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時代作為日本最後一個封建社會時代,也是舊日本時代上最繁榮穩定的一個時代。
在由德川幕府統治的這260年間,得益于采取了鎖國政策,使得日本在經曆了長久的混亂後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時間。
在這一段時間裡,德川幕府緻力于發展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有個比較明顯的優勢就是,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條件下,除去鹽鐵以外,人們的生活完全可以依靠勞動來自給自足,因此達到穩定的生活,并且具有較高的生産積極性。
而江戶時代的日本,正好通過小農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得國泰民安,還有利于當時日本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随着經濟的發展與進步,社會步入穩定,使得人口劇增,對糧食的需求也變得越來越大,僅靠當前的良田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為了解決問題,德川幕府隻能在财政上進行修整。
于是,眼看财政上的虧損越來越大,德川幕府絞盡腦汁以後,最終想出了開發新田的政策。
一開始的新田開發,是為了緩解人口劇增後帶來的糧食壓力。
新田的開發基本上都是以原有水田的基礎上,稍微擴大一點面積而已。
據統計,在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日本全國的良田的總面積約有3000萬畝地,也是就在200萬公頃,占日本國土總面積(3780萬公頃)的5%。
這對于當時有1200萬人口的日本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再加上,雖然德川幕府統一了全國,但實際是幕藩制,地方管理依然是當地的大名,這樣的和平其實是不穩定的。
誰都有可能為了成為大将軍而再次挑起戰争,不管是大名還是武士,或者是地位最低下的家民。
所以,為了鞏固政權,德川幕府不僅要保留武力,還要穩定民心。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民衆的生活更好,每一餐都可以吃飽。
這樣一來,就可以把民衆反抗的可能降到最低了。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新田的開發并不順利。
德川幕府雖然緻力于發展小農經濟,讓每家每戶都有田可耕,但是,由于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的鐮倉幕府以前的時代,基本上都是以莊園制來發展經濟的。
很多大名地主手裡拿着大面積的良田,其他人隻能為地主耕種,而沒有自己的田地。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沒錢。
不管是大名,還是農民,在經曆了長久的戰亂時期,人們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談何餘錢去開發新田?
再加上,就算一些地方大名手上有點作錢,但是在經曆了漫長的戰争,再加上戰敗,大部分的資産都被德川幕府沒收了,根本就沒有開發新田的餘力。
更别說因為戰争而劇烈縮減的人口問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在新田開發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明顯。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德川幕府真的開發出了新田,那麼新田的歸屬又會引發新的問題。
更有部分手握充足良田的大名,甚至認為新田開發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紛紛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于是,為了穩定大名的情緒,德川幕府的第一階段的新田開發進度十分緩慢。
德川幕府既要想辦法穩定各個地方大名的反對情緒,又要緩解因為社會穩定而導緻的人口劇增而帶來的經濟壓力,新田的開發迫在眉睫。
而這個新田開發,就不能隻是在原有良田的基礎上,稍微向外圍擴展一點點就算了。
因為德川幕府沒錢了,所以不能一邊補貼地方大名,一邊出錢請底層民衆勞動工作,還不能征收過重的稅賦。
在這樣的大環境壓力下,德川幕府提出了減稅的政策,不僅鼓勵地方大名主動參與到新田的開發當中,還鼓吹豪商與農民一起投入到新田的開發當中。
得益于幕府的衆多獎勵政策的頒發,經過100多年的努力開發,日本全國的良田總面積已經達到4500萬畝(約300萬公頃),增長了50%。
良田的面積增加了以後,德川幕府如願緩解了國民的溫飽問題。
人們在解決了溫飽的問題以後,自然就有餘裕去做别的發展,在繁華的江戶時代,不僅有賣茶泡飯的商販,還有居酒屋等各種各樣的服務行業出現。
