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對孟子的稱呼

古人對孟子的稱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6 15:40:4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近日,有網友發文稱,在自己記憶中,早年學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學的是“斯人”,但發現現在的課本變成了“是人”。文章發出後,引發網友廣泛熱議,并一度登上熱搜。

目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還是斯人#的微博話題閱讀量已超3.2億。大部分網友表示,學的絕對是“斯人”,這段話背得滾瓜爛熟;也有少數網友稱,學的确實是“是人”。

古人對孟子的稱呼(是人還是斯人)1

網友評論。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對媒體表示,該出版社從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從未有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此外,有網友評論稱,在四庫全書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經》(漢·趙岐 注)等古籍中,也都為“是人”的寫法。

記者查閱人教版2017年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也發現,在《三章》這篇課文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章裡,這段話的确寫為“是人”。

古人對孟子的稱呼(是人還是斯人)2

人教版2017年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封面及内文。

為什麼大部分網友覺得是“斯人”?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彭玉平認為,早期文本應該都是用“是人”,“斯人”的說法目前比較流行,主要是因為現代漢語更習慣“斯人”的用法,這種表述更接近現代人的語言習慣。

彭玉平說,“斯”和“是”兩個字,意思是一樣的,都表示“這”,至于如何由“是”變成了“斯”,這就要細細追尋了。“不過,對于普通讀者來說,這個問題不用太計較,一般不影響準确交流。”

“《孟子》原典和後世的著錄與引用均作‘是人’,‘斯人’的用法可能是從明清小說開始的。類似的異文有陶淵明詩‘其人雖已沒’,一作‘斯人雖已沒’。從深層次來說,‘是人’‘其人’和‘斯人’屬于古籍校勘的問題。”暨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古籍研究所教授王京州說,大衆的印象當作“斯人”,或與“斯人”更符合我們對古典語言的想象有關,如“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獨憔悴”等。王京州說,經典文本中其實存在很多比“是人”“斯人”更重要的異文問題,如“高山仰止”與“高山仰之”、“牛馬走”與“先馬走”等。

“‘咬文嚼字’是文人、學者的工作和習慣,在網絡發達的今天,一起‘咬文嚼字’的群體擴大了。”王京州說,尤其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這種耳熟能詳的古人名言,更容易引起公衆的讨論,這也是一種古典情懷的體現。

廣東實驗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謝家祭表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中“是”四聲 ,“人”二聲,兩個字連讀,讀快了“是”的四聲就比較容易變成一聲。這篇經典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是必背課文,大家在上中學的時候都要求背誦,多數同學平時背課文都會速度比較快,容易混淆。

“‘斯人’一詞古文用得比較多,出現頻率遠遠高于‘是人’。”謝家祭介紹,中學也有一篇經典課文《嶽陽樓記》,其中有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斯人”的“斯”又正好是一聲。人的記憶有的時候是不可靠的,可能會發生“移植”,于是“是人”慢慢地就容易被記憶改造成“斯人”。

你學的是“是人”還是“斯人”?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記者】汪祥波 馬立敏 陳理

【作者】 馬立敏;汪祥波;陳理

廣東教育頭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