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9 17:12:25

文 | 一癡 書法網總編輯


題記:

不得執手,此恨何深?!

這是書聖王羲之在《執手帖》中的句子,然,在此非常時期,不得執手之恨應是可以釋懷,還是東坡樂觀,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結尾處,他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在這個不得執手)1

公元2020年2月14日,西曆為情人節。北京,又下起了大雪。

網上流傳着這樣一句:情人節最浪漫的事,便是兩個相愛的人牽着手漫步雪中,走着走着就白了頭......這是從《詩經》裡幻化出的浪漫: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而今正是情人節,此際天空雪花漫天,而相愛的兩個人因了這場大疫,卻不得執手偕行。

不得執手,此恨何深?!足下各自愛。數惠告,臨書怅然。

這是1700多年前東晉的書聖王羲之在《執手帖》裡所發出的歎息!《執手帖》為草書刻本,3行,總計20字。語短情深,讀來令人怅然不已!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在這個不得執手)2

“不得執手之恨”今天便讀到兩則:

其一:穿着防疫服的醫生夫妻在隔離病房前偶遇,認出彼此後,幾天沒見面的他們隻能用“全副武裝”的擁抱表達愛意。

其二:兩個抗疫醫護人員情侶,連續抗疫11天,一直沒見着面,好不容易見面了,也隻能隔着玻璃戴着口罩深情相吻。

非常時期,不得執手,隻能以擁抱和隔着玻璃的親吻來相互表達愛意。好在還可以相望: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霭沉沉楚天闊。

這是宋代詞人柳永的千古絕唱之句,偶然念起,每每淚目,而今再念此一句,更是有凝噎之态。湖北為荊楚大地,“楚天”便是武漢的天,“暮霭沉沉楚天闊”也正是此際的湖北武漢的情與境。而這些醫生夫妻和醫護情侶也許都是此次從全國各地征調支援而來到武漢的吧,這便又應了“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一句。柳永啊!你的深情曆千年而不變,但願“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而不虛設!

執手,是古語,于今是分成牽手和握手兩種。情人與親人執手為牽手;而朋友及相識之人的相見與告别的執手則為握手。嘗見很多議論以為我們的執手之禮比起西方的擁抱親吻少了熱情,比起同為東方的日本人的九十度鞠躬之禮少了些文雅,實則我以為中國人的執手之禮才是至為真情,手與手的相握,真切的感受彼此的溫度,手牽手,心手相連,彼此心便也能相通,把手交給對方,也就把信任與愛傳達給了對方,因為手是可以握玫瑰也是可以握槍與刀!中國人的執手之禮相較西人的相擁之禮更為得體,相對日本人的點頭之交,更顯出真誠與人情。

《執手貼》是王羲之寫給哪位朋友的?如今已經無法尋到。此帖也叫《自愛帖》,源于帖中一句“足下各自愛”。《老子》中有句:“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王羲之一生信奉道教為尊,如此也可謂是語出有自了。身處魏晉之亂世,唯有“自愛”才是處世保命之道。生命的無常和世事的變幻,對于王羲之及其同時代的人而言,個人是無法有更大的主動改變的可能,所以在王羲之給朋友的手帖中經常出現諸如:“比各佳不?”“卿佳否?”“平安何如?”“佳想安善”“久懸情。”等問候和擔憂。我在想,王羲之在寫這些手帖的時候的心境應該是一如現在有身處疫區親朋之人的心境。不同的是現在可以通過微信和電話即刻便将這樣的擔憂問候送達,但是個人在面對一個時代和一場大疫所帶來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依然是千數年來沒有也無法改變的!

