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天亮得晚,雲陰沉沉一片,要下雪的樣子。
六點多鐘,蘇同學背着書包出了家門,手插在兜裡,摩挲着月票,腳下深深淺淺地踩着新生裡曲折的巷道,去車站等公交。
天冷車早人不多,蘇同學把自己整張臉埋進棉猴領子裡,随着車晃晃悠悠,硬是迷糊了個回籠覺。
這是1965年,自秋季入學以來,蘇同學已往返新生裡與萬寨港3個月有餘。
萬寨港,這個在90年代騰飛的“京杭運河第一港”,此時還隻是徐州北郊一個建成不到三分之一的港口。
蘇同學在那裡上學,學校全稱是“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職業學校”,徐州人稱之為“航校”。
1965年,航校萌新蘇同學
着實是挺遠的一個地方,邊兒上就是京杭大運河。
可遠也有遠的好處,沒了城區的喧嚣,再有大河加持,就連風景都淨了幾分。
逢一個天氣好的時候,從他們學校的小樓上看過去,運河落日蒼涼壯美,周邊歸霞晚照,雲水迢迢,不由得就讓人感歎,這才配得上“萬古風流”幾個字。
1994版《徐州市志》在提及萬寨港的時候,這樣寫道:
“1958年,交通部投資2億元,對蘇北段運河徐州至揚州長404公裡的航道,按二級航道标準,進行初步整治。同時,籌建萬寨港。1959年,工程開始施工,先後征用土地1000多畝,相繼建設港池、碼頭、辦公樓,食堂、水塔、船廠、技校、家屬宿舍及小學校等建築物,1961年,共完成投資644.5萬元,同年,由于國家經濟困難,港口停建。”
1964年,從湛江來徐建港的交通部航務局再度遷移,一部分人留下來,辦起了航校。那幾排新建起的樓房就成了航校的教學和生活區。
跟當時一些沒有新校舍,因陋就簡辦起的學校相比,航校3座教學樓和15座職工宿舍的起步規模簡直稱得上“奢華”。然而,航校在徐州的曆史裡卻短得驚人,自1964年招生,到1967年被迫停課,僅招收了兩屆學生。
後來,航校改換門庭(70年代初,留校的教職員工在原址辦起了船用閥門廠),重辦船校(1984年辦徐州船舶工業學校),南遷九江(1986年學校遷南京、九江),輾轉半個世紀,學生四散天涯。
離開時,紅磚熠熠;歸來處,草木雜蕪。
于是,大運河畔那18座小紅樓,連同來不及建起隻打了地基的空地,便成了航校人心裡永遠的白月光。
1976年,蘇同學已經成了徐州船用閥門廠的蘇師傅。
△大運河的晨曦與黃昏
△學校的東面就是京杭大運河。航校教學區3棟,職工宿舍15棟,合計18棟樓房
△當年計劃建設21棟住宅,建設過程中由于國家經濟調整,三棟已經打好地基的樓房停建。
△參加拍攝的攝影師:胡永雪、張建設、孫景堂、劉水、潘小俠、秦洪、馮偉甯、祝婕、陳留柱、光線
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職業學校1964年面向徐州地區招生,第一屆開辦四個班級,水手班、業務班、機械一班、機械二班,共167人,學制兩年,畢業包分配。
1965年第二屆開辦了兩個班。
航校畢業生分别分配到交通部天津第一工程處、交通部青島第二工程處、交通部大連第三工程處等地。
工作内容主要以碼頭建設為主。
還有一批學生留在了航校。
△航校教學樓。
△老師的辦公室
△操場
攝影:陳留柱
攝影:陳留柱
△櫃子還是那時的櫃子,帶着鮮明的時代特色
△天花闆破了,露出裡面的蘆葦
△電鈴很久沒有響過了
△職工宿舍區15座整齊的二層紅磚樓
航校大門還在原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