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漢語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蘊含着寶貴的文化财富,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李家是千古名望之族,含有李字的成語也有很多,看看你都認識嗎?
沉李浮瓜
【釋義】吃在冷水裡浸過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出處】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淝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道邊苦李
【釋義】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凡桃俗李
【釋義】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出處】明·王冕《題墨梅圖》:“凡桃俗李争芬芳,隻有老梅心自常。
公門桃李
賣李鑽核
【釋義】先鑽李核,然後出賣,免得别人得到良種。形容極端自私。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儉啬》:“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恒鑽其核。”
門牆桃李
【釋義】門牆:指師長之門;桃李:比喻後進者或學生。稱他人的學生。
【出處】《論語·子張》:“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七:“夫春樹桃李,夏得陰其下,秋得食其實;春樹蒺藜,夏不可采其葉,秋得其刺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釋義】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隻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别人。
【出處】《史記·李将軍列傳》:“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滿天下
【釋義】桃李:指培養的後輩或所教的學生。比喻學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處】《資治通鑒·唐紀·武後久視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投桃報李
【釋義】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兒,我以李子回贈他。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
【出處】《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豔若桃李,冷若冰霜
【釋義】形容女子容貌豔麗而态度嚴肅。
夭桃秾李
【釋義】比喻年少美貌。多用為對人婚娶的頌辭。
【出處】《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
張公吃酒李公醉
【釋義】比喻由于誤會而代人受過。
【出處】唐•張鷟《朝野佥載》卷一:“天後時,謠言曰:‘張公吃酒李公醉。’張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張冠李戴
【釋義】把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比喻認錯了對象,弄錯了事實。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劄》卷二十二《張公帽賦》:“諺雲:‘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雲:‘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張三李四
【釋義】假設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處】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詩:“張三褲口窄,李四帽檐長。”
張王趙李
【釋義】泛指一些人。也指尋常之輩。
【出處】《梁書•範缜傳》:“亦可張甲之情寄王乙之軀,李丙之性托趙丁之體。”
方桃譬李
【釋義】形容姿質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瓜皮搭李樹
【釋義】根本搭不上。指強認親族。
【出處】宋•韋君安《梅磵詩話》中:“蓋俗雲:以強認親族者,為瓜皮搭李樹雲。”
李白桃紅
【釋義】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廣難封
【釋義】以之慨歎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李郭同船
【釋義】以之比喻知已相處。同“李郭同舟”。
【出處】宋•呂渭老《水調歌頭•陳性孺不相見十年》詞:“聞道山陰回棹,相去都無百裡,李郭可同船。”
濃桃豔李
【釋義】桃花濃麗,李花鮮豔。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煥發。
桃來李答
【釋義】比喻互相酬贈。
【出處】語出《詩•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桃李春風
【釋義】比喻學生受到良師的諄諄教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