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孩子的興趣決定他未來能走多遠嗎?
你相信玩耍會使孩子們變得更聰明嗎?
你相信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的學霸,之前也被老師說過英語太差嗎?
你所相信的都曾發生過,成長中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今天《教育》邀請到了畢業于哈佛大學,現任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長聘副教授的Stella Christie
帶領大家一起學習育兒方法,幫助更多父母成長。
她出生于印度尼西亞,2004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心理學學士學位,
2010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博士學位。
加入清華之前,Stella Christie教授在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擔任終身副教授。
Stella Christie教授是認知科學家,是類比推理領域享譽世界的專家,研究人類是如何學習的。
現任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心理學系長聘副教授,研究兒童認知發展。
同時,Stella教授也是清華大學兒童認知研究中心的創始人。
你剛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吃飯了嗎?作業做完了嗎?你任務完成了?
還是: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你想做什麼?你喜歡這樣嗎?為什麼呢?
面對孩子成長路上的關鍵選擇點,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家長?
有沒有一種愛,可以不給孩子那麼大壓力,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我們今天就把家長們的育兒困惑都提給了她。
讓孩子擁有自己的自主權
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很多父母理所當然地認為,需要我們為他安排好一切,替他做決定,甚至精心設計他們的成長軌迹。
然而,這些父母忽略了一個事實——孩子們的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
以下這個“選擇性信任實驗”,可以從某種意義上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3歲的孩子都不是盲目地學習的,而是有邏輯地學習的。
比如,當孩子面對兩位陌生人,第一位給物品胡亂命名,第二位給物品正确命名;
當孩子們有新的問題要求助的時候,會主動尋求第二位陌生人的幫助,因為孩子非常清楚誰是更明智的。
這表示什麼呢?
即便是3歲的孩子也是有邏輯的。
所以,從科學的角度講,我們父母完全可以通過讓孩子不斷在生活中自己做決定,
而不用不斷地請求爸爸媽媽的指導,來培養孩子對自己邏輯的自信。
說到自主權, Stella教授也從她自己的經曆給了我們很好的诠釋。
Stella教授出生在印尼一個普通家庭。
初三結束時,她拿到了新加坡的獎學金。
初一才開始學習英語的她,初到新加坡時,英語是極大的挑戰,為此她花了半年時間專門學習英語。
在新加坡的第二年,有些科目是可以選修的。
盡管英語依然是她的弱勢科目,但因為被英國文學所吸引,她還是依從内心,選擇了英國文學。
而後,Stella又拿到了新加坡高中和大學的獎學金。
但因為她不想自己所有的努力隻是為了一個漂亮的成績,
當她很幸運地拿到了“United World College”(世界聯合學院)獎學金時,她毅然選擇去挪威繼續深造。
之所以是挪威,而不是美國、意大利、加拿大……是因為她對挪威“遙遠與未知”的好奇。
看到女兒做出這樣的選擇,Stella的父母也曾心生疑慮:一定要去挪威嗎?
新加坡有着很高的教育水平,而且你還拿到了政府獎學金。而去挪威,一切都是未知……
但,開明的父母把選擇的自由,交給了Stella。
因為他們知道教育的目的,是陪孩子找到熱情的種子,幫助它們生根發芽,努力将熱情變為成就。
最後Stella如願來到了挪威。
盡管這所由來自81個國家的200名學生組成的大學并非頂級名校,
卻讓她在這兩年中,擁有了全新的經曆,了解到不同國家的人文和看世界的角度。
更幸運的是在挪威還遇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她的波蘭老公。
而且,在挪威的豐富經曆還助力她拿到了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因為哈佛不僅看重學習能力,還會評估申請人的經驗是否豐富。
這位輾轉于印尼-新加坡-挪威-美國-中國、會說5國語言的傳奇女子,當說到每一次選擇時坦言:
我的選擇不想被一個“好的結果”所禁锢,我想抵達我内心的居所。
在哈佛讀大三時,Stella和她的愛人雙雙獲得了到中國複旦大學交流學習一個學期的獎學金,
因為她喜歡學中文,所以,在這次選擇面前,她并沒有囿于大四畢業、找工作等一系列問題,而是欣然擁抱這次機會。
Stella說,人的一生不能隻是從點A到點B的一條單行道,我們的内心需要有一張“地圖”,當有新的情況或機會來臨時,我們可以随時調整路線。
做科學家亦是如此。
我們不是為了一直學習,争取一個好的分數。最好的科學家是可以發現和解決新的問題。
在養育上,也是同理。
就像《園丁與木匠》中所說的:
父母不一定會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卻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适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
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将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
給孩子機會
發現他們的興趣與能力
Stella初進哈佛時,主修經濟學專業,因為成績非常出色,獲得了免修一年經濟學課程的獎勵。
在通識課程中,Stella選修了心理學。
這個“有些内容很無聊,有些内容又很有意思”的科目,讓她在其他科都一路凱歌時,隻得了B-。
而就是心理學那一部分很有意思的内容,吸引着Stella,讓她把專業從經濟學變為了心理學。
盡管她在哈佛的學術顧問都深表不解:你的經濟學那麼出色,為什麼要改變?
