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今年夏天,雲南有一群野生亞洲象離開原始栖息地。這個被稱為“短鼻家族”的象群一路北上,一度進入昆明市西南的晉甯區。在10月11日舉行的COP15(《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大會開幕式上,短片《象往雲南》回顧了象群離開栖息地的北上曆程。
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的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任務分隊100多天與象同行,穿越4州市10縣區,守護它們完成遠行。9月10日,象群結束“北漂”回到了雲南省普洱市。
楊翔宇是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信息通信處助理員,也是曾負責野生亞洲象搜尋監測的分隊隊長,就在10月8日,他還前往普洱市協助監測象群。他告訴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再次“象”遇,一路逛逛吃吃睡睡的亞洲象又胖了,曾經隻能喝母乳的小象也長大了。
“短鼻家族”變胖了
記者:COP15會場的海報、雕塑等,都出現了象群的身影。“短鼻家族”回到普洱之後,現在狀況如何?
楊翔宇:它們之前在甯洱待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今天(10月14日)淩晨回到了普洱市的思茅區。這次再去監測,感覺它們一路逛逛吃吃睡睡,肚子又大了點,又胖了點。我們特别關注的小象也成長了不少,體型感覺比之前要大一點。之前我們看,它還沒有人高,還沒長開,頭發還很濃密。現在它已經不總在母象的的懷抱簇擁中行走活動,有時候也會單獨跑出去,吃點東西、玩耍一下,再回到隊伍裡。
記者:十幾頭亞洲象,你如何分辨出他們?
楊翔宇:很多大象都有特别之處,一眼就能看出來誰是誰。有一頭母象鼻子稍微短一點,還有一頭母像獠牙是外露的,這在亞洲象是很少見的。還有四頭體型比較小的小象,我們分别叫它們老大、老二、老三,最小的就叫寶寶。
另外象群的分工也各不相同,有頭象,還有警衛象,放哨象等。現在它們回到了适宜的栖息地,我們心理壓力也小了很多,觀察得就能特别仔細,能看出它們的變化。
除了西雙版納,普洱也是象群的家
記者:這些亞洲象是去年3月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北上的,現在它們離家還有多遠?
楊翔宇:其實距離很近,它們離西雙版納隻有七八十公裡了。不過普洱也是适宜大象生存的地方,也有很多大象活動,它們在普洱和版納之間來回是正常現象,這裡也是它們的家。
記者:象群回到适宜的栖息地,還要繼續監測嗎?
楊翔宇:監測還在持續,不過不是像之前象群北移時那麼密集的應急監測。之前在昆明和玉溪,當地老百姓從來沒有見過野生大象。普洱本來就有大象分布,相關部門也有預警監測的體制機制,當地老百姓也比較熟悉大象的一些習性。如果後續象群進入村莊等人口密集區,還會有不間斷監測,也要做一些預警疏散和投食引導的工作,讓它們回家更順利。但如果他們在林區活動,就是常态化監測。
象群也在理解和觀察人類
記者:第一次親眼看到野生亞洲象群,是什麼感覺?
楊翔宇:以前在電視機裡、動物園裡也見過亞洲象,但監測是第一次。
今年5月27日,吃過午飯我就接到了搜尋監測亞洲象的命令,當天下午3點趕到了位于雲南省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指揮部。在了解情況接受任務後,我們起飛了無人機。無人機飛行到峨山縣城旁的大墳山上空,雲台鏡頭往下一打,在無人機遙控器的屏幕上就看到大象扇着軟軟的耳朵,搖着長長的尾巴,用鼻子卷起地上的嫩草塞進嘴裡。
當時真是覺得生命原來是如此的可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靈性和美好,也多了一份敬畏之情。
記者:有跟象群的近距離接觸嗎?
楊翔宇:有天晚上,我們機組乘車開進到熠峨路峨山消防救援大隊門口,準備上樓起飛無人機,就在前方500米處看到了象群的身影,它們在公路上散步。我們轉到了消防大隊樓頂進行無人機監測,在監測畫面中看到,成群的大象成一字型走在公路上,三隻小象看上去萌萌的,被包圍在母象肚子下面。
不一會兒,它們轉進了修理廠旁的巷子裡。遠遠看去就能感覺到成年象體型巨大,胖胖的身子,粗粗的四肢,大大的耳朵,長長的鼻子。路燈下,它們的影子被拉長,更是龐大。而且因為厚厚的腳墊,它們穿梭在縣城公路和房屋之間,悄無聲息,我們聽不見任何腳步聲。
第一次正面和亞洲象見面,還是讓我們的隊員感到了一絲未知和緊張,畢竟它們是來自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野生動物,是亞洲最大的陸生動物。
記者:追蹤亞洲象這麼久,感覺它們有什麼變化?
楊翔宇:它們也在理解和觀察人類,慢慢緩解了緊張對峙的感覺,對我們保持了友好的态度。跟象群遭遇的時候,它們沒有出現大喊大叫的情況。
大象其實能意識和理解到,人類是在幫它。比如看到人類投喂的食物,一開始如果已經吃飽了,它們是不會吃的,後來隻要路上有吃的,它用鼻子勾起就吃了。
從打擊盜獵到護象回家
北青報:通過這段時間觀察和接觸,你對野生動物保護有何更深的理解?
楊翔宇:我是雲南保山人,小時候在老家,還有去打獵、吃點野味的習慣。但随着這幾年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和重視,再也沒聽過老家的親戚朋友們說還要整點野味。我還聽說,有老獵人轉成了護林員或者轉成了保護鳥類的工作人員。
2005年,我們之前的老班長去西雙版納救助過一頭被獸夾夾住的大象,做一些救助和轉運工作。2006年,我們單位參加過一個打擊在西雙版納地區盜獵的“雨林二号”行動。2016年,在版納和普洱的交界地區,我們營救過一頭落到水池裡面的小象,當時我剛好在總隊值班室值班,就負責上傳下達相關信息。
這次去普洱監測,我們在路上還遇到了豹貓,沿途也聽玉溪的工作人員說,近幾年對綠孔雀的保護也是突飛猛進。
從打擊盜獵野生動物,到監測護送亞洲象,我們執行任務的變化,也體現出大家觀念的變化。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董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