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骞 濟南報道
ICU,是李彬彬最常出現的地方之一。
“你願意以另一種方式延續病人的生命嗎?”從事器官捐獻協調工作後,這句話慢慢成了李彬彬的口頭禅。作為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的器官捐獻協調員,李彬彬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從病人中尋找可能的供體,為患者帶去移植希望。
近日,山大二院一則“男子意外去世 家人捐獻其器官”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李彬彬就是其中奔走于生死之間、讓生命接力生命的“生命擺渡人”。
山大二院器官捐獻協調員李彬彬。
難忘的一個月
時隔多年,李彬彬仍記得自己協調一名22歲男孩平平(化名)捐獻器官的場景。
平平平時獨自一人生活在山東,前些年因一場交通事導緻重度顱腦損傷,已經離異的父母相繼從外省趕來後無論怎麼呼喚,都沒有将他喚醒。可是,父母始終不曾放棄,每天陪在平平身邊,一直期盼着奇迹的到來。
最終,平平的父母也沒有盼來孩子好轉的消息。
就在平平接受搶救期間,李彬彬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找到了平平父母。“經過溝通和了解後,他父母都表示理解與支持,但還是舍不得。”李彬彬說,搶救室内,醫護人員在不停地努力,搶救室外,平平父母在不停地祈禱。就這樣過了一個月,平平的生命體征實在無法支撐,李彬彬也和平平父母溝通了近一個月時間,“在他生命走向盡頭時,他父母終于簽字同意捐獻孩子的器官用于對其他人的救治。”
對于父母來說,平平正值花兒一般的年紀,他對未來還有很多憧憬,他也期待着未來能夠仰望星空。然而這一切都在他的22歲戛然而止。不久之後,平平那還沒來得及展開的燦爛人生,将在另外幾人身上得以延續。
就在平平被宣布腦死亡,醫務工作者為他取出器官并進行縫合的那天,已經離異的父母抱頭痛哭,沒想到人到中年竟然遭受了親自送走孩子的命運捶打。所有的悲痛、委屈與不甘,最終也都隻能化作悲泣,永遠地告别他們最愛的孩子。
成為器官捐獻協調員後,這樣令人心碎的場景,李彬彬經曆了無數次。他常常在各地奔波,尋找發現潛在的器官捐獻者、向家屬宣講國家器官捐獻政策和意義。在即将失去親人、陷于悲痛中的家庭面前,李彬彬一開口,迎來的可能是質疑、冷眼和咒罵,“你沒有親人嗎?”“你怎麼那麼冷血?”“你親人走後你也會這樣嗎?”……
對器官捐獻協調員來說,挨罵是經常的事。但李彬彬說話時,總會認真看着對方的眼睛,希望對方能感受到他的真誠。
器官捐獻者宣布腦死亡後,醫務工作者為其鞠躬默哀。
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器官捐獻協調員說起來也算是一個較為新興的職業。
2015年1月1日,中國開始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志願捐獻成為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來源,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曾表示,“這是走向公平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但在當年,志願登記的人數僅為25959人。這也就意味着,因為傳統和認知等各種原因,絕大部分人對器官捐獻并不認可。
尤其是面對着患者家屬,在他們人生的至暗時刻,提出捐獻器官這種建議時,這些器官捐獻協調員們往往會成為負面情緒的發洩口。因此,和家屬的溝通,是整個器官捐獻協調過程中最核心、最艱難的環節。
“協調員常常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等待的病人,許多器官衰竭患者在等待移植的機會;二是捐獻者家庭,中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尚在悲痛中的家屬提出捐獻,難以開口。”李彬彬坦言,他接觸的家屬來自各行各業,有思想開放的中青年人,也有守舊的老人。作為協調員,他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站在患者家屬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令李彬彬欣慰的是,這幾年,明顯感覺到人們對器官捐獻的認可度提高了。人們愈發清晰認識到,生命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李彬彬與器官捐獻者家屬溝通。
再小的光都可能帶來無窮希望
作為器官捐獻協調員,李彬彬時常守在ICU病房門口,寄托着一群人生的希望,同時也要承受另一群人逝去的悲痛。
據了解,器官捐獻協調員經曆的案例中,多數是因為意外被送至ICU的病人,其中約三成來自交通事故。這些病人有的剛剛步入社會,風華正茂;有的在城裡務工,是一家人的頂梁柱……
面對突然倒下的親人,很多家屬難以接受。這時,器官捐獻協調員往往會靜靜陪伴在他們身邊。“說得最多的話,應該就是‘嗯嗯嗯’。”李彬彬說,認真傾聽、陪伴安慰,是器官捐獻協調員的第一課。
待家屬稍稍平複,他會試探家屬對器官捐獻的态度。如果家屬表現得異常決絕,毫無回旋餘地,通常意味着任務失敗。“但隻要有機會,我就會盡可能傳遞生命價值延續的意義。”雖然,失敗才是他和同行們最常面對的場景,“我們仍然會費盡心力,再小的光都可能帶來無窮希望。”
“平均每年我協調成功的能有27例,我們科室平均每年協調成功的能有百餘例。”李彬彬介紹,随着“80後”“90後”逐漸成長,人們更容易接受在臨走時捐獻出自己的器官,“相對而言,‘60後’‘70後’群體對于器官捐獻的認可度不如‘80後’‘90後’。”
事實也的确如此。2019年,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登記網發布了關于我國器官捐獻的人數統計,截至2019年6月19号,總登記人數已經超過132萬。從統計數據來看,“90後”已成為器官捐獻的中堅力量,人數比例超過了53%。“80後”緊随其後,接近于30%。值得注意的是,年輕的“00後”也開始擔負起社會責任,為器官捐獻貢獻力量。
截至2022年9月3日,我國志願者登記人數達5017868人。截至2022年9月1日,實現捐獻人數為41608人,捐獻器官個數為125703個。(圖源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
唯有愛心,能照亮死亡的永夜
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的第12年。來自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日,志願者登記人數達5017868人。截至2022年9月1日,實現捐獻人數為41608人,捐獻器官個數為125703個。
這也使得我國器官捐獻與移植數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位。
器官捐獻事業向陽而行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努力。
在山東,當地設立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碑,碑上還镌刻着捐獻人的名字;在福建,當地紅十字會設立永生天使基金,為捐獻器官的困難家庭提供補助,讓“抱薪者”不寒于風雪……
“有人說我們是最英雄的‘混蛋’,但我覺得我們更像燃起的一個小小的火苗。”山大二院器官捐獻協調員王憲英說, 并不是隻有她一個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全國有這麼多,山東省有很多,濟南也有很多,她覺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有人說,我國的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越來越多,代表着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事業越來越成熟。山大二院器官捐獻協調員劉紅卻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她認為,如果有一天我國沒有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了,就說明我國人體器官捐獻事業真正成熟了。
在器官捐獻協調員看來,生命難能可貴,生命又如履薄冰,唯有愛心,能照亮死亡的永夜。
本文來自【海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