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21:28:38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其籍貫千餘年來衆說紛纭。代表性的說法如下:韓愈自稱“昌黎韓愈”,韓門弟子李翺作《韓公行狀》雲“昌黎某人”;《舊唐書·韓愈傳》雲韓愈“昌黎人”;《新唐書·韓愈傳》雲韓愈“鄧州南陽人”;南宋朱熹《昌黎先生集考異》雲“河内之南陽人”,而“南陽之為河内修武則不可疑者”;清《嘉慶重修一統志》雲“河陽人”。

進入當代,仍是如此。《辭海》韓愈條載:“唐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中國曆史大辭典》史學史卷韓愈條謂:唐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西)人。《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曆史卷韓愈條謂: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

在最近CCTV-10播出的《跟着書本去旅行:尋找李大钊故地——山水之間(下)》更是直接采用舊唐書的說法,教育中學生:“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其宗族本出自河北昌黎。”若稍有求知精神,可以知道河北省的昌黎縣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才設立,唐代(618-907)的韓愈,其家族不可能源自河北昌黎縣。國家的公共頻道猶且如此宣傳,更不用說社會認知。

那麼韓愈為何自稱“昌黎人”,“河陽人”之說有何根據?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河北昌黎人)1

CCTV-10播出的片段

一、韓愈自稱“昌黎韓氏”是唐代中前期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的反映

在韓門弟子李翺的《韓公行狀》中,韓愈自稱“昌黎某人”,《舊唐書·韓愈傳》則據此作“昌黎人”。有本人親承,加上作為正史的《舊唐書》确認,韓愈是“昌黎人”的說法似乎确定無疑,然而隋唐時代并沒有“昌黎”這一地名,今天的河北省昌黎縣更是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才設立。那麼韓愈為何自稱“昌黎人”?

在隋唐實行科舉制之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選官,首先看選拔對象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這裡指的是父祖輩的資曆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相關家族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由中正官詳細掌握。在這樣的制度下,魏晉南北朝的士家大族把持了國家權力,延續着累世公卿的身份。而一個人的出身和地位是通過姓氏的郡望來顯示的,“郡望”從字面上理解,即顯貴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有時也寫作姓望(姓氏所系之地望)。郡望作為高貴家族的标幟,以其極為重要的政治、社會意義,影響着家族群體與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媾關系、仕宦前途等各方面,郡姓憑借高貴的郡望,可以理直氣壯地“平流進取,坐緻公卿”,例如琅琊王氏、隴西李氏、博陵崔氏,即來自琅琊郡的王氏、隴西郡的李氏、博陵郡的崔氏,這幾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累世公卿的士家大族,其他地方的王、李、崔,門第都不如這三地。為了防止冒領出身來做官,魏晉南北朝時期僞造自己姓氏郡望是違法的。這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講究姓氏郡望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風氣。

流及唐代,科舉制的施行,雖然選官不再看出身和門第,姓氏郡望已經不再重要,但郡望仍是維持社會地位與階級婚姻的法寶。一些郡姓雖已“世代衰微,全無冠蓋”,但“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财,以多為貴;而當朝大臣也“慕其祖宗,競結婚媾”,以求提高自己的名望。其影響及于民間,“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是以唐代重視郡望的風氣仍然存在并且更加普遍,時人且以為:“夫人立身在世,姓望為先,若不知之,豈為人子?雖即博學,姓望殊乖。晚長後生,切須披覽”。郡望成為為人處世的必備知識。當時書儀往來,有不寫官爵而署郡望者;士人間初次見面,要互通郡望;撰寫傳記、碑志、歌功頌德及其他一些紀念性文字,郡望也是必要内容之一。由郡望的這種社會意義,加上郡望失去了法律保護,唐代中前期出現普遍的郡望作僞。

韓愈自稱“昌黎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朱熹轉引宋人董逌的評論來說明韓愈為何自稱“昌黎人”:“是時昌黎之族頗盛,故(韓愈)遂稱之(昌黎),亦若所謂言劉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隴西者邪”。當時以昌黎韓氏為貴,韓愈在社會上,無論文人之間的詩詞唱和,還是廟堂之上的交際往來,自稱昌黎韓氏就理所當然了。韓愈自稱的“昌黎人”之“昌黎”實為“昌黎郡”,昌黎郡最早源自東漢時設置的“遼東屬國都尉”(屬國都尉相當于漢代的郡太守),轄六縣:昌遼(昌黎)、賓徒、徒河、無慮、房。三國時,魏國将遼東屬國都尉改為昌黎郡,因為治所在昌黎縣。西晉、十六國、北魏、東魏、北齊皆沿襲設置昌黎郡,隋朝廢昌黎郡。遼東屬國都尉——昌黎郡的轄區相當于今天遼甯省錦州、盤錦等兩市。所以韓愈自稱“昌黎人”,與今天河北省昌黎縣沒有關系。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河北昌黎人)2

