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即現在的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在春秋時期魯國的陬邑,即現在的山東省曲阜。華夏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期間,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用畢生的時間修訂《詩》《書》,定制《禮》《樂》,序作《周易》,精研《春秋》。
曆史資料記載,孔子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他的再傳弟子把他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和思想都記錄了下來,整理并彙編成儒家經典的名著《論語》。 在古代,孔子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和“天之木铎”,是當時最博學者,後世統治者尊其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等。他的儒家思想對于中國乃至世界都有深遠的積極的影響。他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為儒家的始祖,因為孔子影響力很大,所以,對孔子的祭祀,也一度成為了同國之祖先相等級别的“大祀”。此種殊榮除老子和孔子外,無有其他。
那麼,孔子的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呢?
其思想核心有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
1、仁:仁愛。它是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是他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的最高标準,同時,也反映了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2、義:原來指"宜",就是行為要适合于"禮"。孔子用"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道德标準。
3、禮:是指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把"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提高和培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會的發展,特别是到了封建社會的後期,它愈加成為束縛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道德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
4、智:亦同"知",屬于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是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概念。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來源、内容和效果等幾個方面。對于知的性質,孔子把它歸結為一個道德範疇,一種人的行為規範。
5、信:即誠實,言行一緻的态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把"信"作為"仁"的重要表現,是賢者必須具備的良好品德,凡是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誠實,便能取得人們的信任,統治者有信用,百姓也會以真心相待。
6、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認為忠是表現于在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的程度。
7、孝:孔子覺得,孝悌是仁的基礎,它不僅隻限于對父母的贍養,而且應該着重對長輩的尊重,如果沒有或者缺乏孝敬之心,就是大逆不道。
8、悌:是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思想在家庭倫理的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積極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