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芮城有什麼寺廟

芮城有什麼寺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30 23:32:24

來源:運城新聞網

記者 範 娜 李 斌

芮城有什麼寺廟(芮城看藏)1

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在為附近村莊的小麥追肥 記者 範 娜 攝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在經曆了新冠肺炎疫情後,糧食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縣,芮城連續10年榮獲“全國産糧大縣”稱号。全縣擁有農業人口28.9萬,耕地90萬畝,年種植糧食作物90餘萬畝,總産3億公斤以上。2020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1.05萬畝,總産實現曆史性跨越達到3.98億公斤;水地小麥以734.1公斤單産刷新了我省水地小麥單産紀錄,旱地小麥以371.4公斤單産跨上了新台階,規模種糧以600畝連片平均單産610.2公斤創造了輝煌。

3月8日,記者前往芮城,通過采訪農業專業人士,實地走訪農戶、合作社等,試圖解析芮城糧食生産連年大豐收的密碼,探尋芮城糧食生産一年一台階、連年獲豐收的妙策。

藏糧于“地”

加快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

車輛駛入永樂鎮蔡村,經過彎彎曲曲的羊腸坡路,行駛大約15分鐘後,我們站到了該村村北梯田的最高處。

“這裡屬于黃河二級台階,光熱資源豐富、土壤質地良好,但一直以來,由于沒有像樣的道路,大型耕作機具無法進地作業,老百姓地裡種的東西運不出去,尤其是水利條件落後,隻能靠天吃飯,農作物産量不但低,而且還根本沒有保障。”芮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機農建股股長楊澤琦介紹道,今年他們在這裡實施千畝宜機化高效節水高标準農田項目,“工程于去年9月25日正式啟動,預計今年5月份竣工。項目實施内容不僅有通往田間的寬敞水穩路,還更新了原有深井的揚水設備、鋪設了輸水管道,還在種植集中連片區域建設500畝的噴灌節水示範區,老百姓聽說水的問題解決了,撂荒的梯田上今年全都種上了小麥。”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建分水閥,機耕路已經鏟平了。楊澤琦說道:“很快我們會将道路硬化成水穩路,方便大型機械上來作業。”

在我們目光所及之處,是一塊塊田壟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已經返青的麥田。往南望去,黃河如一條衣帶般向遠方蜿蜒。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高标準農田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的則更多。

“我家在這塊梯田有3畝地,往年種的就是麥子,主要是靠天吃飯,一畝地也就能産二三百斤糧食,勞煩一頓,收入很少。聽說建了高标準農田,不僅作業方便了,關鍵是莊稼能及時澆上水了,産量就有了保證,我們都很期待。”蔡村村民李戰朋言談間掩飾不住的興奮。

李戰朋家共有7畝耕地,其中旱地3畝、水地4畝,水地小麥産量每年畝産都在千斤左右。現在,3畝旱地也要變成水地,這幾畝地的産量眼看就要翻番了,他心裡别提多高興了。

像李戰朋一樣受益的,在蔡村,還有其他200多戶村民,他們在梯田的地多的有十幾畝,少的也有一二畝。

“高标準農田建好後,會改變這裡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原來的一年一季靠天低産田将變為一年兩季保收田,農民的收入、糧食生産更有保障了。”蔡村村委會副主任李佐民無不憧憬地說道。

“藏糧于地”,土地作為糧食安全的最根本資源,旱澇保收的高标準農田建設是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我縣已經建成高标準農田34.1萬畝,正在續建的有3.8萬畝,‘十四五’期間,我們還要建成30.7萬畝。到‘十四五’末,全縣将建成高标準農田68.6萬畝,覆蓋糧食生産功能區劃定的58.68萬畝的每塊地。到那時,一季一千斤、兩季一噸糧的高标準農田每年可産糧食6.86億公斤,将比目前糧食的總産增長近一番。”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任翮介紹道。

除了抓高标準農田建設,芮城縣還努力抓好中低産田改造工程和耕地質量提升工程。通過一系列的工程建設,耕地地力提高了0.5個—1個百分點,産能提升了50公斤—100公斤。“藏糧于地”發揮出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藏糧于“技”

