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北夢木兮勾原創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導語“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豆瓣9.3分的影視經典之作——《放牛班的春天》。
下班回家打開電腦,在這個夏初的晚上又重溫了這部最偉大的教育影片之一。看完這部電影,教育學專業畢業的我觸良多。
影響一個孩子一生的教育到底是怎樣的呢?完美的老師需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在正确的引導下茁壯成長?被打上壞孩子标簽的學生們真的都已經無藥可救,不值得我們再對他們進行教育了麼?考試不及格的孩子身上真的就不存在閃光點麼?
這部影片用97分鐘的時間,用一個音樂老師和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之間的故事,給我們解答了這些問題。
由法國導演克裡斯托弗·巴拉蒂導演的法語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49年那個春天,性格沉靜的音樂老師馬修特來到撫育院,面對一群已經被其他人打上“壞孩子”标簽的男孩,他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孩子們頑劣又不學無術的狀況。懷才不遇的他重新創作音樂作品,在“池塘之底”學校組建合唱團,最終用音樂叩開了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作為導演的長篇處女作,本片一上映就斬獲多項大獎。直到今天,這部電影也常年占據電影榜單的A-list。
電影講述的故事簡單平淡,之所以影響如此深遠,是因為它觸動了我們内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簡單的故事引起了我們的共鳴,讓我們看過以後有所思考。
1. 沒有一個孩子是可以被放棄的
初次看這部電影,影片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明明是一部教育題材的電影,為什麼要用放牛班來形容呢。電影假借放牛這個含貶義的詞彙,形容池塘之底學校裡那些大家眼中的差生們,法語“les choristes”,翻譯過來就是沒有希望的孩子們,不學無術,長大就回家放牛吧。
可偏偏是這樣一群本該去“放牛”的孩子,在馬修老師的循循善誘下,組建了能為伯爵夫人演唱的優秀合唱團,還在這群孩子中培養出了日後偉大的音樂家皮埃爾。
這不禁引起我的深思,差生真的很差麼?是這群孩子本身就無可救藥,還是缺少那雙發現他們才華的眼睛呢?
馬修在面對誤傷學校校工的萊克,面對在黑闆上胡亂塗鴉的皮埃爾,甚至面對“資深”小混混蒙東時,他都是給予最真摯的關懷。
當孩子們在寝室裡唱着嘲笑他的“秃頭之歌”時,他沒有生氣,反而還幫孩子們糾正音準問題。他從譏諷他沒有頭發的歌聲中還發現了幾幅好嗓子,從而組建了池塘之底合唱團。他積極地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他的教學中,并不因為誰調皮搗蛋就放棄誰,他明白教育的真谛在于讓每個孩子都接受平等的教育,沒有一個孩子應該被放棄。
我突然想起了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片中執拗的魏敏芝老師也是秉承這樣的信念,堅持讓班上的28個學生到學校上課。
可能正是因為馬修老師這樣的堅持,才讓這群本該去放牛的孩子們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讓他們的未來變得閃閃發光。也是因為這種誠心的堅持,在本來充滿陰霾的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2.用發現的眼光去尋找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電影的主故事線讓人十分動容。當已至暮年的指揮家皮埃爾回憶起馬修的時候,雖然已經過去了五十年,但當時發生的事情仍讓皮埃爾曆曆在目。
那時候,他在黑闆上畫馬修的秃頭惡搞畫像時,馬修不但沒有惱羞成怒,反而也調侃一般在黑闆上畫下皮埃爾的畫像;是馬修讓他擔任合唱團的主力;即使在和馬修鬧别扭以後,馬修還是不計前嫌地在伯爵夫人觀看演出的時候,給他獨唱的機會,給他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是馬修建議他就讀專業的音樂學院,獲得深造的機會。
正是因為馬修老師發現了皮埃爾的可塑之處,用真誠的心去教導這個曾經頑劣、調皮的孩子,用發自内心的善意去對待皮埃爾身上閃閃發光的天資,最終才改變了皮埃爾。讓他有機會成為如今那個站在熠熠生輝的舞台上,散發着耀眼光芒的偉大指揮家。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不管孩子天資有多麼薄弱,隻要他身上有一個閃光點,他就是可教之才,值得我們因材施教地去引導他,幫助他。
3.每個孩子需要的都是愛心 耐心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而本片中娓娓道來的故事也恰恰是這句話最完美的诠釋。
馬修剛到學校的時候,還是寒風呼嘯的嚴冬,當時的他正處于人生的低谷。 而他要面對的,也是一群幾乎被所有人放棄的學生。但不同于校長咆哮式與近乎虐待的棍棒教育方式,他用自己的真誠、努力和善意化解冷漠。
他相信:每一個表面上調皮搗蛋的孩子,内心都住着一位聖潔的天使。于是,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裡,他們最終通過音樂,互相救贖。
馬修老師給予每一個孩子他的真誠與關愛,相比于簡單粗暴的咆哮訓斥與棍棒體罰,他更願意選擇耐心的溝通,讓孩子們從心底明白他的初衷,發自内心的願意去做出改變,而不是因為畏懼而表現出表象的順從。
另外,電影中還有一點讓我動容——請不要忽視孩子們對善惡的分辨能力。
進入成人世界以後,我們會在成長的路上戴上面具,學會僞裝。而那些天真純潔的孩子們,卻還保留着衡量善惡最公平的标尺。
在他們的世界裡,所有的情感都是透明的。他們還沒有學會陽奉陰違,你對他們的付出都會得到加倍的償還;給予他們的所有善意,最終也都會得到溫柔的反彈。
故事的最後,馬修老師不得不離開學校,學生們因為懼怕校長而不能出面送别馬修老師。他們親手疊出一個個紙飛機,紙飛機從窗口飛出,路過的馬修老師看着從天上落下的一片一片的紙飛機,原本失落的臉上也浮現出了笑容。他明白,他的辛勤付出換來了孩子們對他的認可,而孩子們也因他的出現而有了質的改變。
發生在放牛班孩子們身上的如同奇迹一般的改變,便是馬修老師不放棄的力量。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了教育過程中愛的魅力和重要性,而教育這兩個字,本身也是我們一生無法繞過的話題。
孩童時,我們要接受教育,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長大後,我們要擔起教育者的義務,去教育我們的子女和後輩。
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以後,不妨換位思考一下,當初年幼時,我們希望得到怎樣的關懷?
而當我們真的為人父母以後,我們又應該秉持怎樣的育兒觀?
最偉大的教育往往來自于内心中最純粹的愛,孩子們對愛的感知是靈敏的,他們需要我們的真誠,我們的關愛。唯有這樣,教育才能真的觸及靈魂的去改變一個孩子,而在愛的澆灌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身上也會帶着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