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約生活于東周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其撰寫的名篇《逍遙遊》與《齊物論》,一直流傳至今并備受世人所推崇。作為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不僅與“道聖”老子并稱為“老莊”。
而且還因其對道家學派,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被後人譽為最忠實的老子思想信徒。莊周約出生于公元前369年,此時正處于周烈王七年。據史料記載莊周别名莊子,其祖上可以追溯到宋國,第十一代國君宋戴公。
作為名副其實的貴族階層思想家,莊子的道家思想卻并未因此而受到局限。他是最早提出“内聖外王”思想的人。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之下,他認為作為一國之君,對“内”應該具備聖人的才德,而對“外”則應該施行王道。
其實“内聖外王”思想也十分适合普通人,即使自己并不是國君或擁有權利之人,但也可以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成為一個“聖人”。這其實就是莊子道家思想本源的真實體現。即“道我合一”、“返璞歸真”。
筆者認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莊子的哲學思想與唯物主義精神,其實都源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作為老子思想和道家學派的忠實信徒,莊子幾乎窮盡一生的時間,為老子的哲學思維和思想主張而辨明。
這說明莊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具有唯物主義精神的哲學思維,其實都源于老子對道家學派的主張。但莊子也并不是一味的,盲從于老子的所有思想。實際上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自己對萬事萬物的理解,融入了道家學派的思想核心。
這一點可以從莊子所創作的《莊子》一說中得到證實。筆者認為如果從客觀角度去分析,莊子時期的道家學派和道家思想,其實是經過他本人再創造之後的結果。而這種再創造其實也具有一定傳奇性。
莊周夢蝶之後的人生體悟和道家思想
1.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傳奇經曆
在先秦時期誕生的諸子百家中,唯有道家學派最具傳奇色彩。道家創始人老子在創作完《道德經》之後,就騎着一頭青牛西出函谷關而去。據說老子後來落腳于臨洮,但在這之後就化作神仙飄然而去。大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氣勢。
實際上這個傳說中還有一位重要人物,他就是函谷關守吏尹喜。由于其平日裡喜好道學,所以擁有觀測星象的能力。 在老子來函谷關之前,他通過“望氣”得知,一股紫氣從東方飄逸而來。這其實就是“紫氣東來”的傳說。
老子來到函谷關後見到了崇尚道學的尹喜,遂為其著述《道德經》。這部道家學派的經典之作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道”、“德”二經合而為一,就可以了解天地變化和處世之方。
2.“莊周夢蝶”後的“道我合一”
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隐,曾創作過一首名為《錦瑟》的古詩。在這首詩歌中就曾寫道:“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實際上這句古詩中蘊含了一個典故即“莊周夢蝶”。而這個典故就與道家學派,著名代表人物莊子有直接關系。
“莊周夢蝶”被記錄于《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這段記載和“莊周夢蝶”典故完全吻合,說明莊子的個人經曆也十分傳奇。
這其實也為道家學派以及道教,出現、形成和發展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老子與莊子同為道家代表人物,隻不過一個是創始人另一個是傳承人。但是這兩位古代道家聖賢,卻都有比較傳奇的人生經曆,這說明道家思想本身就具有一定“玄學”色彩。
“莊周夢蝶”典故的大概意思,是說莊子在某一天頓感疲困,于是在迷迷糊糊中睡去。進入夢境的莊子變成了一隻,生出雙翼、身披彩霞的蝴蝶。在空中飄飄蕩蕩、自由飛翔。此時的莊子已經完全忘記了自我,即使在他倉皇間醒來之後也依然心存疑惑。
3.莊子入夢後的物化人生和哲學思維
此時莊子陷入了無限的沉思之中,他始終也無法想明白,夢境中到底是莊周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莊周與蝴蝶肯定是有分别的,但是在夢中二者又能合而為一。這其實就是莊子道家思想中的“道”、“我”合一。
在此之後莊子仿佛突然頓悟,并且将其沿襲于老子的道家思想,進一步深化和升華之後,将“貴生”、“為我”,轉化為“達生”、“忘我”,這其實莊子思想中“物、我交合與變化”的核心所在。
記載于《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典故雖然隻有寥寥幾字,但是卻為加深了道家思想的傳奇性,同時也道出了莊子道家思想的産生和發展。莊子道家思想既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延伸和精細化,而且也是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悟道過程。