在1659年,德川幕府做了一項調查,發現江戶北部地區居然有5900多家商行,覆蓋了50多種商品類别,足以說明了江戶時代的繁華。
但是,卻不久以後,德川幕府卻迎來了新的問題,并且變得越來越窮。
原因無它,就是大量的新田得到開發,糧食的産量也越來越高,導緻原本供不應求的糧食變成了供大于求,于是國内經濟自然就進入到通貨膨脹的時代了,剩餘的糧食換不了錢,日益堆積下來,反而增加了經濟負擔。
參與新田開發的地方大名慢慢地受到連累,紛紛開始負債,得不償失。
包括帶頭的德川幕府,也一樣,負債累累。
因為新田開發過度,糧食剩餘太多,再加上鎖國政策,無法内部自行消耗的糧食,成為了德川幕府在新田開發過後,最難處理的問題。
付出的金錢和精力還沒來得及收到回報,新的問題又出現,使得本來就不富裕的德川幕府變得更加貧窮。
為了解決無限制的新田開發導緻的國土荒廢和勞動力不足,以及糧食滞銷等等的問題,德川幕府按下了新田開發的緊急刹車鍵。
首先,在當時新田開發越發成熟的情況下,如果再繼續無限制條件不斷地開發新田的話,那麼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國土荒廢和勞動力不足等小問題了。
國土的長期荒廢必然會引起土地歸屬問題,如果隻是一兩個家庭之間的争奪,那還是小問題,但是如果升級到地方大名的争奪,這樣就很有可能成為引起戰争的導火線,從而再次讓國家陷入混亂。
再者,勞動力長期不足也會催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說當時的日本是允許一夫多妻的,那麼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男人可能會為了增加勞動力而不斷娶妻子,然後再不斷地增加人口,但是卻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耕作新開發的田地,這樣就成為了一個惡性的循環了。
所以,德川幕府不僅是為了穩定财政,更是為了穩定社會,新田的開發政策必須作出改變和調整。
首先,要做的就是幕府的介入,不能再無限制地開發新田,必須要有相關的文書許可,再者需要有幕府相關人士進行監督進行才可以。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阻止新田無限制的開發,還可以使得新開發的田地可以更加便于幕府的管理,而不是像之前新田開發那樣,屬于無歸屬、無證明、無監管的“三無”産物。
然後,新田的再開發必須是由地方大多和當地農民以及幕府相關人士一起商讨後,再進行的。
這樣開發出來的新田不管解決了歸屬問題,還有充足的勞動力跟上,才不至于花費了不少金錢和精力開發出來的新田,到頭來才發現沒人可用。
最後,在新田開發以後,為了節省維護田地的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德川幕府隻能把高度集中的權力一點一點分發出去。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提高農民和商人的地位,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政治權力,可以支配和管理自己的田地。
甚至可以參與到“代官開發新田”的項目當中,行使一部分屬于德川幕府的政治權力來進行新田的開發。
隻是,這樣的做法,雖然讓德川幕府節省了不少新田開發的預算,但是同時,也增加了新開發地的土地所有權的争奪風險。
因為土地的所有權自古以來都是引起紛争的主要問題,所以德川幕府這樣的做法,雖然維護了财政不再繼續虧損,但是卻使得幕藩體制逐漸走向解體。
從農民的土地所有中分化出了一部分地主的土地所有以後,土地所有關系就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再是單純的農民的土地所有和領主的土地所有,幕藩政權也不再能夠毫無保留地剝削無土無地的農民的剩餘勞動力,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土地了。
可以說,新田開發給江戶時代的日本帶來了繁盛的經濟,同時也讓德川幕府一手建立的幕藩體制一步步走向解體。
新田的開發政策不僅給飽受戰争摧殘的社會和德川幕府帶來了新的轉機,也給一直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和商人帶來新的希望。
通過從無到有的生産,人們掌握的不僅是生活的本領,還得到了立身之本的土地。
所以,新田的開發政策是由德川幕府提出的,最能改善舊日本時代人們生活的政策之一。
通過新田的開發政策,不僅帶來了長久的經濟效益,将人們的生活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迎來了聞名的江戶繁榮時代,一方面為日本的近代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還為日本的近代的人文思想發展種下了埋伏的種子。
不得不說,新田的開發政策是德川幕府的一個很先進的決策,讓德川幕府的政權能夠維持了260多年而不倒下。
李曉航,江戶時代新田開發政策的發展與轉變[A],北方論叢,2006年第1期(總第195期),103-10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