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達芬奇主要畫作

達芬奇主要畫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7:14:44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

之前就想做一個系列的導演影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衛芬奇,而大衛芬奇裡面,最想寫的,就是《七宗罪》。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由摩根弗裡曼和布拉德皮特所主演的一部影片,演技自然不必擔心。

其二則是因為其濃郁的宗教風格。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2

這部具有宗教風格的電影,影響了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同時我也深深的愛着這部電影,但是如果讓我來全面的解析這部電影的話,我恐怕是無能為力——因為《七宗罪》涉及到了宗教中的七原罪、精神疾病、懸疑、社會現象、人性隐喻、個人成長等多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拿出來,都是可以作為完整的一篇電影解析來呈現的。

對于隻看過四遍電影的我,仍然沒有能力說自己對整個故事的架構熟絡于心,我是一個業餘編劇,看到了作為劇本影像化之後的結構之間的聯系,也看到了人物的成長規律遵循着既定的形式來展開...

但是我看不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其一就是“人性”,再一點就是“傳道”,宗教中的“傳道”,記得薩摩賽特在電影中曾經解釋過“罪犯”約翰李的動機的時候,用的就是“Preaching(布道)”,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準确,可以确定的是約翰李确實有布道的目的——而如果從布道的角度來分析整部影片的話,影片本身的宗教色彩就更加濃厚了,迄今以來我看過的宗教色彩最濃厚的商業電影的話,就是《達芬奇密碼》,那也是我頭一次接觸到了耶稣和他的信衆們。

抛開這些散亂的點的話,我們就可以将整個電影串起來,即使沒有太深層次的宗教和心理學知識,同樣可以對《七宗罪》有一個相對全面的了解,而在此了解之前,我們需要一條線來将整個故事的主線串起來。

思考再三,我決定把警官薩摩賽特作為一個主心人物,從薩摩賽特出發,将整個故事串成一圈。

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環狀叙事。

而我選擇的切入角度,則是社會現象和電影結構兩點,同時這也是我比較擅長的兩點。

薩摩賽特的晚年生活

薩摩賽特老了嗎?

不,當然不老。這裡的“晚年生活”,不是強調薩摩賽特的年齡,而是在強調薩摩賽特的悲觀心理:薩摩賽特想要辭職,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這是薩摩賽特自己說的。

在影片的開頭裡,我們也看到了薩摩賽特辦一場殺夫案的時候,問警員:孩子看到了嗎?警員埋怨薩摩賽特多管閑事,讓他管好自己和工作就好了,不要為自己找麻煩。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3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4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5

薩摩賽特沒有說話,但是在随後的劇情裡,他為自己的這種行為做出了解釋,他說自己厭倦了人們的冷漠,厭倦了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6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7

在影片裡,薩摩賽特提到了自己遇見的一件事情加以佐證這種想法,他說自己并不是悲觀,而是人性确實如此,一個女人收到迫害的時候,喊“救火”甚至比“救命”要有效...影片中多次通過薩摩賽特的對話讓我們了解了他本人的一些觀念,而從這些觀念中,我們得出,薩摩賽特與現代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他會用一台脫離時代的打字機做事情,在一個花花綠綠的世界裡獨守着“讀書”的習慣,對人慈善,遵守着嚴格的作息和整齊的穿着(在影片開頭有展現)...這些,都在說明薩摩賽特的性格和特點。

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電影中的男主角,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做《老無所依》,可以說《老無所依》和《七宗罪》是完全相反的兩種形式,在《七宗罪》裡面,影片展現的主要是警官的視角和“探索、追尋”的主題,而在《老無所依》裡,則變成了“殺人犯和竊賊”的視角以及“逃跑、争奪”的主題,但是影片所表達的關于“格格不入”的概念都是一樣的。

薩摩賽特對現實生活的抵抗,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對社會現象的失望,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生活上的格格不入,而米爾斯恰巧正式薩摩賽特的對立面。

相比于薩摩賽特的沉穩和格格不入,米爾斯的性格沖動而果敢,就連薩摩賽特在評價米爾斯的時候,也提到過他沖動的性格,對于一個DETECTIVE(探員)來說,最怕的就是沖動的性格,所以薩摩賽特不止一次提醒他要冷靜,但是米爾斯從未聽過。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8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9