用現代科技支撐糧食産能

技術賦能、科技同行。

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産量,不僅生産條件要好,還要向高科技、新科技要單産、要品質、要效益,農業實用新技術的集成應用是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

記者在芮城縣陌南灘塗地一帶了解到,該鎮夭頭村一村民在2019年盲目引種“新麥26”種植40餘畝,因為不适宜當地氣候條件,遇到倒春寒,凍害十分嚴重,每畝最後僅收獲500餘斤,較同類田塊其他品種減産40%以上,減産損失2萬餘元。同村另一村民去年盲目引種“噸麥”種植200餘畝,因為不适宜當地氣候,單産僅800餘斤,與同類田塊的其他品種相比單産低100餘斤,與當地規模高産1200斤相比低400斤,少産糧食8萬餘斤,少收入近10萬元。

芮城縣農業農村局技術站站長李峰潮現場查看後,心痛不已,說這就是不懂科學、不用科學的結果,農戶一定要信科學、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以後要種還是種農業部門推薦的良種,這才能保證豐産豐收啊。

“種莊稼不用學、人家咋幹咱咋幹”的年代早已成為曆史,現在在芮城,學技術、用技術、按照技術專家提供的方案進行生産已經蔚然成風。

芮城縣農業農村局與時俱進,不僅充分用好電視、大喇叭、報紙等主流媒體,還利用微信平台,專門建立了“種糧大戶微信群”,根據農事季節、作物長勢、氣候條件等及時指導麥農進行針對性管理,從而确保了種在田、收在人。

在小麥播種前,縣農業農村局技術站就及時制定《小麥播種技術意見》,不僅為麥農提供了适宜當地的優質高産品種,而且集成了播種技術、播種時間、播量,施肥配比,還有播後管理等一套完善技術。在春節前就制定宣傳了《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根據今年的特殊氣候,引導群衆早動手、早管理,促苗早發。據李峰潮講,今年全縣小麥管理較往年提前了20餘天。截至3月初,全縣38萬畝水地麥田已經全部完成灌溉,較往年提前了近一個月,為小麥早返青、早生長、奠定豐産苗架打下了堅實基礎。

提起科學種田的好處,陌南鎮夭頭村村民陳鑽康有說不完的話。

“隻有科學種地,才能在地裡掙更多的錢。現在,縣農業農村局在我們村建設了集病蟲害、溫濕度監測等于一體的農業物聯網系統,還派專家對村民在土地施肥、莊稼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指導,積極引導大家科學種地,提高效益。”陳鑽康說,農民現在科學種地的積極性比較高,因為大家都看到了科技投入的高效益。

“以前種地,大家都施化肥,一畝地施100斤—150斤化肥,大約需要費用130元;去年農業農村局在我們村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合理科學配比肥料,隻需約100元費用,而且土壤不闆結,還養地,增加了土地肥力,今年農業農村局又在我們村推廣使用控失肥,還有補助,每畝地少用了20斤肥料,少投入了36元,從現在麥苗長勢看,要明顯好于往年。”陳鑽康接着說,“前幾天,土地承包時,一畝地的承包費用最高都到700多元了,就這大家還在搶着承包地。我們村及周邊村,承包了50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七八家,承包500畝以下的就更多了。”

為推進實施化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縣農業農村局結合種植結構、土壤測試數據和田間試驗結果和本年度氣象預測,發布了《芮城縣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芮城縣2020年主要農作物科學施肥指導意見》,以測土配方施肥為抓手,以推廣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傳統肥料、機械化施肥替代傳統人工施肥以及種肥同播技術為着力點,大力開展化肥減量增效示範推廣。

“2020年,我們共計完成化肥減量增效項目3萬畝,有機肥替代化肥0.5萬畝。在陌南鎮、東垆鄉、永樂鎮等河灘集中連片區域,采取生物有機肥 配方肥 稭稈還田種肥同播模式進行補貼,項目區化肥用量減少10%,利用率提高5%。”該局土肥站站長姚培發介紹。

