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6-27 04:54:19

在日常生活中

有小夥伴喜歡用

“心跳漏了一拍”

來形容自己受到的刺激很大

其實,心髒漏拍不是誇張的表述

而是真實存在的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1

當沒有在外界刺激的情況下

前一秒還好好的

後一秒心裡就突然“咯噔”一下

這時摸摸自己的脈搏

如果察覺到有心跳停一次的現象

很可能是發生了『早搏』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2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3

一、什麼是早搏?✦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4

(▲圖源網絡)

正常心髒的跳動每次間隔的時間基本相等。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5

(▲圖源網絡)

如果出現突然提前的心跳,醫學上稱為過早搏動(簡稱早搏),摸脈搏時可出現早跳或“漏跳”。

二、早搏是否由心髒病引起?✦

早搏雖是心髒不規律的跳動,但并不都是由疾病造成的。有一類是病理性的,還有一類是生理性的。如果每個正常人都用動态心電圖觀察24個小時,記錄到早搏的人數可以達到70%~80%。所以,當你第一次知道自己有早搏,請不要驚慌。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6

事實上,很多健康人士的早搏,絕大多數屬于功能性早搏。如熬夜、情緒緊張、激動、焦慮,過多地吸煙,大量地飲酒、喝濃茶甚至便秘,都可能會引起早搏。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7

但本身有心髒病、高血壓、擴張性心髒病或者有器質性心髒病的群體,如果心電圖發現有早搏,又有心慌、氣短、胸悶等不适症狀,必須要治療。

不管是病理性的還是心理性的,為确定原因,最好到正規醫院做檢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三、體檢檢出心律不齊是早搏嗎? ✦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8

(圖|vx公共圖片庫)

體檢發現心律不齊的現象,需要根據心律不齊的現象來判斷。

1、窦性心律不齊:

心髒正常跳動就是窦性心律,指由窦房結發出的心跳。如果是窦性心律不齊,這種情況屬于正常的生理性改變。對成人來說,檢查時情緒緊張或檢查前活動過多都可能導緻這種情況。窦性心律不齊較為常見,若沒有明顯心慌等不适,且休息後恢複正常,無須治療

2、早搏:

如果心電圖檢查發現早搏,也稱為期前收縮,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如果是偶發早搏,每分鐘不超過5次,不必治療。若是頻繁發作的早搏,特别是有冠心病家族史或有動脈粥樣硬化等危險因素的患者,出現早搏必須引起重視,建議進一步行24小時動态心電圖,明确早搏的性質及早搏的數量。

四、如何防治早搏?✦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9

(圖|包圖網)

#

1、功能性早搏

對功能性早搏,一般不需藥物治療,但要消除引起早搏的誘因,如戒煙限酒、清淡飲食、适量運動,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少量鎮靜劑,大多數可自行消失。

#

2、器質性早搏

對器質性早搏,首先應治療原發病,如心肌炎者應使用心肌營養藥或激素;冠心病者應使用擴冠藥以改善心肌供血;心衰者應着重改善心功能等等。在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在醫師指導下适當使用抗心律失常藥,就能取得較好療效。

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頭号殺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人數近年來一路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每年有1790萬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相當于每3個死亡病例中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10

當下針對心血管病患者通常采取中西結合的方式。單純口服西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自身病症情況,但是患者容易受到體質、耐藥性、藥效等因素的制約,影響療效。

堅持采用西藥 中藥配合治療,有利于養治結合,保護心腦腎等器官,減少西藥副作用。通脈口服液由丹參、川芎、葛根三味中藥制成,其中,丹參和川芎被《2019中西醫結合腦卒中循證實踐指南》、《2020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中醫診療指南》等心腦血管疾病臨床指南推薦為常用方藥,多用于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自測心髒病的前期表現(心髒突然34)11

▲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使用

綜上,早搏僅僅是一個信号,不必談早博色變。想知道要不要緊?就要看你的心髒本身有沒有問題。當然,如果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要積極配合治療,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養治結合類的中成藥,如通脈口服液,防止疾病惡化!

參考資料&文獻:

[1]侯愛潔.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髒病[J].家庭科學·新健康,2021,8.

[2]毛道朋.早搏的前因後果及防治[J].

[3]高鑄烨.教你讀懂心電圖報告[J].祝您健康,2021,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