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功了,卻感覺深陷泥潭。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我有一份非常厭惡的工作,是正常人無法逃脫的那種厭惡......(最終)我擺脫了那種生活。
這是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在70多歲時,在被問及真正遵從自己内心的想法之前,生活是什麼樣子,而後他寫下上述這段話。
相同的是大多數職場人也和蕭伯納般有着對工作的厭惡情緒,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并沒有像蕭伯納般能“擺脫現狀。”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 剛得到夢想中的職位,收入也達到自己的期望,那一刻真有夢想成真的喜悅,然而這種感覺很快就消逝殆盡,又回到以往日複一日是繼續呆着還是辭職的糾結中;
- 或者一些娛樂與文體的明星,表面上笑對台下粉絲們“再來一個”的呼聲,心中卻隻想趕緊說“再見”,恨不得馬上結束工作;
- 更有不少專家學者,甯願放棄令人羨慕的地位,也要逃離枯燥乏味的生活。
調查顯示,80%左右的職場人士都曾不同程度感到疲憊,也就是說無論男女,也不論成功與否,即便再有挑戰、更高薪、職位更高、時間安排更自由的工作,一段時間後也會歸于平淡,那種感覺身體被掏空的枯竭感會再度重現,上班如同上墳,處處不得勁,于是乎便産生“逃離此時此地”的沖動。
可能你會覺得這類情緒僅僅是職場怠倦問題,沒必要大驚小怪。事實上,職場怠倦問題決不能等閑視之。
在《自我驅動心理學》一書中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将這種現象稱作“精疲力竭症”,他認為,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本書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博士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成員,對職場人士心理研究長達20多年。在本書中主要針對職場人士“精疲力竭症”心理問題展開論述,結合史蒂夫自己工作中大量案例加以說明,并有效地給出調整方法,讓職場人士快速找回滿血複活的工作狀态。
到底什麼是“精疲力竭症”呢?又是如何形成?
在書中史蒂文•貝格拉斯解釋道,所謂“精疲力竭症”指的是:
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所引發,症狀表現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後的怠倦,即:你努力實現了目标,并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結果并沒有如你所願。
衆所周知,1993年秋天,NBA明星邁克爾•喬丹在帶領公牛取得三連冠後選擇從職業籃壇退役,盡管他對籃球還有着近乎瘋狂的熱愛。
喬丹自稱退役原因,完全是因為他還沒有從從前多年前被謀殺的悲痛中走出來;而外界媒體普遍認為,喬丹的賭博習慣被聯盟要求他光榮“退役”。
對于這兩個原因,史蒂文•貝格拉斯均不認為是事件根本,他認為喬丹這個不可言喻的行為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喬丹退出職業籃壇是因為精疲力竭症。當一個有競争力的人在職業領域已經成為或即将成功之時,會經曆一段很長時間的不安、壓抑、沮喪或者抑郁的心理狀态。
不論是像喬丹這樣的名人,還是如你我一樣的普通職場人,都會有過這樣的“瓶頸狀态”,認為自己受限于工作或職業生涯,并且無從逃脫,也無法得到心理上的滿足。
面對長期一成不變的工作内容,大多數人都“累覺不愛”,總是感到疲憊,對此作者史蒂文•貝格拉斯解釋道一個很直接原因,就是教育問題。
比如老一輩喜歡采取“打壓式”方式,喜歡事實都與别人家的小孩比較,長此以往活在别人的期待下,即便取得不錯的成就,我們也會自我懷疑。而新式父母恰好相反,采取“表揚式”方法,認為自己孩子樣樣都要最好,事事都要争第一,表揚本身沒有錯誤,但由于沒有表揚到具體事件上,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個人主義,自然而然疲憊,直至形成慣性。
如果“你是最棒的”這樣的話會讓人承受一定的壓力,那麼對聽者而言它算不上是一個好小心。事實上,這些話是精疲力竭症的主要誘因之一。
三個技巧,讓職場人士離開倦怠的困境
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曾說:“如果隻想賺錢的話, 這很容易。但是人們想要的不隻金錢,他們總是想要奢華、愛以及别人的仰慕。”仔細一想這也是我們從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多感受到的,他們酗酒、嗑藥、或者在職業的巅峰抛棄自己的工作。
說到這裡你也許能明白升職加薪、各種獎勵機制等外在驅動滿足不了人們的欲望,也不是驅動人們前進的持續不斷的動力,隻有解決精疲力竭症的真正誘因,規劃好職業生涯,才能從内心自我驅動,重拾工作中的樂趣。
根據《自我驅動心理學》一書的閱讀,總出三個内在自我驅動技巧,我認為能從根本上解決職場人的倦怠困境,以此幫助他們在職場上快速滿血複活。
01.勇于直面心理上的弱點,搞清楚你在害怕什麼
