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讨論莊子生命哲學的現實意義

讨論莊子生命哲學的現實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07:44:21

讨論莊子生命哲學的現實意義(專家解讀莊子人生哲學與當代意義)1

随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二律背反的現象也日漸突出。如何由物質上的“富”轉為精神上的“貴”便成了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4月14日,“中華經典與職業倫理”系列講座在深圳圖書館南書房舉行,特邀主講嘉賓廣州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徐平華,以解讀道家經典《莊子》為切入點,為廣大讀者深度剖析了“‘齊物’與‘逍遙’———莊子人生哲學與當代意義”。

“齊物”與“逍遙”兩個維度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曾言:“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大樹的根在道家”。以生命的學問為基本特征的中華文化裡,始終保持着對人的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對身心兼修的追求。這個根,同樣也在道家。道家以尚自然、重人、貴生為基本旨要,對于人生哲學有着非常深入且精義的探讨與總結。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雖生活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其人生哲學也是道家生命精神的一個集中體現,對我國的隐土思想、自由人格、藝術精神産生着深遠影響,對解決當下人們精神上的“貧乏”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據了解,莊子人生哲學中包括“齊物”與“逍遙”兩個維度。一是要“齊物”,“齊”有破除、超越、轉化的意思。大千世界,芸芸衆生,質同而形異,本沒有小大、輕重、高下、尊卑等區别,無所謂齊與不齊。徐平華認為,人們在對外物進行分等級、立标簽的同時,自己從而有了分别對待之心。“物”的範疇從身外之物延展開來,由此而生思想、觀念等的分歧,這也是世間不和,淪于争執的一大根源。徐平華指出,每個人既是社會關系中的一環,也是屬于自然界的一分子,需要明白的是,對萬物的區分是相對的、暫時的,我們應消解自我,破除是非、打通彼此,站在“道”的高度去參照萬物,觀照萬物。“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齊物’,那麼自我就消失了,對立就消失了,差别也就消失了。沒有了分别之心,精神與萬化的冥合中,關于生死、美醜等的争辯也就不存在了。”

召喚人們返歸生命的本然狀态

二是要“逍遙”,包括“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的遊世意識,“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逍遙精神,“無待”、“無己”的人生境界。“逍遙”又寫作“消搖”,“消”有消釋、排遣的意思,“搖”有擺動的意思,從字義上看,逍遙是要通過消減、舍放一些東西,譬如人類所欲望的一切财富、權利、地位、名譽、身份等,來達到一種自由的境界。莊子通過大鵬的意象來表達逍遙,但大鵬要借助自身厚積之功(身體大),外部絕佳時機(風勢大)才能飛起來,仍是有條件、有限制的、有待的逍遙。莊子認為,“無待”的逍遙才是最高的逍遙,并提出了“心齋”、“坐忘”等修養工夫,即内要消解物我彼此的界限,去除是非得失的計較;外要無所依傍,破除世間一切對心靈的羁絆,入于無待之境,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忘我境界,從而獲得充分的、絕對的、自由的逍遙,在精神的境域中像蝴蝶一樣任意翻飛。

徐平華指出,無論在什麼時代,如果一個人完全為外物所奴役,以肉身的享受、财富的斂積、地位的攀升等為目标,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價值與意義。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自然主義的生活方式,召喚人們返歸生命的本然狀态,要人以徹底的、理性的自覺,去實現一種非物質的、非功利的人生追求,這其中有大量人格修養論與生命境界論的内容,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反複咀嚼的。所以,要遠離富而不貴的陷阱,避免“窮得隻剩下錢”的窘迫,深受困擾的當代人可把古聖往賢“無用之大用”的人生智慧,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去,促使由“富”到“貴”的轉變,不但物質上富起來,精神上也貴起來,實現心靈的超越、精神的自由,逍遙遊于世間。

本次講座由深圳圖書館、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商務印書館深圳分館主辦,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為深圳市文化事業建設費及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本版采寫:福田通記者 張馨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