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2:36:26

曾經,日常出行隻有靠“雙腳丈量”,那時候人們的活動半徑,大約不超過5公裡;曾經,出遠門幾乎隻有乘火車這一種方式,在铿铿锵锵的聲響和走走停停的等待中,慢慢奔向遠方;曾經,“三轉”之一的自行車還是奢侈品,更别提擁有小汽車了;曾經,孩子們看到飛機掠過,會激動地尖叫不已……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出行方式有哪些變化)1

1976年5月4日,廣州中心大街汽車站。阿德裡亞諾·馬達羅(意大利)攝

改革開放40年,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交通出行翻天覆地的巨變,是讓他們感觸最深的變革之一。透過“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的一幅幅老照片、一幕幕新場景,年齡稍大的觀衆互相感慨,分享着一個個青春歲月的故事;年輕觀衆則靜靜聆聽,不時發出一聲聲感歎……人們回顧着過往出行的點點滴滴,也感受着現代交通帶來的時代變革。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出行方式有哪些變化)2

1986年,北京長安街。上海牌轎車。閻雷(法國) 攝

“1964年,我曾坐火車來過一次北京,整整一連花了好多天。現在坐高鐵到北京,12個小時就到了,真是太快了!”面對展出的一列高鐵模型,來自重慶的69歲退休教師缪明聰感慨萬分。“媽媽,現在不僅高鐵發達,航班也很多,坐飛機到重慶隻要3個小時,我一定多回老家看您去!”今年40歲的兒子邵渝在一旁說道。

地理距離的重重阻隔,割舍不斷人們的濃濃親情和鄉愁。曾經,每年春運中那一節節綠皮火車車廂,既承載着歸家路途的艱辛,也寄托着對家鄉的思念。然而40年前,全國鐵路平均時速不到40公裡,人們多麼希望那歸家的列車,能再快一點,更快一點。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出行方式有哪些變化)3

“複興号”中國标準動車組在北京南站首發。人民網記者 史家民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截至2017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12.7萬公裡,較1978年增長145.6%。其中,高鐵2.5萬公裡,占世界高鐵總裡程的66.3%,居世界第一位。全國鐵路客運量從1978年的8.15億人次,增長至2017年的30.84億人次。如今,時速350公裡的“複興号”高鐵動車組越來越多。從北京到上海大約1300公裡的距離,幾十年前幾乎要一天一夜,現在最快隻要4個多小時。鐵路建設的迅猛發展,大大壓縮了時空距離。

從出行道路看改革開放40年變化(出行方式有哪些變化)4

“鲲龍”AG600在廣東珠海等待首飛。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不僅是鐵路建設,改革開放40年來,公路、航空等各種方式的交通出行建設全面發力。公路通車裡程從1978年的89.02萬公裡增長至2017年的477.35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從無到有,2017年底達到13.65萬公裡,規模世界第一。40年來,中國航空運輸量由230.9萬人次增長到5.52億人次,位居世界第二位。

展廳裡一組今昔對比照片,讓不少人駐足觀看。其中一張照片展現的是1994年成都火車北站售票大廳,摩肩接踵擠滿了排隊買票的乘客,有的甚至為了買票打着地鋪、通宵達旦;而另一張照片,則展現了如今各火車站基本實現了旅客自主取票。

如今,随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大數據的運用,人們通過網絡“動動指尖”即可購票。“12306現在日均頁面浏覽量達到556.7億次,最高峰時頁面浏覽量達813.4億次,1小時最高點擊量近60億次,平均每秒約165萬次。處理能力達到每天1500萬張。”鐵科院電子所副所長朱建生說,現在互聯網包括手機app售票量占總售票量的6成以上,大城市超過8成。

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普及運用,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交通出行便捷。曾經,一下高速公路出口,總有人在路邊高舉“帶路”的大牌子;如今,随着手機導航的普及,幾乎不再由人來大費周折地帶路了。曾經,想打車時,站在路邊等待和招手是唯一途徑;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隻需拿起手機預約,就能暢享“一鍵出行”;曾經,自備自行車是短途出行的必須品;如今,隻需掃個二維碼就能輕松騎行共享單車……

改革開放40年交通出行建設的偉大變革,讓我們實現了從“用腳丈量”到日行千裡的便利快捷,感受時空距離從“千裡共婵娟”拉近到“天涯若比鄰”的時代變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