根據馬洛斯的需求層次可以将它們分成激勵人們的兩組需求。這種層次包括了四個階段的D需求,即缺陷需求;以及B需求,即自我實現的需求。D需求的階段1至階段4分别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B需求是自尊需求。
一旦缺點需求得到滿足,根據理論,人們就會進入第5階段,即完成自我實現,原本需求層次的提高,往往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但如果,有目的為了自我實現去奮鬥反而會阻礙這個進程。比如說,突然有一天領導問你這項工作進展如何,使得平常的一份工作得到了上司主觀上的特别關注,反而會使這份工作做的沒有尋常好。
反過來便是,那些活在他人眼光中的人們,隻有了解了達到目标并不能改變現有的生活之後,他們才能盡情享受高峰體驗。
再舉一個例子,當今職場人士最害怕的事情莫不過于失業風險,尤其是35歲之後。倘若失業他們必須從由低至高重新面對馬洛斯需求層次,然而他們沒有青春的本錢,故而更容易患上精疲力竭症。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改變,很多職場人将全部精力的75%投入主要職業中,剩下25%可以投入副業,并且保持穩定的人際關系。
在21世紀,越來越多的人都有機會嘗試公益性的工作或與衆不同的職業,它們具有兩種特點:有很強的新鮮感和挑戰性,被職業困擾的人也可以借機測試:倘若沒了工作,自己是否真的要挨餓。
源于未知的恐懼很常見,也是最具破壞性的。然而當你沖破風暴中心,直擊自身弱點,尋求改變應對恐懼,你也逃脫“精疲力竭”。
02.放棄改頭換面的念頭,試着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己
史蒂文•貝格拉斯在書中列舉了他的病人彼得,他的父親是一位傑出人士但也十分吹毛求疵,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彼得一直都想要證明自己并不是父親口中的傻瓜。結果,彼得不斷地追逐一個又一個成功,根本無法停下腳步想一想自己為什麼總是被名聲所累。
就彼得的職場生涯而言,起初立志成為一名職業軍人,在成為海軍軍官後;他又改行,回到打算靠自己自立門戶5年開了3家零售店;随後彼得為了兼顧家庭經常陪家人參加活動,料想不到的是彼得成為教堂管事人,本意是不為事業犧牲家庭,結果卻相反。
其實這就是一個“換湯不換藥”的故事,彼得雖然換了幾分工作,但依然是工作狂,依然是急切想要證明父親對他的錯誤評價,依然無法兼顧家庭。
弗洛伊德說過:“性格即命運”。一個人的性格在五六歲就已經定型了,想要改頭換面全部推倒重新來是不可能的,學會通過判定這一性格中哪些部分是正常的,哪些部分中反常的,從而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職場上我們需要換一角度看那些曾經讓我們不愉快的事情,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和意圖,學會接受自己的缺陷,也許就能體會到心理滿足感。
03.進行心理多元化訓練
研究婚姻關系的心理學家将一夫一妻制中的性激情發展軌迹稱為“硬币法則”,指的是結婚第一年,沒發生一次性關系就在罐子剛一個一根硬币,而之後的婚姻生活沒發生一次關系可以取出一個硬币,最終會發現硬币是有剩餘的。幸運的是,夫妻間可以通過新的環境,如度假,重新布置卧室燈維持婚姻新鮮感。
同理,職場人士也可以通過類似的方法給早已習慣的工作加一點刺激。對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兩種非單一的模式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
第一,盆栽藝術方式,養活一顆盆栽的樹,在初始階段需要松土,修剪樹枝樹根,并需要經常換盆。而将職場怠倦人士從抑郁中解脫出來,就必須頂起将他從長期存活的環境中一處,并放置在一個新環境内。
比如說,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輪崗,讓員工體驗新的工作崗位,用挑戰刺激人的大腦。而從事自由職業的人,也可以采取盆栽方式,就像畢加索在職場生涯中,不僅将自己的繪畫風格從現實主義轉向立體主義,作畫媒介也在不斷改變。
第二,長期多樣化,如果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能在多個方面取得積極反饋,那麼在面對創新和改變時,心理會變得更加堅強,不會害怕失敗,也不會那麼脆弱。
構建職場“三腳架”,而非選擇吊在一顆樹上。職場人士可以審視自己的知識面,自己的管理能力,溝通能力,銷售能力以及策略規劃力,然後将這些内容盡可能地融合在一起,比如說培訓或咨詢類工作的三腳架一般是,銷售能力 策略規劃能力=天才經紀人或說客。
通過上述兩種方式進行心理多元化訓練,減少職場焦慮。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過:“隻有當一個人了解其人生的意義之後,他才會明白應該要如何去做。”問問自己“怎麼做”意味着我們需要接受旁觀者對自己行為的判斷、評價、排名以及肯定;而“為什麼”這樣的問題才能使我們從旁人的眼光中解脫出來,并專注在我們不顧一切追求的目标上。
通過《自我驅動心理學》幫助我們找到自己内心最純粹的動力,這種動力是所有自我實現的基礎,也是讓人重燃鬥志的希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