所以你會看到米爾斯打罵了“記者”,因受傷而憤怒的踹門進入了犯人房間,面對薩摩賽特的書單暴躁異常,無法專心等等。

無時無刻不在展現了七宗罪中的“憤怒”原罪,薩摩賽特無法去阻止他,就像他不能去阻止兇手一樣,事情的進展随着兩個人的不斷選擇而變得越來越詭異。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0

而薩摩賽特也逐漸地發現,自己已經越來越無能為力了。

這很像電影《老無所依》所展現的情感,當警官和罪犯的軌迹走到了一起時,警官原以為自己即将解救被罪犯追逐的竊賊,然而卻發現自己還是晚了一步——當他到達那裡時,竊賊已經死亡。

在那一刻,他感到了一種孤寂和無力感,進而使得電影的主題“老無所依”得到了升華,将人們的視線從兇殺案拉回到了電影的意識形态的建置上。

而在《七宗罪》中,薩摩賽特的角色則更像一個父親,他不止一次勸導米爾斯放下沖動、放下憤怒,冷靜下來,但是從來沒有成功過,而米爾斯就是一個孩子,兩者的互動不僅僅是“父與子”之間的互動,其實嚴格說來的話,其實是“兩個時代”之間的互動。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1

一個時代過去,另一個時代到來的時候,上一個時代的故事就已經成為了曆史,而這個時代無論怎樣黑暗,都是發生在當下的故事,米爾斯就是發生在當下故事中的主人公,而薩摩賽特,其實更相當于是一段曆史(的寫照)。

電影為什麼這樣叙事?

說完了薩摩賽特,我們再來說一下薩摩賽特的故事線,在上文中我提到了一個概念:環狀叙事,我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環狀叙事的故事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故事的開頭,一個非常經典的開頭,并且有很多人可能會忽略掉的細節。

開頭中向我們展現了薩摩賽特遇到的第一個案子,也就是我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殺父案,警員說是夫妻兩人在吵架的時候産生糾紛,因為“沖動”而下了殺手,注意這個沖動的細節,不是因為錢,也不是因為“出軌”或是其他的原因,隻是因為沖動,導緻了夫妻之間的殺戮,這是一點,建置了整個故事的引線部分,從這個小案件進而拉出整個連環案件,而這個小案件,就是因為大案件的“原罪”而造成的結果,所以說薩摩賽特接受的第一個案子,其實是整個故事的一個核心,也就是“原罪”。

其次,薩摩賽特開頭沒有關心案件,而是先問“孩子有沒有事”,這是一個隐喻(這裡并沒有過度解讀),隐喻米爾斯和其妻子的孩子的事情,而他們的孩子,則是造成米爾斯最後因為沖動殺死約翰杜的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2

最終造成了約翰杜因為妒忌而被槍殺的後果。

同樣的,米爾斯也因為自己的憤怒(沖動)得到了懲罰,憤怒的原罪影響了他的情緒,最終不得不為殺人而承擔責任。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3

由以上看來,從開頭的(沖動)原罪建置,到最後的七原罪的建置圓滿,以憤怒(沖動)的原罪作為結局。整個故事呈現出來的,其實就是一個環形結構的形式。

導演的心思非常缜密,而且用法也很刁鑽,很有意思,從而使得影片最後的升華非常的恰到好處,幾乎稱得上圓滿。

那麼問題來了,電影為什麼要在形式上采用環狀結構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幾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就是《低俗小說》,環狀結構 非線性叙事的經典之作,開頭以南瓜和兔子一對情侶搶劫咖啡店作為開場,而在結尾的時候,對開場的故事進行了延伸和完善,将整部電影串起來,形成了一個以“救贖”為母題的叙事線路。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4

救贖的母題體現在哪兒呢?

體現在黑人朱爾斯的個人信仰中,這個在片中多次提到過。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5

第二個例子,就是《霸王别姬》,開場的一場别開生趣的“霸王别姬”的台戲,直接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大帷幕,在結局裡,又重新回到了開頭的舞台上,以“虞姬”自刎作為整部影片的結束。

這部電影裡的結尾,同樣是對整個故事的一個總結和完善,而其中所提到的電影的母題,就是“人生與戲”,描述的,也是作為虞姬的扮演者程蝶衣戲劇性的一生,開頭與結尾的重複使得影片的母題“人生與戲”的探讨上升了數個台階。

從一開始的戲與舞台,一直發展到最後的“不瘋魔不成活”,展現了程蝶衣瘋魔的一生,也隐喻了社會的動亂和荒誕。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6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低俗小說》還是《霸王别姬》,都在進行着一種“母題回歸”的探讨,通過展現開頭與結尾的場景及對話的重複,亦或是展現形式與動機上的重複,來營造一種回歸的形式,而這種形式是重複的。

