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奸不商
“無奸不商”本為“無尖不商”。
所謂“無尖”其實跟古代用來度量的器具——鬥有關。古代米商做生意時,将鬥裝滿後,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出尖兒來,通過這樣的行為以博得回頭客,所以叫無尖不商。
如果是把“尖”換成“奸”,那就變成做生意的沒有一個好人了,兩個意思剛好反了過來。
不過按今天的情形來看,為了利潤很多商人盡是變着法兒地想賺你的錢,下限越來越低,“無奸不商”倒是有點名副其實的味道了。
二、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一讀就能讀出不對來,前半句明明是把人往好了勸,說的是胸襟寬廣,下半句怎麼就直接調轉方向,鼓勵人惡毒陰損了呢?
原來,“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是一句民間諺語,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前面是“量”,後面是“度”,不管是君子還是大丈夫,都應該有大的氣量。雖然不是很工整,但也是運用了對仗,一個有氣魄、胸懷坦蕩的男人形象就躍然于紙上。
本來是很美好的一個句子,以訛傳訛地久了,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挂在嘴邊的口頭禅。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經常在電視上看到,壞人幹壞事前總會說上一句:“無毒不丈夫!”,聽得次數多了,潛移默化之下,我們甚至也會對這句話産生微妙的認同感,真的不是一件好事。
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大夫地位尊貴,犯了法也不能對他用刑;平民地位卑下,則不需要以禮待之。頗有一種古時候上層社會和底層賤民的割裂感,好像還挺符合大部分人對古代的想象的。
這句話現在的用法好像也是如此,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然而,《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傳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節不可不厲也。”這句話就是說士大夫不可以不恪守節操,為什麼呢?因為士大夫是有社會地位、有身份的人,萬一犯法,被法制裁了,就是極大恥辱,是很丢人的,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作為士大夫,更要嚴格要求自己,恪守節操,謹遵法度!
有的電視劇會有這樣的場面:朝堂上一個大臣犯了錯,皇帝打算治他的罪,馬上就有别的大臣跳出來說“刑不上大夫”,然後一頓忽悠,皇帝最後隻能把重罰變為小懲小戒。
這句話為什麼變味兒呢?我們知道古代做文官的都是讀書人,是儒生,儒家經典的解釋權都在他們手裡,可能是為了脫罪才會這麼解釋,這可是至聖先師孔子說的,那可不就是免罪金牌了嘛。這就是人心不古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