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大熊已向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申請其肉毒杆菌産品 Nabota(又稱:綠毒) 的上市許可,2021年7月,大熊制藥已經在中國完成了Nabota的3期臨床試驗,試驗機構包括以中國整形外科聞名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的上海第九人民醫院。
在3期試驗中,473 名面部嚴重皺紋的患者接受了相同劑量的 Nabota 或 Botox。在總共16周的試驗期内,每4周确認一次皺紋的改善效果,給藥後第四周發現,Nabota給藥組和對照組分别達到了92.2%和86.8的皺紋改善效果。
據我們此前了解,德國肉毒素品牌“西馬”同樣也預計今年拿證,如果大熊制藥的速度快一點,那麼其品牌Nabota很有可能成為國内上市的第五款肉毒素産品。
(nabota産品圖)
2014年大熊制藥推出Nabota,在韓适應症為改善前額和眼部皺紋以及治療中風後的上肢肌肉僵硬和眼睑痙攣。目前為止,Nabota是亞洲唯一獲得美國FDA批準的肉毒素産品,已在美國、歐洲、加拿大等全球55個國家獲得項目許可,并在約80個國家簽訂了出口合同。
據悉,2021年第三季度Nabota的銷售額同比翻了一番,增長85.7%,從113億韓元增至209億韓元,主力貢獻市場為美國和韓國,在巴西、泰國和墨西哥也有較高的業績。
大熊制藥Nabota事業部負責人 Park Sung-soo 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仍具有爆發性的增長潛力,肉毒素産品僅占市場 1%。經過差異化經營戰略,希望在上市後3年内實現中國銷量第一。
在微創注射美容領域,中國的肉毒素市場确實是一個特殊的藍海市場:消費者确實對肉毒素的認知比較充分,接受度也很高,但品牌之間的競争又确實相對較小。
美國最大投行高盛曾預測,2025年中國肉毒毒素市場規模将達6.72億美元,将擴大至15.55億美元。Frost &Sullivan數據也顯示,早在2019年,中國肉毒素終端市場規模就突破48億人民币(2016-2019年複合增長率為31.6%),已經為同期韓國市場的7-8倍。
據韓國食藥局2021年的年度報告,韓國肉毒素産品已多達449個(并非全為醫美注射産品),中國醫美市場的體量大于韓國,而品牌目前為止僅4個,也難怪韓國的肉毒素品牌都“紮堆”地想進入中國市場。
(大熊制藥)
作為韓國處方藥市場的老大,這并不是大熊制藥的美學産品第一次進軍中國,2019年其旗下的玻尿酸品牌婕爾就已成功在中國上市。不過就國内市場來說,玻尿酸品牌從國産到進口,已經多達數十種,并且價格維度廣,從幾百至上萬不等,競争激烈,相比來看,肉毒素市場明顯性價比更高。
那麼市場空間大,就一定意味着好做嗎?
未必。
一方面,水貨市場仍然在擠壓正品産品,多款韓國肉毒素早在多年前就以各種“代購”的方式進入了中國“黑醫美”市場,同時也倚其“韓流”标簽收割着當時對醫美信息了解不夠充分的求美者,在韓流行度高、價格低廉,是消費者選擇他們的主要原因。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曾發布數據,2019年市場上流通的肉毒素假貨和水貨占比70%,正規廠家肉毒素僅占有30%,48.4%的求美者因為價格原因注射過不合規産品。
再者,當市場上僅有衡力和保妥适兩個肉毒素品牌時,求美者的選擇空間本身就小,衡力價格便宜,但彌散度大,保妥适質量更優,但價格貴。既然沒有正規産品來填補衡力與保妥适之間的空缺,求美者踩入“水貨”的坑也是在所難免。
所以當新的肉毒素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首先要奪回的是“水貨”産品的市場。
另一方面,求美者雖然對肉毒素的接受度很高,但是對肉毒素的應用範圍,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大,瘦臉、除皺,已經可以算是求美者對肉毒素的“刻闆印象”。
近些年在大家的努力下,肉毒素瘦肩瘦腿的市場認知已經走出來了,但是随着進入市場的品牌越來越多,品牌與機構勢必要重新塑造求美者對肉毒素的認知,例如肉毒素的提升打法,與玻尿酸或手術項目的聯合治療等,每一個細分應用領域都值得被打透,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有效有深入的醫美科普。
不同的品牌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未來才有機會做到精準營銷。
再回到大熊制藥,雖然它對外的形象是:處方藥老大,但我們發現,在美業方面,大熊制藥的産品線也非常豐富,除玻尿酸産品與肉毒素産品外,大熊制藥旗下還有醫美級護膚品Easyde怡之露、ESTHEMED怡思美、藥妝品牌Cellisys希麗思,還有表皮生長因子(EGF)和生長激素(Caretropin)等,這一點與國内的上遊廠商相似,從醫美到生美,全面覆蓋消費者的求美需求。
中國的第五款肉毒素到底是韓國大熊制藥的Nabota“綠毒”,還是德國Merz制藥旗下的Xeomin“西馬”?他們又會如何在市場上找準定位?我們目前隻能等待時間的答案。
參考資料來源:Korea IT Times;KBR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