在電影中,我們把這種“母題回歸”的形式展現稱為重複蒙太奇,通過對以上展現的重複,以達到刻畫人物、深化主題的目的。

回歸《七宗罪》的主題上來,你會發現,在影片中,曾多次提到了薩摩賽特對米爾斯沖動情緒的勸誡,上文中也提到,通過多次的重複,從而刻畫人物,深化(原罪)主題。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7

這是影片的母題,同時這也是本部電影叙事為何如此有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原罪下的布道者與原罪加身者

說到七原罪,我最先想到的不是原罪,而是耶稣,耶稣本身并沒有原罪,或者說他的罪孽很輕,他去承受苦難的原因是為了替所有原罪加身的人承受苦難,所以,他既是一個布道者,也是一個原罪加身者。

本來不想談及宗教,但是在影片中,宗教儀式感非常濃烈,以至于我們根本不可能避開宗教去談電影,因為宗教本身就是電影的一部分,那麼,宗教的儀式,在電影中的展現具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首先,也就是第一點,這種儀式感被影片中的布道者,同時也是原罪加身者(約翰杜犯有嫉妒的原罪)視為一種不得不做的東西,它首先是一種信仰,其次才被稱之為儀式。

在影片的最後,約翰杜曾多次指出,自己是在為上帝踐行原罪處罰,這一點和薩摩賽特的想法不謀而合了,薩摩賽特既不是布道者,也不是原罪加身者,他厭惡世界的冷漠,但是沒有去通過暴力來制止這種冷漠。

約翰杜做了薩摩賽特不敢做的事情,他挽救了人們的冷漠,讓人們開始對整件事情加以關注,雖然用的方式極其暴力和血腥。

約翰杜說:我們在每個街角、每個家庭中都看到了原罪...我們容忍了,因為見怪不怪,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從早容忍到晚......現在不同了,我立下榜樣,世人将對我的所作所為進行思索,和研究,并遵循——直到永遠。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8

這和薩摩賽特的想法其實不謀而合,可以說米爾斯就是薩摩賽特的另一種人格的展現,他們有太多的相似之處。

也是從米爾斯身上,薩摩賽特思考到了很多東西。

在但丁的作品《神曲》中,煉獄篇中的但丁頭上被刻上了七死罪,而每爬升一崖(戰勝一個原罪),就會被擦掉一個死罪,雖然最後成功的到達了天堂,但是在煉獄篇的第四崖第十九章裡,但丁在怠惰的死罪前睡着了,但丁承認了自己怠惰的原罪,但是這并沒有影響他成為一個布道者。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19

在電影中同樣也是如此,雖然約翰杜犯有“妒忌”的原罪,但是仍然不影響他是一個布道者,約翰杜所做的事情,如果抛開道德層面來說的話,就是在進行一場“布道”。

薩摩賽特明白約翰杜的行為動機,他問:你是在替上帝行善事嗎?

約翰杜的回答是:上帝的做法你是無法理解的。

達芬奇主要畫作(大衛芬奇作品解析)20

之後兩個人再沒有就此問題對話。

電影中呈現的觀點很中性,薩摩賽特沒有對約翰杜的所作所為進行一個總結,同樣的,他也無法對現實生活中的冷漠進行一個總結。

就像薩摩賽特在電影最後所引用的海明威的那句話一樣:這個世界是個好地方,我們值得為之奮鬥。我同意後半句。

薩摩賽特感到了一種無力感,但是他卻無法避免這種無力感,正像上文中所提到的,約翰杜的做法是植根于心的,米爾斯也是,他們是性格如此明顯的一類人,薩摩賽特無法去改變他們,也無法去改變自己,他老了,終究會辭職,終究會離開世界,而離開世界之前,他想做一些有用的事情。

這就是薩摩賽特的想法。

從薩摩賽特的角度出發的話,影片是極其孤獨和黑暗的,《七宗罪》想講述的并不是關于原罪的邪惡或是布道者的神聖,他隻是在講一種現象,如同戰後美國的“垮掉的一代”,如同《鋼的琴》中的“理想喪失”的展現。

而影片最終想讓我們思考的是:當知道了世界的醜陋和荒誕之後,我們是否還有勇氣去直面生活,我們該用怎樣的态度和方式,去對待生活?

這是影片最終想要表達的東西。

最後,謝謝觀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