但,依從内心的Stella憑借着興趣和熱愛,最終獲得了哈佛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
而後又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認知心理學的博士學位,而今已經成為兒童認知心理學的頂級專家。
她個人的經曆,也是教育理念很好的示範:
雖然孩子可能一時成績一般,但他隻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我們就該支持他。
因為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評估孩子這門課程的能力,所以父母還是要鼓勵孩子保持他的熱愛和興趣。
作為兒童認知科學家,Stella知道,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就有非常強的學習能力——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比如4個月的寶寶,已經知道“重力”,他會知道,東西是往下掉落的。
孩子的學習能力就像一朵已經非常美麗的花,父母沒必要再在上面修剪雕飾,畫蛇添足。
那麼,父母恰當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呢?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發展自身學習能力的機會。
“如果孩子是波普爾筆下的科學家,父母就是高校和贊助機構。
通過我們,孩子們擁有了我們想也想不到的資源、工具和基礎設施,并會用它們去解決問題。”
在Stella的兒子1歲半的時候,有一次她愛人開車時在用導航,孩子很好奇,一定要看導航地圖。
有些父母遇到這種情況,可能就會阻攔或者不耐煩。
Stella卻非常耐心地給孩子指着地圖解釋:“你看這就是我們的車!你看它動了!這裡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些線是什麼意思……”
當孩子對一件事表達出興趣的時候,盡管這個興趣對父母們來說可能毫無意義,
我們也需要及時做出回應,用關注和愛,鼓勵他們探索未知。
在保護孩子興趣方面,除了興趣班,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現在很多父母讓孩子上了很多很多課,舞蹈課、鋼琴課、繪畫課……
不是說這個不好,但我們應該在上了一兩次課後,問問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
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對話往往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做完了嗎”“今天練琴了沒有”……
興趣班成了父母願望的達成,孩子成了被安排者。
這樣做有什麼不好呢?
說到底,我們是為未來養育孩子。
如果小時候,孩子已經習慣了所有興趣愛好都不是他自己發現的,
而是由老師、父母安排的,盡管他的童年忙到暈眩,被各種班填滿,
他終究沒有能力去應對未來的世界!
孩子愛玩才會更聰明
你能否想到,一個1歲寶寶一次次扔球,實際上是在測試自己的肌肉控制能力,是在建構“扔”和“球落地”的聯系?
