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詩文選注?539、經,經典之經,古人以絲線編竹簡,猶今線訂書也經常、經脈乃巠之借;巠,水脈也,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章太炎詩文選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539、經,經典之經,古人以絲線編竹簡,猶今線訂書也。經常、經脈乃巠之借;巠,水脈也。
540、紡,“網絲”,以絲縷縱橫相系。《晉語》“執而紡于庭之槐”,紡于縛陽唐與魚模對轉。曹操曰:“方馬埋輪”,方即縛,乃紡之借。又别義為網絲。
540、緢,氂絲也。氂即毫厘之厘,最細之絲也。“惟緢有稽”者,言毫厘必察也。
541、繙,煩雜當作繙。煩,頭痛也。緐,馬髦飾。《淮南子》:“孔子繙十二經以見老聃”。亦謂繙冤而厭也。
542、終,絿(結)絲也。始終當作冬。
542、練,精簡之稱。單作柬字可也。
543、縵,《漢書》“縵田”,謂田之畎畦未經刻畫者也。《禮記》“操縵”、《周禮》“縵樂”,皆獨唱無和而無文者也,今謂之小曲。
543、絹,或古人專指黃絹,以收麥時其莖之色必已成黃矣。
544、絑,布帛之赤者=絑。朱,赤心木也。
544、纁,大紅;縓,桃紅(赤黃色);赧,梅紅;绛,大紅。
544、缙,缙紳應作搢。搢,臿也,言物可插于紳也。今作缙,甚荒謬。“缙雲氏”者,赤雲也。
544、紅,最淺之紅為紅,深紅之字當作绛,绛古音亦讀紅。
544、绀,即今青蓮色。或謂亦即天青,非也。天青乃玄字之義。
545、缁,古人染黑,先染紅,然後加黑色。
545、纔,今借為才字(始也),因系雙聲也。
545、綟,青間紫色。“流黃”,今沉香色。
545、纚,古人不露發,必以纚先套發,而後冠,故纚即罔巾之類。
545、紞,男人耳環也,系與冕上而垂下者。
545、緌,以二帶系帽為纓,到頸間二帶縛攏打一結者,曰緌。
546、绶,韨維也。古無褲子,惟用韨以蔽其前後。套褲惟軍中用。韨系于帶,所謂韨維也。引申為印绶,蓋古人印亦必系于腰間之帶,故曰挂印。
546、綸,諸葛亮之“綸巾”即以絲绶制之。經綸是引申義。
546、绔,“胫衣”即今套褲。衣下半全身者為㡓。“犢鼻㡓”,《漢書·外戚傳》稱“窮袴”,女人所衣,男子無袴。
547、纕,攘臂=纕臂,蓋擄起袖子以纕束之也。
547、《說文》無綻字,當作袒。袒,破縫也。
547、纍,揚雄《反離騷》之“纍”,言囚在那邊也。蓋纍一訓大索,引申則以大索縛之之人亦曰纍,故纍有囚義。“不以罪死曰纍”,“湘纍”是也。《左傳》“纍臣”“纍囚”,前人注《漢書》“湘纍”不引《左傳》,讀為帶纍之義,謂罪非己作,人所纍也。
548、徽,古人無袴,行路時以衺幅束胫。訓美善,以徽從微聲,媄或作媺聲,即媄之借。訓止者,乃“三糾繩”之引申義。
548、緐,引申為冕上飾。《逸周書》“冕上垂者為緐露”。《春秋緐露》者,潤色春秋也。
549、绁,犬系也。古人牽犬,如李斯牽黃犬等是。
549、绉,一曰戚(俗作蹙,《說文》無蹙字),即俗語所謂“绉眉頭”。
549、䋽,鞋䋽。凡一黨之人稱為一幫,乃倗字之借;封或作堋可證,東蒸對轉。唐稱鞋一雙曰一量(見《匡謬正俗》)。
550、缪,漢人稱自經死曰缪死,乃“摎”之借。綢缪,相絞轉也,引申為纰缪。
550、素,《史記》注:素王,徒守其位而無權一也。孔子素王,有其法而無其位也。太史公素王,眇論與素封同,言富則等于王侯封君也。素,即今白絹。引申為無文飾;再引申為“空”,如“素食”是。
551、房屋寬綽當作窕。《說文》:“窕,深肆極也。”
551、率,先導曰率,後循曰述,故訓循之率乃述之借。率引申為循,與“從人”即“人從我”同為“從”同。大率乃大律之借。《說文》:“律,均布也。”律音轉為類,大率如雲大類也。
551、蟲,大蛇也。古借為虺;虺,守宮也。蟲,今之土骨蛇。一切動物借著蟲旁者,以古無房屋,草居野處,所患者蟲,古無它即無蛇也,于是以蛇表一切動物。
551、蚺,其膽可醫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