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樓(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羅鑫)“冰糖葫蘆”“硬面饽饽”……悠長的叫賣聲,将人們瞬間拉回充滿煙火氣息的老北京時光。
自今年8月底以來,名為“時間的故事”的數字互動體驗展落戶北京鼓樓,讓這座剛剛完成修葺的古老“時間建築”,以更加親民的面孔走進現代化的北京。
北京鐘鼓樓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前後縱置于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鐘鼓樓裡坐落着計時儀器、定更之鼓、報時之鐘,憑借高大的建築形體和特殊的擴音構造,計量和報送了六百多年标準的“北京時間”。“暮鼓晨鐘”号令全城,充分展現了古人的智慧。
專家指出,在六百多年的報時曆史中,北京鐘鼓樓始終沿用先擊鼓後撞鐘,即每日報時始于“暮鼓”,止于“晨鐘”的報時方式。清初報時方法為報五更(更:中國古代夜間計時單位)。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皆先擊鼓後撞鐘,鐘、鼓均敲108聲。二更至四更則隻撞鐘不擊鼓。中國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候,三者相加剛好108。
一名觀衆走進北京鼓樓一層展廳(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介紹,随着時代的發展,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廢止。上世紀80年代,國家撥專款對鐘鼓樓進行大規模修繕,面向社會開放。近年來,北京加大騰退力度恢複文物建築曆史風貌,鐘鼓樓經過修繕及展示提升,曆史文化内涵得到進一步挖掘。
正在試運營的“時間的故事”展覽通過沉浸式數字展、交互體驗等方式闡釋北京鐘鼓樓的報時功能、建築特點、周邊地區民俗文化等内容。
“北京鐘鼓樓的曆史就是北京城市曆史的剪影。自元、明、清以來,鐘鼓樓周邊地區逐漸形成熱鬧繁華的商業區,為城市居民留下溫暖親切的記憶。”策展人賀豔說,策展團隊搜集300餘張鐘鼓樓不同時期的老照片,十餘種曾經回響在鼓樓前的老北京叫賣聲,旨在喚醒有關老北京的珍貴記憶。
走進鼓樓一層的中心券洞,當遮光簾升起,燈光暗下來,動态投影在四周牆壁上随節奏變換。循着鐘鼓聲,星宿、二十四節氣、古文詩句等傳統文化元素一一呈現,帶領觀衆感受北京中軸線的時光流逝。
“沒想到古老的鼓樓可以這麼時尚!”23歲的遊客李丹看完沉浸式影片《共鳴》後說。
當影片播放結束,展廳内遮光簾降下,透過中心券洞的玻璃門窗,觀衆可以南望景山、北看鐘樓,中軸線風采一覽無餘。
鼓樓7個券洞呈“豐”字形分布,高約11.5米的中心券洞橫貫東西,南北兩側各分列3個券洞。置身于鼓樓之中,各券洞相互連通,明亮寬敞。“序廳”“北京時間”“時間建築”“中國時間”“我的時間”“發現中軸線”六個主題展廳以及中心券洞沉浸影廳吸引着遊客駐足參觀體驗。
在“我的時間”展廳,牆面安裝的一個個喇叭形聽筒旁設置了按鈕,按下按鈕,便能聽到過去種種在鐘鼓樓附近的老北京叫賣聲。走進“中國時間”展廳,鼓樓曾經使用過的計時器逐一以數字化的方式登場,通過互動觸摸屏,碑漏、銅刻漏、時辰香等的精巧構造和計時原理清晰呈現。
在“北京時間”展廳,“聲音”成為受熱捧的展品。懸于空中的虛拟“更鼓”和“永樂大鐘”前,觀衆們排隊體驗虛實結合的擊鼓、撞鐘。在“四九城裡聽鐘聲”展品裝置前,戴上耳機,輕觸互動屏,便可選擇神武門、午門、正陽門、永定門等“四九城”裡任意一座城門上聽到的鐘聲,感受古時“都城内外十有餘裡,莫不聳聽”的盛況。
“我們通過聲學模拟,還原當年鐘聲敲響時不同點位聽到的鐘聲。鐘鼓樓上,鐘聲渾厚綿長、低回萦繞,沿着中軸線向南,鐘聲漸弱,各個點位的特點凸顯:萬甯橋上的鐘聲伴着流水聲、鳥鳴;地安門、正陽門、永定門上,鐘聲逐漸融入人群車馬聲中。”賀豔說。
觀衆在北京鼓樓參觀展覽“時間的故事”(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在“發現中軸線”展廳,坐上靠椅,戴上VR眼鏡,不用爬又高又陡的木質樓梯,在數字複原中輕松“登臨”鼓樓二層,欣賞漫遊鐘鼓樓周邊風貌及中軸線全景。
為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2019年11月,北京鼓樓修繕及展示提升工程啟動,2021年8月正式開工,目前已完工。近年來,約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兩側,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為古老的文化遺産注入新活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