西晉時期的昌黎郡

最重要的一點,韓愈自稱出自昌黎韓氏是冒認郡望,到唐代各士家大族的族譜世襲還是基本清晰的,據唐林寶《元和姓纂》與北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韓愈所屬韓氏源于漢弓高侯韓頹當,韓頹當以下韓氏各支系郡望有穎川、南陽、昌黎以及分自穎川的陳留、河東、廣陵等。韓愈屬于颍川韓氏,其譜系如下:頹當裔孫尋,為後漢隴西太守,世居穎川。生司空稜,後徙安定武安,至後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徙居九門,生尚書令、征南大将軍、安定柏(恒)王茂,茂生均,均生叡,叡生仁泰,仁泰生素,素生仲卿,仲卿生會、愈。可見,颍川韓氏一支與昌黎郡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韓愈“韓昌黎”的名聲已經廣為流傳,到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并準其從祀孔廟,更是讓“韓昌黎”之名深入人心。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河北昌黎人)3

河北昌黎縣的韓文公祠

二、韓愈的籍貫是河南孟州人(唐代河陽縣人)

韓愈自稱郡望是“昌黎韓氏”是作僞,這一點很容易發現,北宋主持修撰《新唐書》的歐陽修,提出韓愈是“鄧州南陽人”,然而并未說明依據。韓愈本人一生的足迹與南陽沒有任何關系,那麼“鄧州南陽人”一說中的“南陽”可能是郡望,即“南陽韓氏”。韓愈的遠祖漢弓高侯韓頹當,其玄孫韓骞避王莽之亂,遷居南陽郡堵陽縣,韓愈所屬韓氏一支也發源于此。

關于韓愈在唐代的籍貫相關證據如雪泥鴻爪,仍然可以找到蛛絲馬迹,可以确認韓愈是唐代河陽縣人。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河北昌黎人)4

唐代的河陽縣

證據一:韓愈祖茔在河陽縣。韓愈在貞元十九年(803年)撰寫的《祭十二郎文》說:“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令江南。”又說:“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這裡不僅确切地記載了韓會死後“歸葬河陽”,還說明韓愈的祖茔是在河陽。

證據二:是韓愈及其子死後葬于河陽。唐代文學家皇甫湜在為韓愈撰寫的墓志銘裡說:“十二月丙子薨。明年正月,共孤昶使奉功繼之錄繼訃,以至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韓愈是在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去世的墓志詳明了韓愈死後的葬地是在河南河陽縣。乾隆《孟縣志》對于韓愈父子墓地的記載:韓愈墓,在縣西十五裡韓家莊。韓文公墓前飨堂,在縣西十二裡。韓昶墓在縣西北二十裡蘇家莊即古尹村嶺韓氏祖瑩前。韓昶的墓志銘中記述:“大中九年(1016年)六月三日寝疾,八日終于任。年五十七。其年十二月十五日,葬孟州河陽縣尹村。”昶是愈的長子,是銘撰于宋大中祥符九年,由韓昶之子韓绾手書,刻之于石,樹之于韓昶墓前。

證據三: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嚴格查核。清代為尊敬“文宗”,授予韓愈後裔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作為特殊優禮政策。這就需要對韓愈的世系進行認真地查核,乾隆三年,清政府特準授予河南孟縣韓法祖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這一批準手續是嚴格的,當時的政策落實過程中,關于誰是韓愈後裔正支發生了争訟事件,後經河南兩任巡撫和禮部反複核查,最終确定韓愈後世傳承的标準族譜,後“世系五經博士”繼任要根據和禮部的族譜核對确定人選,堪合是十分嚴格的,“今按世襲,乃朝廷大典,況以大賢後裔,而前此内外多故,紛纭不已。直為從前達部總圖,未經刊出所緻。今後各圖,倘複更有遺失,必緻又增事端。故茲于志前,合并三次所繪,共成一圖,而縣令仇汝瑚兼細查博士九齡以下,現在一輩人數,并列下方,以重先賢嫡裔,将見世臣門第與喬木俱高,先哲雲乃,并勝地而俱永矣。”

韓愈為何位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是河北昌黎人)5

河南孟州的韓文公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