作為戰國中期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将其思想中比較高深的“哲學命題”,通過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典故表現出來。這不僅可以讓人們更加了解道家思想和主張,同時也可以讓道家思想,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推廣和認同。
4.“莊周夢蝶”中蘊含的道家哲學思想
“莊周夢蝶”典故運用傳奇手法,以及極具浪漫色彩的想象力,将莊子帶入夢境之中。然後通過對莊周在夢中變化為蝴蝶,以及在夢醒之後蝴蝶複化為己的傳奇經曆。實際上就是想通過道家學派的核心思想。
告訴大家人不可能将夢境與現實隔離,同時也無法确切地區分真實與虛幻的觀點。這其實也是在反複強調,莊子道家思想中的“道”,即“無限”、“無所不在”的特點。同時也再一次重申了“道法自然”與“無為而治”的道家真谛。
雖然“莊周夢蝶”典故文字量比較少,但是卻彰顯了了莊子道家哲學的精髓。因為這則短小的古詩不僅蘊含了人生哲學,同時也表達了人生如夢,往事如煙的意境。人類在宇宙中如此渺小,所以莊子才會在其經典著作中,勸誡大家“有即無,無即有”。
“隐者”莊子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道”
1.出身貴族的道家學派代表人
莊子作為戰國時期的貴族,以他的貴族身份和過人才學,完全可以在政治中有所作為。但是他卻“不應楚威王之聘”,甘心做一個宋國地方小吏,這也是後人稱其為“漆園傲吏”的原因所在。後來莊子辭官而去,或許是小野隐于野但世人皆不知其所蹤。
筆者認為莊子的道家哲學思想,基本上可以歸納總結為,人在宇宙之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要想成為“内聖”或“外王”之人,就應該遵從天道并效法自然。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盡量不要以一己之力與自然抗争,否則不僅徒勞無功而且還會自取滅亡。
這其實也是莊子的道家哲學思想中,一個較為寬泛的辯證思維。因為莊子并沒有告訴人們應該如何做,隻是提出了要遵“道”并效法自然。這其實與他“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思想息息相關。
2.《莊子》一書中的道家哲學思想
他在《莊子》一書中寫道:“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大概意思就是所謂的“道”,既沒有依托也沒有規律,隻能夠通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才能悟“道”。
實際上在莊子的哲學思想中,“天”即宇宙代表自然萬物,而“人”則是指“人為”因素,或者說是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從這個方面來看其實,莊子最終想表達的就是,當人過多的參與到自然中去,就會對自然政治本身産生很大危害。
隻有“順從天道”摒棄“人為”, 才能真正達到與天地相通的“德”行。事實上,莊子的這種哲學思想,即使是在當時社會也十分另類。因為在老子的哲學思維中,雖然也提倡“無為而治”,但是卻并沒有否定人的價值和作用。
但是莊子卻将人性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他認為隻有将人性中的“僞”去除,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但是隻要是人就一定會有“僞”, 即使是聖人在特定情景之下也會出現“僞”。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莊子的道家思想依然具有局限性。
但如果從另外一個方面,去分析莊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其所具有的樸素辯證主義思維,就可以發現實際上莊子的本意,絕對有“去僞存真”的想法。但是這種想法必須建立在,沒有政治、禮樂或宗教的教化之下才能實現。
同時莊子還對“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就是說将有限的生命,全部都用來學習其實也是一件有害的事情。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學習而忽略了身邊的美好,這種做法也是莊子思想中不能被允許的地方。
結 語
筆者認為莊子作為戰國中期,促使道家學派中興的聖人。他的道家思想與哲學思維,其實與其個人經曆以及社會現實等,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影響都有很大關系。他的道學思想雖然承繼于老子,但是卻通過個人的領悟,再一次創新了道家學派的思想和主張。
記載于《莊子·齊物論》中的,“莊周夢蝶”雖然看起來神乎其神,而且也運用了比較玄妙的描寫手法。但是這則典故中所蘊涵的道家主張,以及莊子個人對道家哲學思想的領悟,其實都為後世思想流派提供了借鑒。
實際上莊子的道家思想,既是老子道家學派主張的延伸和升華,同時也是古代哲學思想的一次飛躍。他所主張的“道我合一”,以及“物我合一”等思想,實際上就是強調了道家的核心本源,即“清靜無為”、“道法自然”。
【參考文獻】
孔令宏《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與莊子思想》
王興華《相對主義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核心》
程宜山《關于莊子哲學思想的看法》
宋輝,宋曉璐《漫談莊子哲學思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