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

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9 03:54:46

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有了質的穩步提升,并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了很多曆史性跨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偉)1

清華大學金融系系主任

本報記者 楊井鑫 北京報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有了質的穩步提升,并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了很多曆史性跨越。

回首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的巨變,我國經濟的結構、發展動能及所處的國際環境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看待這些變化?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驅動力在哪兒?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近期專訪了清華大學國家金融學院副院長張偉。

基本面不變

《中國經營報》:經過了十年發展,我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何來看待這種持續的高增長态勢?

張偉:從全球視角看,我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為世界經濟艱難複蘇作出了重大貢獻。2021年,我國GDP總量沖破百萬億元大關,達114萬億元,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突破1萬美元,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我國GDP占全球經濟比重達到18%以上,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總體保持在30%以上。

與世界其餘國家和地區相比,目前全球經濟正處在深度調整期,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基本面保持不變。一方面,全球化正面臨嚴峻的挑戰。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嚴重沖擊。另一方面,全球疫情持續反複、新冠肺炎病毒變異增多給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發展帶來新的不确定性。受此影響,全球供應鍊紊亂、大宗商品漲價、通貨膨脹壓力增加、能源供應緊張等風險因素将持續影響全球經濟。

面對負面沖擊,我國經濟也正經曆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但在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前提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發生變化,中國經濟增長仍有很大潛力,韌性足、空間大。

《中國經營報》:十年前,中國是世界工廠,經濟增長比較依賴于代加工。經過十年發展,中國經濟結構上出現哪些變化?以前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是否也有新變化?

張偉: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面臨着人口老齡化、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明顯增多的國内外風險和挑戰,我國通過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經濟結構經曆明顯調整,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一方面,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在60%以上,消費基礎性作用在增強,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投資、出口結構不斷升級,投資結構持續優化,以5G為代表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要投資領域,生态保護和環境治理領域投資持續增加。出口結構方面,受益于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我國雙向投資結構逐漸形成。

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在經曆新一輪技術革命,數字驅動下的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有了新内涵。投資方面,5G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将持續加快,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擴展消費空間方面,鄉村振興戰略帶來了農村電商新型消費市場,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帶動長尾市場需求的新型消費模式促進消費升級。出口方面,數字經濟拓展了數字貿易的深度和廣度,将成為穩定外貿的重要支撐點。數據顯示,2021年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到了1.98萬億元,增長15%,無接觸交易、短距離配送、在線營銷等優勢成為助力我國跨境電商逆勢突圍的重要着力點。

《中國經營報》:十年來,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中,由以資源消耗型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是比較突出的,你怎麼看待中國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張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20年9月,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标(即“雙碳”目标)。随後,我國将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足以體現國家對實現“雙碳”目标的重視。

過去十年是我國紮實推進綠色發展的十年,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裝機總量和新能源汽車産銷量世界第一。我國綠色信貸增長速度加快,根據人民銀行數據,截至2021年6月末,本外币綠色貸款餘額13.9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4.6個百分點。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間接碳減排效益項目的貸款占全部綠色貸款的67.3%。綠色債券發展較快,碳中和債創新推出,我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市場。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開始起步,商業銀行ESG理财正日益成為另一種非常重要的ESG投資類型。

在經曆了“蒸汽機”工業革命、“電氣化”工業革命和“信息化”科技革命之後,人類正在邁入以“生态文明”為主要特征的新的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我國以實現“雙碳”目标為抓手,能使得經濟實現最優增長,實現産業升級換代,帶動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建築、綠色交通等新業态蓬勃發展,給予我國産業變革機遇。同時,“雙碳”目标的實現要求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力,在賦予我國經濟制度比較優勢的同時,為經濟制度的發展與成熟提供挑戰與機遇。

科技創新驅動

《中國經營報》:在經過十年的高速發展後,中國未來經濟能否延續這種發展态勢?未來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将是什麼?

張偉: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正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确立了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标綱要》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持。

一方面,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壯大了實體經濟,服務于新發展格局。十年來,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會研發經費從1.03萬億元增長到2.79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科研人員隊伍不斷壯大,2021年研發人員總量約為562萬人,是2012年的1.7倍,穩居世界第1位。創新驅動為産業優化升級、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業态蓬勃發展。近年來,新興企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其中一部分經受住行業競争與監管的考驗,逐步成為我國中小微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成果的體現。以新興前沿技術應用培育新産業新業态,超級計算、大數據、區塊鍊、智能技術等加快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技術新模式深刻改變傳統生活方式,産生了數字經濟新業态。

此外,科技創新對中國來說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我們要加快推動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采取強有力措施應對“卡脖子”技術問題。

《中國經營報》:有哪些措施能夠有助于“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呢?

張偉:一方面,完善科技金融體系,加強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對科技自立自強支持力度。我國是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要探索通過貸款、投資聯動,建立起融資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機制,平衡好雙方收益和風險控制能力,做大以科技創新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貸款業務,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業務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加大全鍊條金融支持力度,積極支持科創企業直接融資。科創企業因發展不确定性、輕資産、高風險、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前景不确定、行業整體技術進步快等特點擡高了其融資難度。要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創業投資、銀行信貸、上市融資等多方式全鍊條金融支持力度,這對支持科創企業做大做強意義重大。

《中國經營報》: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可能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張偉:以國際視野看,滞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最新挑戰。按照世界銀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以及歐美各大機構公布的數據,2022年全球通貨膨脹率将接近8%,比去年高3.8個百分點。預計發達國家将接近7%,達到1982年以來的新高;新興市場經濟體将接近10%,達到2008年以來的新高。在通脹高企的同時,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出現加速性回落。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因素導緻部分關鍵生産要素供應中斷,要素市場和産品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全球供應鍊安全堪憂,且人們對經濟增長狀況的預判信心有所不足。而上述影響則通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出口需求下降、全球資本逆轉等途徑對中國經濟帶來一定挑戰。

就中國經濟發展的優勢而言,一方面,中國擁有14億多人口和全球最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正在持續顯現。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适應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國工業制造業最大的競争力就在于其規模優勢,規模效應能夠大幅攤薄制造業的各項成本,包括研發成本、固定投資成本、物流成本、原材料采購成本等,形成規模效應,勞動力成本也會被攤薄。

另一方面,中國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5G等新産業革命方面擁有先發優勢。近年來,中國科技創新按下“快進鍵”,我國高速鐵路、5G網絡等技術世界領先,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搶占一批科技制高點,“中國芯”“智能造”“未來車”“數據港”等硬核技術加快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