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大家好,我是老湯,
咱們今天繼續對論語進行學習,學習章節為《為政篇》的第四節。這個小節非常特别,因為後世很多經典的成語,都出自于此。
首先看一下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等,是不是特别熟悉呢,這段話是孔子最為著名的言論,寥寥數語就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數個階段的經曆,并且按照時間線,從十五歲開始直到70歲,他的道德修養以及哲思境界,是一個逐漸提升的過程。
咱們先對這段話進行一下解釋——“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下求學的志向,三十歲有所成就,打下學業以及事業的基礎;四十歲可以明辨是非,對世事不困惑;50歲的時候,明了天下事物運行的規律;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一切就不感到吃驚了;而到了七十歲,我就達到了一種“我的思想以及行為方式都契合規則規律”的境界了。
看完釋義,您會發現有些地方,會和你之前理解的,有偏差的地方。比如“三十而立”,在人們的印象裡,不是“成家立業”的意思嗎?而“七十而從心所欲”,這裡的“從心所欲”不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嗎?
但事實上,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
一、何謂“三十而立”?
咱們一步一步來,“三十而立”這裡的“立“究竟指的是什麼呢?我們就要跟前邊的話語聯系起來,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孔子學的是什麼呢?學得是“禮”。而在論語中其他的篇章中,也有關于“禮”和“立”的闡述
《論語·泰伯》子曰: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堯曰》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所以,我們也許可以理解為,三十而立,其實是說的“三十知禮”,而這裡的“禮”在孔子所處的年代可以是“周禮”,但是到了我們現代,我們也可以拓展一下,把它理解為“道德修養、學問知識以及價值觀”。
所以,孔子這裡說的“三十而立”,并不是“人到三十,需要事業有成”,而是“知識儲備、道德修養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打下了基礎”的意思。
二、“七十而從心所欲”,到底啥意思?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這三句話,大家的理解一般沒什麼偏差,就不再贅述。咱們這裡具體對“七十而從心所欲”進行一下解析。
很多人會把“從心所欲”理解為“随心所欲”,理解為“人到七十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之前說過,這段話描述的是孔子的一生,并且随着時間的發展,他的道德修養是逐漸提升的。而七十歲時,他到達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樣的解釋,肯定與“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我們還要從“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原文上來進行探究解讀。
仔細解讀這句話,我們不妨先把前面三個字去掉,就會發現其實它是缺少一個一個主語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認為,在這個括号()中,應該添加一個“禮”字,這樣意思就豁然通達了——我做的任何事情,都與禮相合,這樣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正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嗎?
所以,品讀《論語》,三十而立并不是讓你成家立業,七十而從心所欲也并不是讓你做事情随心所欲。好了,這就是我關于《論語》為政篇第四節的學習筆記,一家之言,僅供參考【朗讀者老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