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

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2 00:14:19

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老子的《道德經》隻有5000多字,字字都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在文中提出的人生三次覺醒,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人生三次覺醒的境界)1

讀完老子的道德經心得體會

老子的《道德經》隻有5000多字,字字都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他在文中提出的人生三次覺醒,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人生修行,修的是内在的覺醒。老子認為,人生至少要有三次覺醒,每一次覺醒,都讓自己的人生達到一個新的境界。他的學說雖然深奧難懂,卻很值得我們認真品味和深思。

相對于老子的《道德經》,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就顯得通俗易懂。站在人生三境界角度,再琢磨和感悟老子的人生三次覺醒,就會讓我們有一個豁然開朗的清醒。

老子作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修身、養性、治國、齊家、平天下”的思想,是世間不可多得的智慧财富。 人生就是一個覺醒的過程。人生在世,往往會被虛妄的外相所迷惑,困于成敗,迷于名利,陷于得失。所謂的覺醒,就是要打破外在的虛相,提升自己内在的境界,從而回歸自然本真,領悟自然大道的真谛。

覺醒決定境界。有什麼樣的境界,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老子提出的人生三次覺醒,分别是:反省自己,認識自我;順應自然、惟道是從;上善若水,無我人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巧妙地借用古代三位詞學大家的名句:北宋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南宋柳永的“一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和辛棄疾的“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把這三句有關人間男女私情的詞,巧妙地引申為人生的三種境界。即登高望遠、認識自我;锲而不舍、回歸本真;有無歸一,無相随緣。

老子的人生三次覺醒說和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是那麼地相契巧合。覺醒和境界,兩者表現為因果,有時也會是因果交融。但在總體上說,覺醒程度不同,達到的境界就不同,人生的命運也會不同。這種人生的智慧,應該成為我們一生的不懈追求。

老子在《道德經》第七十一章中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認識真實的自己,這是人生的第一次覺醒。一個人知道自己的不知,隻是可以理解的“尚矣”;而不知道自己的不知,卻是一種“病也”的愚昧。一個人隻有反省和認識自己的不知,不斷改正完善,才有自知之明,“故知之始己”,實現自我突破。

人生就是一種不斷突破自己的過程,用哲學語言說,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真正有智慧的的人,都會經常反省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知,突破自我的局限,變小我為大我,才能走向人生的覺醒。

如何突破自我?唯有登高遠望。登高遠望,才能發現自我的缺陷,找準覺醒的方向。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讓我們找到了覺醒的“法門”,從而實現自己的覺醒。人處亂世,思慮渺茫,不知前路何方時,唯有登高遠望,“望盡”廣遠寥廓的天涯路,才能不被煙霧迷惑,看清前行的方向。正如宇航員一樣,在遼闊的太空,放眼遠眺蒼穹,一眼就看了它的無限寬廣,就連諾大的地球,竟能盡收眼底。用這樣的視野反觀自己,覺得隻是滄海一粟。心懷浩瀚的大宇宙,看到自己的渺小,就寬廣了自己的胸懷。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一章中講:“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惚兮恍兮”。順應自然,惟道是從,這是人生的第二次覺醒。“孔德之容”即是道的一種形态。現代人一切都着眼于物,而老子卻着眼于“道”,而且是“惟道是從”。如果專注當下,唯道是從,而不是“惟恍惟惚”,就不會被雜念牽絆,不會對未來擔憂,也不會因過往悔恨,隻會順應自然道法前行。一個人如果“道”的境界越高深,對世界的認識就越深刻,收獲的内心越平靜。不然就不能超越“物”的羁絆,做出有違“孔德之容”的傻事。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所表達的正是這種意境。對“道”锲而不舍的追求,人雖然瘦了,面容雖然憔悴了,但依然“終不悔”。這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對人生境界的追求。 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鄉間小路,沒有一條是平坦筆直的。隻有敢于追求的人,才能到達終點。對“道”的追求更是如此,因為“道”既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如果“惚兮恍兮”,就容易被蒙蔽,找不到自己的心路。唯有不怕瘦,不怕憔悴,不被“惚兮恍兮”迷惑,“終不悔”的堅持追求,才能有望達到“孔德之容”。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中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在第四十章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上善若水,心中無我,這是人生的第三次覺醒。“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這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在老子看來,水既可存于山巒之間,也可流于溝壑之下。水穿石而不棄,潤萬物而不争。做人應該像水一樣,默默無聞,生生不息。聖人施善,更像水一樣,沒有分别,一視同仁,不會放棄任何人。而“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學思想,告誡人們,生而不有,有無相生,心中無我,無為而治,這是人生覺醒的最高境界。無分别的施善和心中無我,是人生覺醒的标志,也是人生境界體現。正因如此,它才流芳千古,被世人所景仰,也是凡人衆生的追尋方向。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不經意間“蓦然回首”,就會看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頓然開悟,豁朗清明。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借假修真,借事修人的旅程。一個真正覺醒的人,一切外在的有無都是假象。人有千面,物有萬象。透過千面萬象,看透人世間一切假象,就會化解人生的迷局,領悟人生的真谛。 外在追求的都是虛幻,内在追求的才是覺醒。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告訴我們:“向外看的人,夢遊;向内看的人,覺醒。”不斷突破覺醒的境界,我們的生命才能更豐盈。每個人的覺醒和境界提升,不是一就而就,都有一個過程。隻争朝夕,不負年華,應該是我們的不二選擇。蟬蛹的覺醒化成了蝶,鲲魚的覺醒化成了鵬。但願我們每個人,反躬查己,褪去外殼,行遠自迩,笃行不怠,不斷實現自我的覺醒,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有朝一日,就能像蝴蝶那樣漫天自由飛舞,像大鵬那樣淩空展翅翺翔。

“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生的視角不同,看到的風景就不同。站在至高境界上追求人生,就能攀登上更加豐富多彩的頂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