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丨餘秋雨
主播丨沈 文
生為中國人,一輩子要承受數不盡的苦惱、憤怒和無聊。但是,有幾個因素使我不忍離開,甚至願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
其中一個,就是唐詩。
這種說法可能得不到太多認同。不少朋友會說:“到了國外仍然可以讀唐詩啊,而且,别的國家也有很多好詩!”
因此,我必須對這件事情多說幾句。
我心中的唐詩,是一種整體存在。存在于羌笛孤城裡,存在于黃河白雲間,存在于空山新雨後,存在于浔陽秋瑟中。
隻要粗通文墨的中國人一見相關的環境,就會立即釋放出潛藏在心中的意象,把眼前的一切卷入詩境。
心中的意象是從很小的時候就潛藏下來的。也許是父母吟誦,也許是老師領讀,反正是前輩教言中最美麗的一種。
父母和老師隻要以唐詩相授,也會自然地消除輩分界限,神情超逸地與晚輩一起走進天性天籁。
于是,唐詩對中國人而言,是一種全方位的美學喚醒:喚醒内心,喚醒山河,喚醒文化傳代,喚醒生存本性。
而且,這種喚醒全然不是出于抽象概念,而是出于感性形象,出于具體細節。這種形象和細節經過時間的篩選,已成為一個龐大民族的集體敏感、通用話語。
有時在異國他鄉也能見到類似于“月落烏啼”、“獨釣寒江”那樣的情景,讓我們産生聯想,但是,那種依附于整體審美文化的神秘詩境,卻不存在。
這就像在遠方發現一所很像自己老家的小屋,或一位酷似自己祖母的老人,雖有一時的喜悅,但略加端詳卻深感失落。
失落了什麼?失落了與生命緊緊相連的全部呼應關系,失落了使自己成為自己的那份真實。
當然,無可替代并不等于美。但唐詩确實是一種大美,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一讀,都能把心靈提升到清醇而又高邁的境界。
回頭一想,這種清醇、高邁本來就屬于自己,或屬于祖先秘傳,隻不過平時被大量瑣事掩埋着。
唐詩如玉杵叩扉,叮叮當當,嗡嗡喤喤,一下子把心扉打開了,讓我們看到一個非常美好的自己。
這個自己,看似稀松平常,居然也能按照遙遠的文字指引,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觀察,最精細的傾聽,最仁愛的同情,最灑脫的超越。
這個自己,看似俗務纏身,居然也能與高山共俯仰,與白雲同翻卷,與滄海齊陰晴。
這個自己,看似學曆不高,居然也能跟上那麼優雅的節奏,那麼铿锵的音韻,那麼華貴的文辭。
這樣一個自己,不管在任何地方都會是稀有的,但由于唐詩,在中國卻成了非常普及的常态存在。
正是這個原因,我才說,怎麼也舍不得離開産生唐詩的土地,甚至願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
我也算是一個走遍世界的人了,對國際間的文化信息并不陌生,當然知道處處有詩意,不會在這個問題上陷入狹隘民族主義的泥坑。
但是正因為看得多了,我也有理由作出一個公平的判斷:就像中國人在宗教音樂和現代舞蹈上遠遠比不上世界上有些民族一樣,而唐詩,則是人類在古典詩歌領域的巍峨巅峰,很難找到可以與它比肩的對象。
動 聽
作者:餘秋雨,中國當代作家、學者,代表作有《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山河之書》等。
主播丨沈文
揚州市朗誦協會理事,江蘇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視《電視詩歌散文》特邀主播。
願每天都是“聲”心明媚的時光。
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
就拉到文末點個“在看”吧~
往期推薦
▪ “我愛你”的36種說法
▪ 家,應該是這樣的……
▪ 故鄉的春雨
▪ 主播說年俗,虎年送祝福!
▪ 遲子建:關于年貨的記憶
▪ 荷包胙裡的年味
▪ 村上春樹:大智若貓
▪ 林清玄:如果老是看着船尾,生命的悲懷是不可免的
▪ 我們“一起向未來”
▪ 祭奠,以國家的名義!
▪ 溫暖的布鞋
▪ 簡媜:人到中年傻一點
▪《漠河舞廳》火了,背後的故事令人淚目
▪ 寫一封信給未來的自己
▪ 愛自己的四句悄悄話
▪ 原來 這才是記者
▪ 林清玄:黑暗的剪影
▪ 人為什麼要善良?這些答案暖極了
▪ 重陽,牽手的感覺真好!
▪ 我的祖國(超燃)
▪ 今天,我們以國之名……
▪ 心若止水
▪ 孟晚舟:回家的路,是世間最暖的歸途
▪ 凡事勿過“度”
▪ 你的成長,需要一點“鈍感力”
▪ 風雨人生路,多備幾把傘
▪ 幸好,我們有莊子
▪ 季羨林:我與東坡詞
▪ 依舊是你窗下的那個少年
▪ 林清玄:寫在水上的字
▪ 席慕蓉:明月夜
▪ 林清玄:什麼才是有品質的生活
▪ 父親是一種形象
▪ 畢淑敏 : 你的容貌,就是你對待生活的樣子
▪ 季羨林:家庭溫馨之道在于一真一忍
▪ 總有美好,踏月而來
▪ 雪小禅:我心素已閑
編輯 | 邱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