其實,孩子們就像科學家,他們對這個世界有很多假設,需要不斷測試自己的假設,并通過假設不斷理解這個世界。
父母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自由玩耍、蓬勃發展。
Stella教授說,“玩耍使孩子們變聰明”這一觀點不再是聽上去老掉牙的廣告詞,而是存在着科學依據的。
1.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玩耍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今的社會上,聰明成功的人們總是那些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懂得如何靈活地運用知識的人。
我們每分每秒似乎都有更複雜更困難的問題讓我們抓耳撓腮,
在這樣的節奏下,那些不懂得跳出自己思維的舒适圈,不懂得靈活思考的人,好像下一秒就會被淘汰掉。
解決問題很多時候不是隻有從A到B這麼簡單,它還有很多其他的思路,我們要跳出這個思維慣性。
相比之下,敢于嘗試、懂得換個角度來解決問題的人往往略勝一籌。
對于孩子們來說,玩耍的過程通常能使他們邂逅困難處境,以及不斷鍛煉他們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2.玩耍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
對于聰明成功的人們來說,僅僅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不夠的。
他們通常還懂得,在團隊合作中,如何正确以及高效的他人溝通。
當孩子們玩耍時,尤其是與他人一起玩耍時,他們将會不斷地和他人進行合作與溝通。
在溝通交往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明白他人有着不同于你的想法,
心理學上把這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心智理論的不足會使孩子溝通與合作變得困難,因為你會隻考慮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其他人。
所以孩子與他人一起玩耍不僅更有趣,也能為日後培養重要的社交技能。
3.玩耍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玩耍不僅使你解決問題,它還使你利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問題。
孩子們通過家庭作業和複習會鞏固課本上授教的内容,
但如果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僅僅是死記硬背的話,他們将不懂得如何應對課本之外的難題。
人際相處的規則、自我反思的能力、克服困難的信心、敢想敢做的勇氣,這些孩子都可以從遊戲中獲得。
Stella希望通過這些科學依據,父母會逐漸相信"玩耍使孩子們變得更聰明"并不是泛泛而談,要相信科學。
當孩子滿手泥沙,在牆上塗鴉,把鬧鐘拆散,和夥伴們玩鬧,别輕易打斷指責,别總是絞盡腦汁,将他們禁锢在一方書桌前。
放手讓孩子盡情玩耍,就是為生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平衡工作和孩子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人生
有人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為人母後,我隻想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知乎上有人問:當媽後,有沒有哪一刻覺得很崩潰?
有個高贊回答戳中了我:不是哪一刻,是好多時刻。
似乎媽媽們都要變成超人,出門賺得了錢,在家帶得了娃下得了廚。
把孩子教成學霸,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這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
Stella也是一位媽媽,她是怎麼平衡工作和孩子的呢?
一位女性,她為了做好母親,就一定要犧牲自己的事業嗎?
一位女性,她能不能既是一名女博士,也是一位酷炫的媽媽呢?
答案當然是可以的,并且她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Stella給了媽媽們3個建議:
1.讓爸爸适當分擔一些工作
因為帶孩子不是天經地義地就應該由媽媽一個人來做的,爸爸也應該參與,
而且孩子也需要他的參與。
Stella教授的先生是清華大學研究黑洞的理論物理教授,他也很享受帶孩子的時刻。
2.媽媽需要給自己個人空間
這一點很重要,媽媽要給自己個人的空間,調整自己,
如果媽媽很壓抑,情緒不好,自然會沒有耐心對孩子,
所以在家庭中,媽媽開心對孩子很重要。
3.不需要做完美媽媽,也沒有完美的媽媽
媽媽不要去當完美的媽媽,媽媽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對孩子很重要。
有的時候媽媽會為自己加班忙,或者沒有陪孩子玩而内疚,覺得自己的不完美會對孩子有很多影響。
其實我們在兒童心理學中應該知道,孩子也很有韌性,或者叫“複原力”,
所以媽媽不需要因為沒做好就特别有愧疚感。
讓孩子知道生活就是這樣,媽媽可以做很多事情,
但媽媽也可以說這個事我不要做了,因為媽媽累了,因為媽媽現在沒時間。
媽媽要學會取悅自己。
媽媽狀态好了,整個家庭氣氛就好了。
媽媽們要深信自己是很精彩的個體,要跟孩子分享你自己,但你不是服務你的孩子。
采訪即将結束時,我們回到父母最遲疑的兩個問題上:
究竟什麼樣的父母才算得上最好的父母?
2020年,我們還要繼續雞娃嗎?
Stella教授給出了她的答案:
“科學認為,最好的父母是對自己的孩子有興趣的父母,
欣賞你的孩子,鼓勵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讓他成為他自己。
2020年,請科學雞娃。”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點“在看”。
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标”吧!
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筆芯~
*教育緻力于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台,通過解讀國内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内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系微信号(ID:judushu)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