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漿面條啥牌子好吃?劉悅正月初七的黎明,一聲“豆腐”的叫賣,打破了寂靜的城市,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粉漿面條啥牌子好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劉悅
正月初七的黎明,一聲“豆腐”的叫賣,打破了寂靜的城市。
年過完了,生活的軌迹恢複了正常。
不用開窗就可以知道,那位一年四季天天早晨,賣自己磨的豆腐的老人,開始新的一年忙碌了。
老人騎着着三輪車沿街叫賣,每天天不亮準時到達,一個買包子的小鋪前。
車上擺了十托豆腐和幾盆涼粉、焖子。還有一個保溫桶裡面裝的是粉漿面條。有幾次從他身邊經過的時候,正好遇上揭開鍋蓋,一股濃厚的熱香撲鼻而來。看着有的人一碗在手,據車大啖,不斷的評價面條醇香耐嚼,面湯酸而不酷,濃淡适口,非常過瘾。有愛好者一連兩碗,吃得大汗淋漓,留下一個字“爽”。這真是吃得通體舒暢。
冬天的早晨,不論是買豆腐的還是行人,喝完立刻感覺身子暖暖的,一邊走一邊回味着,這種實惠的小吃。
粉漿你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漿何物,北京的豆汁你沒有喝過,從電視劇、電影中總會了解一些。粉漿就是和豆汁差不多類似的一種食品,将綠豆研磨後,放置容器中,讓其自然發酵至有酸腐味道出現,就是有這股似酸似腐的味道,才獲得知音者的喜愛。
粉漿是很講究的,它是用制作綠豆澱粉過濾出來的漿水制作而成,喜歡的人稱之為美味,吃不慣的卻嗤之以鼻。粉漿面條和豆汁一樣,受衆人群相當兩極化,喜歡的人對它死心塌地,不喜歡的人對它避之不及。
傳說粉漿面條是起源于河南省方城縣,據傳在明朝正德年間,該縣一個姓史的人開了個飯店,生意很興隆。有一年小麥歉收,豌豆豐收,飯店天天賣豌豆面飯,一時生意蕭條。
京城一位欽差大臣帶 随從路過此店吃飯,店主因無上等米菜下鍋急得團團轉。當他看到盆裡磨碎的豌豆和桌上的面條時,急中生智,用椒葉、藿香等作作料,用豌豆漿作湯下入面條,做了一鍋豌豆漿面條。
欽差大臣吃後十分滿意。此後店主便新增了粉漿面條這一食譜,小店生意又興旺起來,從此,這粉漿面條便成了一道名吃。
還有說東漢年間,光武帝劉秀為躲避王莽追殺,日夜奔走,數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讨些飯食,可主人貧窮,隻有幾把幹面條,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磨的漿水。劉秀饑餓難耐也顧不了許多,主人就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内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面而來,吃得那叫津津有味。
劉秀當了皇帝,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于禦宴中就有了粉漿面條這道菜。然而對比粉漿面條發源地的說法,這個傳說有攀富權貴,弄一個好出身的嫌疑。
正宗的多為一些雜糧面,面條一定要細。最重要的一點是粉漿,這粉漿的好壞,直接決定整個小吃的味道。
做面條時,先吧酸漿倒在鍋裡煮至80℃,漿水的表層泛起一層白沫,這時,要用勺子輕輕打漿,漿沫消失後,漿體就變得細膩光滑,接着再下面條等其他調料即可。
從形狀上看微綠的豆漿裡,有一厘米寬的寬面、窄如韭葉的窄面、細如發絲的龍須面,也有菱形的面葉兒、綿長不規則的面片等。
原來的菜碼也就是幾種,現在是十幾種時令小菜,像酸白菜丁、黃瓜丁、芹菜丁、榨菜絲、雪菜丁、黃豆等等 ,不過這些都是事先腌制好的,已經入了味。
從味道上說,有淡味、鹹味、辣味、酸味等。可見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所以,這吃起來,味道不用再說了。
時代變遷,粉漿面條以色彩悅目,酸辣利口,消食開胃的特色留傳之今。經過數代廚師精心配料調制,适應了當代人的口感,更誘使愛好者,不離不棄那濃濃的香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