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到12月了,天氣又冷又燥的,尤其是在暖氣房、空調房裡待久了之後,很容易皮膚發幹、口幹舌燥。這時候,大家自然會想多喝點湯湯水水,一碗下肚,驅寒暖胃,讓身體悄悄得到滋補。
那這個時候,到底喝什麼湯比較好呢?
1
入冬後,這五碗湯要常喝
1石斛麥冬烏雞湯,滋陰
做法:烏雞切成小塊,加料酒焯水後清洗幹淨。将麥冬、石斛、烏雞放入炖盅中,隔水炖煮1個小時左右,炖好後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石斛、麥冬都是滋陰的佳品。其中,石斛被譽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善于養胃陰、腎陰,在補五髒虛勞方面也十分有益;麥冬,具有潤肺養陰、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效果,對肺陰不足、胃陰不足和心陰不足都有一定的調養作用。
這兩者再搭配上能滋陰補虛、養血益腎的烏雞,很适合有口幹煩渴、眼幹眼澀、視物昏花、胃脘疼痛、飲食乏味等症狀的人群食用。
注意:麥冬、石斛的用量一般在5-10克左右即可,不宜過多。
2牛棒骨湯,補虛
做法:将牛棒骨入鍋煮至半熟,下入一根胡蘿蔔(切塊)、半個白蘿蔔(切塊)、一根玉米(切段)、适量生姜,直至食材熟透即可出鍋。
如果出現面色白、手腳涼、怕寒怕風等表現,說明身體已經比較虛了。
牛棒骨,性溫不容易上火,能補中填骨髓、強筋健骨;胡蘿蔔、白蘿蔔、玉米都是營養豐富的食材。它們一起熬湯,補而不膩,是冬季進補湯的好選擇。
3黃精蟲草花排骨湯,益腎
做法:排骨焯水後加冷水,加入适量黃精炖煮30分鐘,然後加入切成段的玉米、一小把蟲草花,炖至玉米成熟,出鍋前加一點鹽調味即可。
黃精入脾、肺、腎三經,既能潤肺益腎,又可健脾補氣,有“仙人餘糧”、“腎黃金”等美譽;蟲草花能補肺腎、益虛損、扶精氣,對腎虛、腎精虧虛等問題有一定調理作用;排骨能強健筋骨、補中益氣;玉米則有助于健脾、止渴、利濕。
這樣一碗湯,補腎強骨,非常适合腎虛、乏力的人群飲用。
4罐焖牛肉湯,散寒
做法:牛肉、胡蘿蔔、大蔥、肉桂加水一起煮制45分鐘,将湯和肉分離。起油鍋,下入面粉,炒勻後加入番茄醬、牛肉湯、鹽、胡椒粉、桂枝粉煮成湯汁。在砂鍋中碼入西紅柿、洋蔥、土豆、牛肉、紅棗,倒入湯汁,小火炖煮20分鐘即可出鍋。
肉桂性味辛溫,有不錯的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之效;桂枝也有類似作用,力量稍弱。将這兩味調料加入牛肉湯之中,溫中散寒效果更好。
不過,出汗多、怕上火、陰虛内熱人群則不宜飲用此湯。
5蔥豉豆腐湯,防感冒
做法:取15克淡豆豉、4片生姜、5段蔥白、2塊豆腐。豆腐切塊後煎至微黃,與淡豆豉、生姜一起放入砂鍋中,加适量清水,煮30分鐘左右下入蔥白,稍滾後加鹽即可。
這個時節稍不注意保暖,吹風受涼就易引起風寒感冒,出現無汗、怕冷、周身疼痛、鼻塞、流清涕、打噴嚏等一系列症狀。這碗蔥豉豆腐湯,有發汗解表的功效,對初期階段的輕度風寒感冒能起到一定的緩解、防治作用。
2
6個小技巧,
助你熬成一鍋靓湯
湯要煲得美味,光有滿腹熱情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好手藝。小編這就教大家6個小技巧,幫大家快速提升手藝,輕松煮出一鍋靓湯。
1冷水下料
熱水下料,蛋白質會迅速凝固,煮出來的湯會失去鮮味。而冷水下料,大火煮沸後再改小火慢炖,能讓其中的營養物質慢慢析出,湯能更加美味。
23倍水量
一般來說,煲湯時的加水量約為食材的3倍左右,最好一次性加足。如果中途發現水實在不夠,那要加熱水、不能加冷水,否則會大大影響湯的風味。
3蓋上蓋子
煲湯時,我們所聞到的湯的“香味”,多來源自食材中的揮發性物質。蓋上鍋蓋,可以減少該類物質的揮發,更利于保持湯的風味和營養。
4控制時長
湯中的營養物質不會随着煲炖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相反,湯煲得太久,會增加其中的嘌呤含量,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營養素也會遭到極大破壞。
一般,蔬菜湯、海鮮湯炖半小時就足夠了;雞湯、排骨湯控制在1~2小時;炖筒骨湯、豬蹄湯時間可長一些,但也不宜超過3小時。
5撇掉浮油
将湯上的浮油撇掉,可以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除了用湯勺舀出去之外,再和大家分享一個小妙招:取一塊保鮮膜,将其輕輕貼在湯面上,一拉就可以了。
6最後加鹽
鹽放太早會使肉的口感變柴,湯的顔色發暗,所以更建議大家等到快要出鍋的時候再加鹽。或者也可以等到喝的時候,依據個人口味在各自湯碗中加入适量的鹽,這樣做更利于限制鹽的攝入。
(我是大醫生官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