在王羲之留存在世的所有法帖中,《執手帖》算不上重要的作品,但我卻經常拿來讀和臨,不僅是因為貼文的深情與清白隽永,實則此帖之書法也讓我有常讀常有味,常臨常有得。有人将此帖歸為章草,這大抵是因為帖中第一行的“手”字是章草面貌,但是全帖其他的字卻都是今草的寫法,雖隻三行,但是兩字、三字的連帶竟有四處之多,所以此件小手帖很有些大草的氣勢。此帖之筆法流動如山澗溪水,平流急湍,映帶左右,行當行止當止,一任天然,皆是随機生發之妙,起手三字“不、得、執”線條圓勁,筆觸輕靈,筆尖在紙面以中鋒相對勻速遊走,而至“手”字卻徐徐将筆鋒下壓,速度放緩,到第一橫劃時,筆鋒到筆肚,完全以隸書筆法寫出,由此“手”字完全以章草的面貌呈現,但卻毫無違和之感,此字是王羲之的靈機一動還是心無挂礙的随手而出?我想大抵是後者,因為王羲之作為古體與今體之間的轉接代表人物與開創人物,其一生的書寫都是在古今書體之間随意的轉換和進出,這在他留存的大量法帖中可以看得清楚,而關于王羲之的古今書法面貌之不同,很多學者簡單的将古體面貌的手帖定為其早年的作品,比如《姨母帖》;而将今體面貌的手帖則定為晚年的作品,如《喪亂帖》。而實際這樣的簡單分類是不成立的,比如《十七帖》,其中很多的帖都是完全可以考證出其書寫的年代的,從這些年代來看,很多便是屬于王羲之的晚年作品,而這些作品的面貌更近古體。現藏在天津博物館的《寒切帖》更是被大多學者定為王羲之生前最後一帖,實際上無論是《十七帖》還是《寒切帖》,無論是從筆法還是字法乃至章法而言,更接近一般學者所認為的古體章草的面貌。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在這個不得執手)3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在這個不得執手)4

這一生難免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在這個不得執手)5

《執手帖》從章法上來看,前兩行都是在中軸線上的擺動,字勢雖然是俯仰倚側,筆畫連帶也生動,但是從行氣而言是波瀾不驚,到第三行“書怅然”在章法上卻徒然一變,三字以一筆寫成,字字連帶,而且字勢方向也是三字三向,跌宕起伏,一改前兩行的中規中矩的遵循着一條中軸線的書寫推進。細察此帖,你會發現,字勢連帶動蕩幅度最大的是兩處,一處為第一行的“此恨何深”,另一處便是結尾處的“書怅然”,我以為這便是文書合體,情随筆走,而這樣的書寫特征正是構成一件書法傑作的最為關鍵特征,從王羲之的《蘭亭序》到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再到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均具備這樣的特征,邱振中先生将這種特征歸納為書法創作中的“忘情”。書法學術研究中有一個偉大的發問:為何從魏晉唐宋後,今天的書法家上再也創作不出可以媲美這些時代的傑作?我個人的以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我們失去了或者說不能再現書法創作中的“忘情”,還是邱振中先生的一段話,我以為講的很好:“宋代以後,由于自覺意識的發展,因“忘情”而創造出傑作幾乎成為一種神話。在日常書寫中,做到“忘情”并不困難,但放松的書寫在技術上達不到傑作的要求。這種矛盾阻斷了通過“忘情”而創造傑作的道路。”書法創作中的“忘情”成就了曆代的書法傑作,但是書法創作之“忘情”不是無情,而是情之至深而忘乎所以,此正如李商隐的詩句:

此情可待成追憶,

隻是當時已惘然。

由是又念起,在這個西曆的情人節裡,有多少的家人、友人、相愛的人,因了這場大疫而正在經曆着隔離、分離乃至是人生的永離!2020的這個情人節将是一個讓人永遠無法忘懷的情人節!網上讀到一則網文,其結尾有一段好話:

“此去經年,回眸過往,希望我們能夠懂得并且牢記,能夠互道一聲無恙,相互依偎在一起,可以十指緊扣的溫情時光都是足堪珍貴的。”

失去,方才知道珍惜!不得執手,此恨何深?!然,在此非常時期,不得執手之恨應是可以釋懷,還是東坡樂觀,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結尾處,他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

由此,祈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