姚培發說,2020年全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面積115萬畝,技術覆蓋率達到92%,全縣化肥用量為1.99萬噸(折純),化肥用量減少2%,肥料利用率提高1.5%,肥料利用率平均達到40%,化肥用量實現負增長,降低了化肥過量施用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病蟲草害”是影響糧食産量和品質的重要影響因子。在病蟲害防治上,芮城縣以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相結合,農藥使用實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我們主要通過農業措施、物理措施以及化學措施,堅決做到‘兩提前’‘四替代’,全縣2020年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在50%以上,統防統治比例在50%以上,2020年農藥使用量為166.435噸,比上年用藥量減少了1.986噸,減幅為1.18%,比前三年農藥年平均使用量190.174噸減少23.739噸,減幅為12.48%,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申報‘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芮城縣農業農村局植保站站長任照國介紹道。

在病蟲害防治上,該縣大力引導采用高地隙植保機和植保無人機進行标準化作業,不僅大幅度減少了農藥的用量,提高了作業速度,提高了防治效果,還減小了勞動強度和施藥風險。化學防控中,該縣堅持綠色防控替代單一化學防治、專業化統防統治替代小農戶分散防治、現代高效植保機械替代傳統落後藥械、新型高效安全農藥替代傳統高毒高殘留農藥。

該縣還在黃河灘地建成小麥病蟲綠色防控及農藥減量增效示範區3個,累計建設面積3000餘畝,輻射帶動20000餘畝。示範區内,集成抗病品種 播期拌種 化學除草 理化誘控 立體防控的小麥全程植保方案,綠色防控覆蓋率100%,統防統治比例100%,化學農藥減量15%以上,畝均增産100公斤以上。

農業植保現代化在保證糧食生産的前提下,也保護了麥農的生命安全。

藏糧于“機”

糧食生産的出路也在于機械化

一路走來,在寬闊的麥田裡,不時閃過一個鋤草的農民的身影,或是一台正在麥田裡作業的機械……

踏進芮城縣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幾個大字首先映入眼簾。

合作社大院裡,旋耕機、深松機、深翻機、植保機、中耕施肥機,還有很多我們叫不上名字的農耕機械,在安靜地等待主人派活。

“院子裡一共有十幾個種類、56台機械。2010年合作社成立,現在有220多戶社員,主要從事莊稼耕、種、管、收‘一條龍’作業和土地托管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張東東介紹道,合作社的業務範圍已經覆蓋了全縣,主要區域是陌南鎮、東垆鄉和古魏鎮。農時錯開的話,還會承攬河南、陝西、甘肅等地的農活。

陌南鎮灣裡村村民陰耀宗是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客戶之一。

“我在黃河灘承包了近100畝灘地種小麥,這兩年機械化程度更高了,除了澆地,打藥、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幾個小時就全面收割完畢麥子入庫,當天就能全部種上。不用雇人,我一個人就行了。”66歲的陰耀宗直感歎“變化太大,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陰耀宗回憶道,以前,農耕機械還沒有普及的時候,他在黃河灘承包了20畝地。平時的管理,不僅需要全家人一起參與,農忙時還需要雇人。

目前,東恒農機專業合作社已承包了70%灘地的農活。在稭稈旋耕農忙時節,社員還會通宵幹。合作社依靠地域優勢、技術優勢和農機資源優勢,改變了當地的種植傳統,優化了現代農業結構,榮獲“2020中國農機行業年度合作社農機化傑出服務獎”。

芮城縣農機發展中心主任張鵬軍介紹,芮城縣是“全國農機平安示範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山西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綜合示範縣”。全縣機耕、機播、機收面積分别達到86萬畝、89.55萬畝、87.75萬畝,實現了主要農作物機械化耕種管收及收獲後處理“一條龍”作業模式,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

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6.8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分别達到2865台和861台,拖拉機配套農機具達8334台(套)。新機具自走式高效植保機械62台,糧食烘幹設備13套,無人機10架,大型農田節水灌溉噴灌機械5台,基本農田整地機械激光平整機7台。建立了智慧農機平台,大型機車安裝衛星監控設備250台(套),使智慧農機充分應用到農業生産中。

