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這些詩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離騷》。那麼,“離”和“騷”各是什麼意思呢?
離者,麗也,附麗也。《易·離卦·彖傳》:“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離的意思就是附麗、依附。騷者,不安躁動也。《玉篇》雲:“騷,動也。”《說文》雲:“騷,擾也。”騷字從馬從蚤,跳蚤跑到馬身上,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驅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癢,隻有有機會躺在地上打滾才能蹭蹭癢,所以馬身上有跳蚤,馬一定是躁動不安的,故曰擾也、動也。那麼屈原寫的詩篇為什麼叫《離騷》呢?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國的公室貴族,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體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懷才不遇,反遭小人讒言,被排擠诽謗,并多次被流放。眼見小人誤國,祖國不斷陷入危局,自己卻無能為力,在這種坐立不安、憂思苦悶的狀況下,屈原創作了《離騷》。屈原是楚國的公室貴族,楚國是自己賴以依存的祖國,貴族怎能離開自己的祖國呢,故曰“離”。離者,麗也,附麗也。屈原眼見小人妒賢誤國,自己的祖國被強秦一步步緊逼蠶食,自己卻無能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憂心如焚,故曰“騷”。騷者,動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悲也;“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其忿也;“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其憂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動也。悲之、忿之、憂之、動之,騷而不安也。楚國,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則不忍其亡,眼見其亡則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癢,躁動不安也,這是一種極其難受的狀态和心理,也正是“離騷”最本質的意義。故屈原在這種愛之真、痛之切、憂之深的情況下創作的詩篇,稱為“離騷”。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标志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抒胸臆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将《楚辭》中的代表作“離騷”與《詩經》中最有感染力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由此,“風”就成為《詩經》的代稱,“騷”也就成為《楚辭》的代稱。“風騷”也就成為文彩詩情的代稱。“風”和“騷”就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子夏故壇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