要被負能量打敗,而是要朝着積極的方面去努力。
哲學家趙鑫珊說過:
“所謂高質量人生,其實就是平衡不斷遭到破壞和重建。”
當我們能夠始終用積極的态度去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會發現即使人生旅程已經過半,我們依然能夠活得平衡安穩。
人生:适應忙碌,享受生活
席慕蓉在《寫給幸福》中說:
“挫折會來,也會過去,熱淚會流下,也會收起。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氣餒的,因為,我有着長長的一生。”
是的呀,我們都有長長的一生,即使人到中年,下半生依然值得好好過。
作家梁實秋在《中年》中這樣寫道: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他樂于去文學創作,也樂于去享受生活。
他把自己的屋子命名為“雅舍”,在雅舍中讀書、看戲、喝茶、談人生。
《閑暇處才是生活》一書中就精選了梁秋實最有生活味道的《下棋》、《喝茶》、《散步》等文章。
年輕時候一直忙碌,中年才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釋。
忙碌是人生的常态,享受亦是人生的姿态。
當然,走過半生,我們都明白,忙要忙的有質量,閑要閑的有分寸。
忙着掙錢養家,不要忘了身體第一;閑時享受生活,還要記得當下一刻。
隻有把握好忙與閑,我們才能掌控人生,才能在人生下半場更加淡定從容。
▽
懂得平衡人生,才是中年人的智慧。
畢竟,人生,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
今天陌生的,是昨天熟悉的;現在記住的,是以後淡忘的。
不管是人生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人生,明白人生就是一場輪回,會讓我們的人生走得更輕松自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