該縣還建立了萬畝小麥——玉米連作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區2個,建立了1個國家級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省級示範農機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農機合作社鄉鎮全覆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手)580餘人,為全縣農業生産培育了科技帶頭人。

藏糧于“智”

為糧食生産裝上“智慧大腦”

東垆沿黃灘塗小麥生産區是芮城縣目前規模種糧即種糧大戶最為集中的區域。經營耕地種植糧食作物面積單季在50畝以上的大戶就有120餘戶,種植規模大戶胡天妮2020年種植小麥623餘畝、玉米623餘畝。2020年6月,市農業農村局組織7名專家實收測産平均畝産610.6公斤,創造了規模經營高産高效的典範。

來到東垆鄉灘塗小麥高質量發展标杆項目區,在項目核心區映入眼簾的是麥田裡一排排豎立的鋁合金水管,頭部是一個可以左右擺動的噴槍。胡天妮告訴我們,這是他今年才投資建設的800畝高效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智慧農業一馬當先。

胡天妮說:“項目建成後,800畝地裡将安裝500個傳感器,及時監控田間的土壤溫度、土壤墒情、土壤肥力、空氣濕度、溫度、風力等,将數據反饋回中央系統,根據田間監測數據。結合作物需水需肥規律,采用手機App或者控制程序指揮深井和灌溉設施、配肥設施運行,實現按需給水、按需給肥,達到精準施用的目的。”

“建成後,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10%左右,節水50%以上,減少化肥30%左右的使用量,還能增加土壤透氣性,大幅度減少人工投入,有效提高灌溉覆蓋速度。”胡天妮高興地說。

胡天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在種植的800畝麥田投資近180萬元,其中自籌資金126萬餘元,全部安裝了固定式噴杆渦輪噴灌設備,實現了智能監控、自動化控制、水肥一體化灌溉。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成,智能設備在操作間建設到位後安裝。通過在越冬前噴灌補水促進了小麥生長,實現了因施工影響播期推後而形成的弱苗的轉化升級,使弱苗由越冬前的三類苗轉化為一類苗。經計時核算,畝噴灌24立方米/次、費用2.4元,全生育期噴灌4次,僅需用水100立方米—120立方米/畝,成本9.6元—12元/畝,畝可節水200立方米以上,節支90元/畝左右,畝節約灌溉用工0.5個,節約勞動力成本費50元。結合水肥一體化按需供肥,提高肥料利用率20%以上,畝節約化肥10公斤、節支30元/畝。800畝麥田僅節支就達13.6萬元。

東垆沿黃灘塗是山西省小麥高質量發展芮城基地建設标杆項目高效節水标杆項目區暨農産品安全創建生産基地。胡天妮的800畝地就在其中,項目區建成小麥8088畝,占到灘塗總小麥播種面積2.2萬畝的36.76%。其中試驗對照展示區80畝,核心區508.49畝,示範區7500畝,輻射區8000畝。項目建設以智能節水、節肥為主要突破環節,通過項目建設,旨在引導糧食生産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節約成本、優質高效的道路,改變傳統的大水漫灌、盲目施肥、品種混雜、品質均一性差的生産短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進而實現播種統一、品種統一、用肥統一、技術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和收獲銷售統一“六統一”。

“我們要把小麥高質量發展标杆項目作為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産高質示範基地芮城段建設的有力抓手,開創糧食生産新局面。”芮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尚玉良說。

目前,核心區508.5畝固定噴杆渦輪式噴灌已經全部安裝到位,示範區200套簡易移動式渦輪噴杆噴灌也已經有150餘套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完成麥田噴灌萬餘畝,節約用水60萬餘立方米,節約投資40萬餘元。3月10日,央視對芮城縣“智能科技”助力春耕春管進行了相關報道。

“我們要持續扛起糧食安全重任,強化基礎、科技、農技和組織‘四輪驅動’,推動糧食生産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打造‘山西面食 運城面粉 芮城生态小麥’品牌,讓糧食安全有保障,糧農生産有收益。”芮城縣委書記張建軍如是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